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鄉縱有當頭月,不及故鄉一盞燈
——《靜夜思》教學設計
作者:/張鵬英
發布時間:2023-03-13 11:18:32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教材簡析
《靜夜思》是統編版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是一篇膾炙人口、意蘊深刻的古詩。作者李白性格豪邁,想象豐富,但此詩與他以往的詩作不同,前兩句借清冷的外部環境描寫詩人思鄉凄涼的內心,后兩句通過“舉頭”和“低頭”這兩個簡單的動作,讓我們看到了詩人復雜的心理活動。這首詩語言看似簡單,場景、動作看似普通,但試問哪位游子沒有經歷過呢?怎么能不勾起游子深切的思鄉之情呢?短短四句,清新樸素,明白如話,卻意味深長。
學情分析
這首詩通俗易懂,學生大多數在入學之前已經倒背如流,但多數學生朗讀古詩時缺乏韻味。因此,教師講授本詩時應重在吟誦,指導學生運用多種朗讀方法讀懂古詩,讓學生在讀中感受詩人綿綿的思鄉之情,體會古詩的韻味。
教學目標
一、讓學生通過多種識字方法認識“疑、望、舉、光”等生字,理解“霜”“疑”在詩中的意思。
二、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懂詩人內心澎湃的思鄉之情。
三、讓學生抓關鍵詞,想象畫面,理解“明月光”和“地上霜”的含義。
教學重難點
一、讓學生采用多種識字方法,準確認讀本課的生字。
二、讓學生想象畫面,理解詩歌意思,讀懂詩人思鄉之情。
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以讀促講法。
教學過程
一、猜謎導入,了解詩人。
(一)猜一猜他是誰?
他生活在唐代,飽讀詩書,喜歡交友,曾寫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他想象奇特,是這樣描述瀑布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你猜到他是誰了嗎?你對他了解嗎?
(二)板書課題,學寫“思”。
你有什么好辦法記住“思”呢?“田”這個字長得扁扁的,住在田字格的上半格,下面心字底三點的位置左低右高,我們可以用口訣“扁扁田字居上方,心字三點斜上走”來識記。
你還知道哪些心字底的字嗎?學生通過舉例發現心字底是與內心想法和感受有關系的,這里的“思”就是“思念”的意思。
二、初讀古詩,讀準字音。
(一)初讀古詩,讀準字音。
1.看圖猜“霜、光、望、思”等生字。
2.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用什么方法記住了“舉、低”。
3.讓學生玩“摘蘋果”的游戲,看看哪個蘋果先掉下來,讀出它的名字并組詞,再次鞏固、識記本課所學生字。
設計意圖:學生已經積累了一些識字方法,在這一環節中,我采用的是從扶到放的教學策略,讓學生通過圖畫想象識字,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
(二)再讀古詩,讀出抑揚頓挫。
(三)聽讀錄音,讀出平仄。
設計意圖:通過師生互評、生生互評的方式,檢查學生是否能讀準字音。同時,讓學生聽讀錄音,從中感受古詩的節奏美和韻律美,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四)帶著問題讀,初步理解“故鄉”的含義。
1.從這首詩中你知道李白想念的是什么地方嗎?
2.板書“故鄉”二字。你會采取什么方法識記“故”字呢。
3.在一個寧靜的夜晚,李白為什么會想起故鄉?故鄉有什么他舍不得的東西嗎?
故鄉是人出生或長期居住的地方,那里承載了很多美好的回憶,有最牽掛的親人,最要好的伙伴,最難忘的家鄉味道,人最難以割舍的就是“故鄉情”。
4.你最舍不得故鄉的什么呢?帶著不舍讀一讀“故鄉”這個詞語。
三、想象畫面,理解詩文。
(一)抓住“明月光”和“地上霜”,感受客居之地的凄涼。
1.李白此時身處何方?我為學生出示了一些資料,讓學生了解李白此刻客居異鄉。
李白26歲那年,也就是他離開綿州老家的第二年,當時他懷揣夢想沿著長江三峽一路坐船到了南京,可是他沒有找到實現理想的機會,最終停留在揚州。此時,李白離家已經兩年了,而家中的親人也沒有任何消息,一股濃濃的鄉愁涌上心頭。
2.夜深了,星星都躲在云朵里面做著甜蜜的夢,可憐的李白生病了怎么都睡不著,便走出屋子,來到庭院,環顧四周,他看到了什么景象?
