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如何助力科技自立自強
?—— 代表委員為高校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作者:黃璐璐
發布時間:2023-03-13 19:38:22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
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和創新第一動力重要結合點的高校如何助力我國科技自立自強?今年兩會期間,代表委員紛紛建言獻策。
優化布局,強化有組織科研
“高校的創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水平?!隙鹛皆隆札埾潞!葒抑卮罂茖W工程都不乏高校科技成果支撐,但也要看到,在一些關鍵領域我國仍處于落后狀態,受制于人?!比珖舜蟠?、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北大學副校長唐立新表示,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加強科技創新搶占未來科技制高點,成為大國間博弈的主戰場。
關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作為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如何提升源頭創新能力?
唐立新建議,高校要面向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積極布局科研創新計劃。“基于供應鏈循環思維,融合產業鏈、創新鏈,以提升循環韌性、質量、效能為目標,學校要加強有組織校企科研攻關合作,在戰略層面與企業聯合攻關‘卡脖子’技術,運作層面助力企業解決高質產品缺芯少魂現象,平臺層面助力實現循環暢通增效。”
“高校要以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國家重大戰略、學校優勢特色為切入點,以學科交叉融合為‘催化劑’,破除院系壁壘,探索舉校體制的科研組織新模式。”在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大學副校長明東看來,高校具有其他創新主體所不具備的基礎研究深厚、學科交叉融合的獨特優勢。明東介紹,目前天津大學培育建設了分子化學與材料、醫工結合、無人駕駛汽車等13個學科交叉平臺,增設了4個一級交叉學科以及多個二級交叉學科。
明東還呼吁高校瞄準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制高點,積極布局建設集中攻關平臺,圍繞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創造條件,夯實人才培養基礎
人才是強國之本,國家科技創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人才。“我國一直高度重視基礎學科人才培養,為有志趣、有天賦、有潛力的基礎學科人才搭建成長平臺。”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校長呂建坦言,當前我國高校在高層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規模和質量方面,與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還存在較大差距。
呂建認為,一方面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類型、課程體系、學科專業組織結構難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多樣化需求;另一方面新設學科、專業的周期相對較長,難以及時回應知識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求。
對此,他建議適當擴大“強基計劃”學科范圍,把滿足國家長期戰略的專業和滿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專業也逐步納入“強基計劃”實施范圍,并適度擴大招生規模。另外,通過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增設文理、理工、醫工等交叉融合的新專業,加強交叉復合型人才培養。
“還要繼續推動‘放管服’改革,進一步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允許學士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工作,推動復合型人才培養和優質資源共享?!眳谓ㄑa充道。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校長郝芳建議,突出“高精尖缺”導向,完善校院互動的高層次人才培育和引進機制,把高層次人才的培育和引進作為學院和相關部門考核的最重要指標之一;突出“緊缺急需”導向,通過培育建設優秀青年團隊、設立自主創新青年專項等,前瞻部署、穩定支持、重點培育一批高水平的青年人才梯隊,健全青年人才的激勵機制,建好科技創新人才的“孵化池”。
“我國科技評價改革正穩步推進,但改革的協調性、系統性還不夠。”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長王焰新建議,從優化評價方式、堅持分類評價、大力推進成果轉化和完善科研人才激勵機制四方面深化改革。
“具體而言,從獎勵項目逐漸向獎勵個人轉變;完善以科研需求為導向的人才集聚機制,簡化人才招引流程;積極探索物質激勵、精神激勵等多元模式;明確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的激勵機制,激發科研人員積極性、創造性?!蓖跹嫘抡f。
協同發展,推進高質量科技成果落地
《2021年中國專利調查報告》顯示,我國發明專利產業化率為35.4%,而高校僅為3%。目前,專利轉化率低與高校智力資源集中、科技成果豐碩形成了不小的反差,提升高校和院所科技成果轉化率迫在眉睫。
唐立新認為,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很多,“首先在于思維,研究是一個科學問題,轉化更像經濟問題,科學研究與成果產業化之間存在斷層;其次是科技成果轉化通道欠缺、職務發明的界定不清晰等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引導不健全”。
如何產出更多高質量科技成果?如何讓更多科技成果真正落地?代表委員提出了多種探索模式。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學校長陳衛建議,通過強化高??蒲小⒎伞⑿畔⒎铡a業等部門的聯動,建立集科技創新、知識產權管理、技術轉移轉化、投資經營等功能于一體的知識產權承接轉移模式。
“光有能轉化的模式還不夠,還要有抓手,學校要積極搭建科學技術創新和技術轉移平臺?!痹谏钊胝{研、廣泛聽取學??蒲腥藛T意見的基礎上,陳衛表示,高??萍汲晒D化中多學科、多部門合作謀劃大項目的能力亟須加強,要通過平臺打通學校、科學技術研究院、國家大學科技園等機構,并以現代企業運行和管理模式,積極構筑大平臺、組織大團隊、承擔大項目、培育大成果,打造從基礎研究、技術攻關到科技成果轉化全鏈條的協同創新體系。
對于高校服務區域科技創新發展,全國政協委員、南通大學校長施衛東表示:“首先要協同內部資源,建立共享機制,保障實體與非實體有組織科研機構能夠共享校內高端儀器設備等。其次要協同外部資源,加強多主體聯合攻關,充分發揮科技領軍企業的市場需求、集成創新、組織平臺優勢,形成校企協同創新的攻堅合力。”
“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是一個系統產業,而我國目前專業化技術轉移人才匱乏?!焙路急硎?,技術經紀從業人員既要懂技術,也要對相關行業市場有足夠的了解,還要具備一定的法律素養。他建議,國家進一步推動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基地的建設,做好課程、師資和教材規劃,提高技術轉移人才培養的科學性、系統性和實用性。
來源:中國教育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