《示兒》教學設計
作者:吳 燕
發布時間:2023-03-13 11:33:25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統編版五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以“愛國情懷”為主題,語文要素是“結合資料,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妒緝骸肥堑?2課的第一首古詩,是宋代詩人陸游臨終前寫給兒子的絕筆詩。前兩句突出一個“悲”字,詩人臨終前悲的不是個人生死,而是沒有看見祖國統一,遺憾和悲憤侵擾著他;后兩句由悲憤轉為激昂,他把看到祖國統一的希望、把這種“盼”寄托于子孫后代,表達了詩人至死不忘收復失地、渴望統一的強烈愛國情懷。
一、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古詩學習能力,也積累了一些學習方法。但由于時代隔閡,學生對詩句的理解可能更多的只是停留在字面上,對詩人表達的愛國情感體會不夠深入。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了解古詩大意后,重點讓學生結合注釋、工具書,借助相關背景資料,體會陸游強烈的愛國之情。
二、教學目標
(一)有節奏、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并默寫古詩。
(二)借助題目、注釋和相關資料,運用積累的古詩學習方法理解古詩內容。
(三)收集課堂教學活動需要的資料,結合相關背景資料,讀出詩人對國土淪陷的悲痛之情。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能借助題目、注釋等,運用積累的古詩學習方法,理解古詩內容。
難點:結合資料,理解詩人的悲痛之情,通過吟誦,讀出悲憤之情。
四、教法與學法
教法:以多種方式引導學生讀詩悟情。
學法:通過自主搜集資料,了解詩歌背景及詩人生平,朗讀詩歌,感受詩人的悲憤。
五、教學過程
(一)關注注釋,讀懂詩題
1.通過預習,你知道示兒的意思嗎?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2.出示古代詩人寫給孩子的詩:陶淵明《責子》、杜甫《宗武生日》、韋莊《與小女》等。
過渡:看來古代給孩子寫詩的詩人不只是陸游一個,陸游也不只寫了這一首,他還寫過《冬夜讀書示子聿》,但《示兒》這首詩卻又和別的詩不一樣,你知道不一樣在哪兒嗎?
預設:陸游寫的最后一首詩,陸游的遺囑。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關注同類型的詩,復習學習古詩的方法,讓學生學會收集自己需要的資料,從實踐中鍛煉梳理信息的能力。
(二)關注內容,讀懂詩意
1.初讀詩歌,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1)初讀詩歌,讀準字音,會停頓,能夠讀出節奏。
(2)學生展示讀古詩。
(3)教師范讀,學生初步了解詩歌基調。
(4)師生合作讀,如教師讀一句的前4個字,學生讀后3個字,讀出節奏,強化朗讀的效果。
2.利用注釋,讀懂古詩。
(1)結合注釋,突破重點詞語。
過渡:古詩能夠讀正確,讀出節奏,相信讀懂意思,一定難不倒你。我們通過注釋知道了示兒的意思,你還知道了哪些詞的意思。如元、九州、王師、乃、祭等。
設計意圖:多種方法理解重點詞語,且把學詞語放在理解詩意之前,有利于降低課堂難度,提升學生學習效率。
(2)理解內容,疏通詩意。
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萬事空”的意思,讓學生抓住“但悲”一詞,理解詩人的悲傷之情。
出示課件:從“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理解陸游戎馬一生的遠大志向,感受其壯志未酬之“悲”;從“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借助“遺民”的視角,體會望眼欲穿、痛徹心扉之“悲”;從“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想象國家危難之際,朱門貴族歌舞升平、馬肥弓斷的義憤填膺之“悲”;從“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感受陸游壯志難酬,只能寄托于夢中的“鐵馬冰河”聊以自慰的無奈之“悲”。但在《示兒》中,他只為一件事悲傷,就是“不見九州同”。
板書:悲——不見九州同。
①提問:詩人明明知道死后萬事空,為什么還要讓兒子把祖國統一的消息告訴他?有人說這首詩是一份遺囑,你同意嗎?既然是遺囑,85歲的詩人就要走完坎坷多難的人生旅途了,他肯定有許多話要叮囑兒孫,肯定有許多事讓他牽腸掛肚,有許多美好事物讓他戀戀不舍,是這樣的嗎?
