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發展水平,基本決定了國民的精神風貌、文明水準。如何讓基礎教育成為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肥沃土壤,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精準定位,培養“四力”新人才

學校教學離不開考試,但決不能只為了考試。對標高校和社會所需要和渴望的人才,不難發現這四個方面的能力在學生培養中顯得尤為重要:一是對基礎知識深入理解的能力;二是自學能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從“學會”走向“會學”,這也是當前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三是自我管理能力;四是持續發展能力。評判我們的教育和學校成功與否,應該看所培養的學生五年、十年、二十年后為社會奉獻了什么,是否能為國家、為世界撐起一片藍天,因此學生的持續發展能力也是學校需要著重培養的關鍵能力。

二、“三個”對接,構建育人新機制

西安交通大學附屬中學從構建良好教育生態的角度出發,將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看作教育的目的,把考試看作一種形式和手段。在佐藤學教授“學習共同體”理念的引領下,學校對課堂教學改革、教師專業發展、學校變革以及家庭學校社會的合作等方面進行系統思考,對教育系統的整體生態進行重構,通過“研修共同體”“學伴共同體”“德育共同體”相互對接的三維立體管理模式,實現學校發展、教師發展、學生發展的無縫對接,統一在一個以“共同發展”為導向的有機體里,讓學校成為一個集體智慧不斷產生、不斷裂變的“場”,形成“學科思政育人、德育共同體育心、學伴共同體育智、研修共同體育師”的教育體系,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與擇優發展、揚長發展相結合,為學生搭建合理、科學的智能結構。

三、“五育”并舉,營造教育新生態

我們常說要堅持“五育”并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要想真正落實“五育”并舉,必須要認清“五育”之間的辯證關系,即“德為根本、智為源泉、體為支撐、美為胸懷、勞為途徑”。事實上,好的德育應該是鼓勵崇高和慎獨的精神追求,而不是強加規范;好的智育應該是發展好奇心和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輸知識;好的體育應該是培養鍛煉良好體魄的習慣,而不是只為比賽;好的美育應該是為了怡情養性浸潤人格,而不是附庸風雅;好的勞動教育應該是樹立尊重勞動熱愛生活的品質,而不是流于形式。

西安交通大學附屬中學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以“適合教育”為核心,建構了“五育一體”校本課程體系。

德育方面的核心內容是“德育導師制”,即在“整體、合作、優化”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將學校班級德育的諸多目標、諸多任務分解到“導師”身上,“導師”依據“用心溝通、以德樹德;竭誠交流、以情動情;刻意磨煉、以志勵志;修身垂范、以行導行”的育人原則,既教書又育人,既管教又管導,從而形成家校整體合作、優化班級教師管理的一種新模式。

智育方面,把“興趣”“實踐”“應用”“個性”等因素作為學校課程開發的關鍵,開設八大類校本課程,此外還增加“貫通式培養”“三軸一線”課程體系、人工智能課程等,激發學生不同的個性潛能,也為學生選擇美好未來提供了指引。

體育方面,學校發揮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和體育特色學校作用,以國際象棋、三人籃球、騎行等特色社團及俱樂部為載體,培養學生終身鍛煉的良好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導學生享受運動的樂趣。同時,根據學生特長組建籃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網球、啦啦操、武術、棒球等10余個特色運動隊,培養一批運動水平和文化水平“雙高”的青少年運動員。他們分別被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國內一流大學錄取,構建了散點串聯、中心輻輳的“蛛網式”學校體育活動體系。

美育方面,受錢學森先生大成智慧的啟發,學校主張以美養德、以美育人,獨創了“音樂家演奏+科學家講解”的形式揭示藝術與科學之間的奧秘,開辟了藝術形象思維啟發科技創新的人才培養新途徑。舉辦的首場中學版“藝術與科學的交匯”音樂會是一次理性邏輯與審美體驗的碰撞。這種形式為基礎教育深化“五育”并舉、探索美育和智育的融合提供了新的范例。

勞育方面,積極推進“第二課堂”“第三課堂”建設,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門進行實踐鍛煉。學校成立了32個學生社團,“第二課堂”內容豐富多彩,其中機器人社團與西安交通大學VEX機器人社團聯合活動,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學生解決問題、自主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同時,建立了一批“第三課堂”學習基地,包括農業勞動實踐基地(秦嶺國家植物園)、操作創新性勞動實踐基地(西安交通大學工程坊)、黨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每年分批次組織學生開展相應的勞動實踐與愛國主義教育,將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相結合,使學生熟練掌握一定勞動技能,初步養成認真負責、吃苦耐勞的品質和職業意識,理解勞動創造價值,涵養主動服務他人、服務社會的情懷。

未來教育已經不單會比學習成績,還會比學習力;不再是直線式培養路徑,而應是多樣化特色育人。適度寬松、嚴格到位的學習環境,多樣化的育人方式,促使學校逐步完成了從“育分”到“育人”的轉變,從教給學生固定的學科知識轉變為教給學生解決沒有確定性、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的智慧,為自然科學和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奠定人才基礎。

作者單位:西安交通大學附屬中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