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選取了李大白的《秋晚的江上》和徐志摩的《花牛歌》。《秋晚的江上》勾畫出一幅靜中見動、聲色俱備的美麗圖景,通過“妝”和“紅顏”把蘆葦人格化,給全詩平添了一些情趣與生氣。《花牛歌》描寫了一頭憨態(tài)可掬的花牛,它或坐或走或臥都悠閑自在,隨著它的行動,草地、野花、天空、白云、悄悄移動的太陽、青翠的山峰都一一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表現(xiàn)了花牛的自由自在,表達了詩人對自由生活的熱愛與追求。

人常說:“詩畫同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通過融合多種景象還原畫面的方法,想象詩歌描繪的意境。還要讓學生在逐步還原畫面的過程中,總結歸納出找景物、添顏色、加動作、融情感的具體方法,再把這種方法應用到第二首《花牛歌》的學習中,以實現(xiàn)學習策略的習得和學習方法的遷移運用,最后通過仿寫小詩,進行讀寫訓練,進一步體會詩歌飽含的情感。

教學目標

1.會認“巢、葦”等生字,朗讀詩歌,讀準字音,讀出詩歌的節(jié)奏與韻味。

2.通過融合多種景象還原畫面的方法,想象詩歌描繪的意境。

3.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感受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自由的追求。

教學重難點

通過融合多種景象還原畫面的方法,想象詩歌描繪的意境。

教學流程

板塊一:初讀詩歌,了解現(xiàn)代詩

1.古詩導入

(1)在丹桂飄香的秋天,你知道哪些描寫秋天的古詩?學生回憶古詩,教師適當點評。

(2)引入課題,聽朗讀錄音。

2.現(xiàn)代詩的特點

自讀課文,對比呈現(xiàn)現(xiàn)代詩與古詩的不同點。現(xiàn)代詩對格式沒有具體要求,形式自由多變,句式長短不一,且不受韻律限制,如《秋晚的江上》有兩節(jié),《花牛歌》有四節(jié)。

3.檢查字詞

(1)板書:“巢、葦、羅、眠、霸、占”等,先請個別學生讀,教師正音,再齊讀。

(2)會讀全詩。

(3)個別讀,進行朗讀指導。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三年級現(xiàn)代詩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體會現(xiàn)代詩自由多變,句式長短不一,不受韻律限制的特點,對現(xiàn)代詩的學習產生興趣。

板塊二:還原畫面,品味詩境

1.想象畫面

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構成了怎樣的畫面?

2.還原畫面

詩歌的語言簡練,意味雋永,短短幾句話描寫的畫面卻特別美,怎樣把詩歌描繪的畫面還原出來呢?

(1)找景物。詩中出現(xiàn)了什么景物呢?有鳥兒,有斜陽,有江水和蘆葦。

(2)添顏色。這些景物好像僅僅是秋江晚景的速寫,畫面還不夠美,還缺少什么呢?

預設:斜陽是紅色的,江水是碧綠的,蘆葦是雪白的,在斜陽的映照下又變成緋紅的。

(3)加動作。有了這些顏色,畫面頓時絢麗起來了,不過好像還有些呆板,是靜態(tài)的,怎樣才能讓畫面更加靈動呢?詩人筆下的畫面是靜態(tài)還是動態(tài)的?請你把關鍵字、詞、圖畫出來,并說一說這個詞好在哪里,如“馱、翻、掉、妝”等。從“馱”字可以看出鳥兒飛進夕陽里,遠遠看去就好像把太陽馱在背上一樣,從“馱”字還可以感受到太陽的沉重,太陽在慢慢西沉,讓疲倦的鳥兒更累了;“翻”字就好像鏡頭的切換,將人的視角從天空轉到了江上,雙翅一翻,動作敏捷,江景也隨之變化;從“掉”字可以看出,鳥兒的翅膀上下翻飛,漸漸飛離太陽的背影,遠遠望去,那江中夕陽的倒影仿佛太陽從鳥背上滑落、掉到了江里;最傳神的是“妝”字,“妝”指梳妝打扮,這里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出了夕陽映照下“頭白”的蘆葦,好像美麗的女子,淡妝濃抹,打扮得更加妖嬈動人。

(4)融情感。這首詩最能打動人的是什么?最重要的還是詩中飽含的情感。在還原畫面時,我們只有將情感融進去,才會有身臨其境之感,才會真正地沉浸其中。人對歸巢的鳥兒是什么情感呢?或許有一些同情,試想它飛了一天,歸心似箭,很是疲倦,盡管是倦了,還想要馱著斜陽回去……為什么是馱,不是背,不是扛,從馱字可以看出鳥兒很累,太陽像個沉重的負擔。這時,它雙翅一翻,一下子自由了、輕松了。讀到這里,我們也會為鳥兒掙脫了束縛、獲得了自由快樂而感到欣喜。此時,斜陽掉到江上,意外的驚喜出現(xiàn)了,斜陽染紅了江水,染紅了蘆葦,“半江瑟瑟半江紅”“秋水共長天一色”,整個天地都浸在晚霞的柔光里。由此可見,大自然是多么美麗啊!我們不禁陶醉在這美妙的畫面里。