預設:明月光、地上霜。
認識“霜”,讓學生交流識字方法,我又補充了字源識字法。
霜的甲骨文是 <G:\2023年教學版配圖+四封\內文圖\23-5-01.png> ,雨是來自天上的水汽,倒寫的部分就是枯敗倒垂的植物。造字本義:地面的水汽遇到寒冷天氣凝結成的白色晶體,類似薄雪,導致植物枯敗。
設計意圖:讓學生抓住詩中的景象,理解詩句的意思,從李白所寫的景象中感受他客居異鄉內心的凄涼之情。
3.李白為什么會覺得白月光就像地上冰冷的霜呢?明確“地上霜”不是真實存在的,而是詩人覺得皎潔的月光就好像冰冷的霜一樣,“疑”是好像的意思。
4.你是怎么記住“疑”的呢?同桌之間可以擺一擺這個生字的部件,檢測識字的效果。
5.從前兩句中,你看到了什么畫面?請用完整流暢的語言告訴大家。
6.閱讀李白的其他詩作,思考這些與《靜夜思》有什么不同。如《將進酒》《南陵別兒童入京》等與《靜夜思》的區別。
設計意圖:以這首詩歌的矛盾點為突破口,讓學生通過讀詩、品詩想象畫面,讀懂作者此刻洶涌的鄉愁。
一首《靜夜思》,一段思鄉情,原來強大豪邁如李白也會在一輪明月面前手足無措,而明月自此就成了思念故鄉的經典意象。
7.帶著你感受到的思念之情,再讀這首詩。
(二)對比引讀,感受李白此時的情緒。
1.深夜,孤身一人,周圍沒有一點聲響,冷冷清清,一個人被孤單包圍,詩人做了一個什么動作?為什么會這樣做呢?
2.舉頭望明月,他想對月亮說什么呢?或者他透過月亮看到了什么畫面呢?
月亮啊,你能不能 ?
月亮啊,我透過你仿佛看到了我故鄉的 。
3.一切都只是美好的想象,回歸現實,清冷凄涼的月光都是圓滿的啊,詩人怎能不低頭思故鄉呢?請你帶著動作來讀這首詩。
4.為什么你在讀第四行時會情不自禁地低下頭?李白先世曾遷居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市),后其父逃歸于蜀,定居綿州昌隆縣青蓮鄉,李白即出生于此,在那里生活了二十多年,24歲離開故鄉,踏上遠游的征途。遙不可及的月亮,難道不是遙不可及的故鄉嗎?回憶有多么溫暖,現實就有多么凄涼。揚州與故鄉唯一的相似就是這輪明月了,雖然內心對故鄉無限渴望,但現實卻是月亮不可追,故鄉不能回。
四、拓展延伸,領會“月亮”這一意象。
(一)了解李白與月亮的關系。
李白與月亮很有緣分,小時候看月寫“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獨自一人時,寫“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24歲離開四川,開始遠游,路上懷念故鄉的月亮,寫“峨眉山月半輪秋”;26歲寫下了千古流傳的《靜夜思》。難怪他筆下的月亮很多時候都是思鄉的代表。
(二)拓展以“月”為意象的思鄉詩。
無論我們將來身處何地,月亮就是指南針,永遠指向我們難以割舍的故鄉,每當這時,我們就可以像歷代詩人一樣讀讀這些詩句,如“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等。
作者單位 陜西省咸陽市實驗學校
點 評
古詩語言精煉、韻味悠遠,朗讀可以讓學生很容易地把握古詩鮮明的節奏,體會蘊藏在語言中的詩境、詩情。張鵬英老師在教學本課時通過朗讀讓學生明明白白地背,有聲有色地誦,知其意,感其情。
一、達意——個性解讀
讀一首詩歌,首先應該疏通字詞,掃除欣賞障礙,并理解其中一些關鍵字詞的含義。初讀《靜夜思》,張老師抓住三個詞——“疑是”“舉頭”“低頭”,緊扣“思故鄉”這三個字,以文本為基礎為學生進行了解讀,引導學生在思考中體會作者的思鄉情。
二、品情——多樣感悟
在了解詩歌基本意思的基礎上,張老師引導學生進行了合理的聯想和想象,學生全員參與,大膽想象,各抒己見,體會感情,學到了很多朗誦古詩的方法。
三、悟道——別樣精彩
感悟是作品的血液,是文學創作的動力,詩歌尤其如此。《靜夜思》這首小詩用平淡的語氣敘述了遠客思鄉的情景,但其淡語皆有味,淺語皆有致。因此,在欣賞詩歌時,張老師深入挖掘蘊含在詩歌里的主題思想。在秋月森冷,客舍蕭瑟中,學生不僅能夠從中感受到詩人抒發的凄寒孤寂的旅思愁懷,體會到詩人由于政治失意、生活困頓而產生的人生易逝、事業無成的嗟嘆,還能夠悟出詩人表達的思家憂國的情懷。
“閱讀經典,浸潤人生。”張老師依托小學古典詩歌,引領學生深度揣摩理解,反復誦讀,讓學生的心靈在無聲的文字中放飛,才情與心智得以啟迪,素養與審美得以熏陶。
(陜西省特級教師 郗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