②讓學生根據搜集的資料,理解“北定”一詞,教師補充。
③借助視頻資料,再次感受詩人未看到“王師北定中原日”的悲痛之情。
設計意圖:讓學生借助注釋理解詩句,透過文字探索古詩深刻的內涵,補充陸游的詩歌資料。
53歲寫的《關山月》: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61歲寫的《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67歲寫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68歲寫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引導學生再次朗讀《示兒》,想象詩人寫這首詩時的狀態、神情、心理活動等,理解作者對后代收復失地、平定中原的堅定信心。
預設:詩人雖然知道人死后,世間的一切都與他無關了,但還是希望祖國能早日統一,雖然悲痛,但并未絕望。
(三)再誦詩文,體會深情
過渡:等不到也要等,盼不到也要盼,這就是陸游,這就是偉大詩人陸游的愛國之情。
1.師生配樂合作讀,傾訴愛國之情。
2.配樂齊誦整首詩,傳誦愛國之情。
(四)創設情境,讀寫結合
課堂練筆:“家祭無忘告乃翁”雖痛徹心扉,雖死不瞑目,雖萬念俱灰,但詩人還是渴望有一天祖國統一。希望有一天,兒孫能把這個消息告訴他,以告慰他的在天之靈!想象一下,在病榻上,他怎樣囑咐自己的兒孫?你看到了什么情景?面對這樣的父親,你會說些什么呢?試著寫下來。
設計意圖:創設想象情境,化抽象的文字為形象生動的畫面,豐富學生想象力,引導學生去體驗,把握詩歌情感的脈搏,讓他們與詩人近距離對話,把讀、想、寫相結合,加深感悟,讓這首詩、這位偉大的詩人,在學生的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五)課外延伸,德育滲透(三選一)
1.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寫寫古詩帶給你的畫面,除了語言描寫,我們還可以借助什么烘托這種“悲”呢?不妨嘗試續寫。
2.古往今來,有無數詩人給自己的孩子寫詩、寫信,試著搜集幾篇,記錄下來。
3.搜集3~5句愛國詩句,選擇喜歡的記錄下來,盡可能地背誦下來。
六、板書設計
悲——不見九州同
盼——北定中原日
作者單位 西安市浐灞第四小學
點 評
一首詩,
一段蕩氣回腸的愛國故事
閱讀一首詩,走進一段滄桑人生,認識一位愛國詩人。吳燕老師的這節教學設計內涵豐厚,沉郁凝重,一詠三嘆,主題鮮明,讀來酣暢淋漓。她利用學生的閱讀儲備,結合背景資料,以讀促悟,同類關聯,讓學生深刻領會作者熾熱飽滿的愛國之情。條理清晰,目標明確,有效落實了語文核心素養,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
一、吟詠誦讀,把握情感脈搏
在古詩教學中,教師就應“以聲之色,塑古詩之形;以音之律,構古詩之境”,引導學生在讀中學、在讀中悟。本教學設計中,吳老師重視朗誦吟詠,讓學生在多層次的讀中逐步領悟詩的大意,體驗、把握詩歌情感的脈搏,體會詩人深沉的愛國熱情和憂國憂民的熾熱情懷。
二、詩詞關聯,厚植文化底蘊
語文課堂是傳承和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的舞臺,古詩是體現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本教學設計中,吳老師引領學生最大限度地走進了這種文化。同類關聯,讓學生審視“示兒”的獨特內涵;創設情境,適時引入作者不同時期的“悲苦”之詩,為學生理解本詩的“但悲不見九州同”做了鋪墊,讓讀者對此“悲”的理解水到渠成;在此基礎上,讓陸游不同階段的愛國詩詞進入學生視野,學生深切地感受到了深埋在陸游內心強烈的愛國熱情,深入體會了陸游內心的“但悲”和“無望”,有效滋養了學生的心智,厚植了學生的文化底蘊,以文化人,培養了學生的文化自信。
三、以寫促悟,深化愛國情懷
語文教師應引導學生在真實的語言情境中,通過積極的語言實踐培養語言運用能力。本教學設計中的小練筆,化抽象的文字為形象生動的畫面,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引導學生體驗、把握了詩歌情感的脈搏,讓他們與詩人近距離對話,讀寫結合,加深感悟,讓學生真正走近作者,將愛國情浸入學生的血液,有效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
(陜西省特級教師 馬曉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