3.仿寫練習

在斜陽的映照下,還有哪些事物會被染紅呢?請你模仿詩歌最后一句寫一寫,并分享給同學。例如,修長的燈芯草,也醉紅臉了,碧綠的江面,也披上一身紅紗衣了。

4.了解詩人

作者劉大白,現(xiàn)代著名詩人,文學史家,我國新詩運動的重要倡導者之一。代表作品有《賣布謠》《秋夜湖心獨坐》等。徐志摩,中國現(xiàn)代詩人、作家、散文家、新月派詩人,代表作有《再別康橋》《翡冷翠的一夜》。下面,讓我們一起欣賞他的《花牛歌》。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融合多種景象還原畫面的方法,體會詩歌描繪的美好意境。再通過“妝”“掉”“馱”等字感受詩歌語言的精煉,體會詩歌中蘊含的情感。

板塊三:學習《花牛歌》

1.播放朗讀錄音

2.擬小標題

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如果說《秋晚的江上》描繪的是一幅瑰麗的秋江晚景圖,那么《花牛歌》就是一組連環(huán)畫了,請你給四小節(jié)取個名字。如花牛靜坐圖、花牛酣眠圖、花牛行走圖、花牛做夢圖。

3.還原畫面

讓學生通過融合多種景象還原畫面的方法,說一說詩歌描繪的畫面。

花牛靜坐圖:綠毯似的草地上盛開著一簇簇火紅的剪秋羅,一只黑白相間的花牛悠閑地臥在花叢中,閉目小憩。

花牛酣眠圖:“花牛在草地里眠,白云霸占了半個天”中“霸占”這個詞很特別,原意指依仗權勢據(jù)為己有,在這里是指白云很多,布滿了整個天空。酣眠的花牛、火紅的剪秋羅、碧綠的草地與身后高遠的藍天及滿天潔白的云朵構成了一幅恬靜的花牛酣睡圖。

花牛行走圖:花牛在草地上時而悠閑地漫步,時而歡快地疾跑,小尾巴甩得滴溜溜。一只自由自在、十分愜意、頑皮可愛的花牛形象就躍然紙上了。

花牛做夢圖:夕陽在花牛做夢的時候,翻過西山的青峰落到山的那一邊去了。

在這一小節(jié)中,學生還可以用換詞法理解“偷渡”的妙處。“偷渡”指悄悄地渡過這里,使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寫出夕陽在人們不注意的情況下“偷偷地”“悄悄地”翻越了西山,形象地寫出了時間在不經意間溜走的情形。

4.發(fā)現(xiàn)特點,仿寫小詩

《花牛歌》這首現(xiàn)代詩簡潔明了、輕快活潑,它還有哪些特別之處呢?

(1)尾字押韻。“坐”和“羅”押韻、“眠”和“天”押韻、“走”和“溜”押韻、“夢”和“峰”押韻,這樣一節(jié)一韻,富有節(jié)奏,形式更加活潑。

(2)詩句整齊,色彩明麗。每一節(jié)的第一句句式相似,格式相對工整,色彩豐富,動靜相宜。

(3)介紹詩人徐志摩和新月派。徐志摩,現(xiàn)代新月派代表詩人,新月派的顯著特點“三美”:音樂美指的是詩歌的音節(jié)讀起來富有節(jié)奏感,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建筑美是指節(jié)的勻稱和句的整齊。繪畫美是指詩歌的詞藻色彩鮮明。

(4)仿寫小詩。參考示例:花牛在草地里跳,杜鵑花兒枝頭俏。花牛在草地里望,太陽觸摸了西山的脊梁。

5.拓展閱讀

教室可以給學生推薦《陪孩子讀現(xiàn)代詩》,這本書選編了胡適、徐志摩、戴望舒、泰戈爾、金子美鈴等現(xiàn)代著名詩人的一百多首經典佳作,可以一次閱盡名家的現(xiàn)代詩經典作品。

設計意圖:把融合多種景象還原畫面的方法應用到這一環(huán)節(jié)的學習中,體會花牛的自由自在,悠然自得,感受詩人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

作者單位   廣東省東莞市道滘鎮(zhèn)中心小學

點 評

感悟詩歌意境  品味語言之美

詩歌語言優(yōu)美,意境悠遠,現(xiàn)代詩《秋晚的江上》《花牛歌》從自然和生活入手,令讀者感受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楊武老師的教學設計以“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學習任務群為載體,層層推進,有效體現(xiàn)了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性。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閱讀興趣

楊老師應用回憶古詩、創(chuàng)設詩歌賞讀情境、聽讀詩歌、初步走進現(xiàn)代詩、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異同、相機梳理現(xiàn)代詩的特點等教學方法,既激發(fā)了學生閱讀現(xiàn)代詩的興趣,又為學生后續(xù)學習詩歌單元進行了鋪墊。

二、巧妙實踐,促進思維發(fā)展

楊老師借助略讀提示,搭建了“梳理景物,想象畫面”這一任務支架,引導學生體會自然之美,感悟詩人對自由生活和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所選的兩首現(xiàn)代詩都用了“想象畫面、換詞體會、起畫名”等多種實踐活動,有效提升了學生的理解、感悟能力。

三、仿寫詩歌,激發(fā)創(chuàng)作欲望

楊老師巧借《花牛歌》句式工整、易于仿寫的特點,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嘗試創(chuàng)作,激發(fā)了學生的寫作欲望,較好地促進了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

(西安市骨干教師  王曉綱)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