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萍甲粤⒆詮姷年P鍵在于擁有大批科技創新人才,科技創新人才的成長受社會、學校和家庭的共同影響。社會環境作為青少年成長的外部場所,是支撐科技創新人才成長的宏觀環境;學校作為青少年學習的主要場所,對科技創新人才的發展起主導作用;家庭作為青少年生活的最初場所,是影響科技創新人才成長的長期環境,寬松、民主的家庭氛圍,有利于青少年早期積極心理品質的形成以及科技創新素質的發展。從社會、學校和家庭等方面,制定支持性的法律政策,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建立協同的機制體制,是促進科技創新人才成長的必然要求。

一、制定支持性的法律政策

法律和政策在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引導、督促及提供保障三方面。從國際經驗來看,法律和政策強調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性,為人才培養工作指明方向,提出具體的工作要求,同時落實工作機制、經費等方面的保障。進入本世紀以來,我國對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總體來講,目前的政策與法律體系尚不完善,體制機制尚不健全,造成教師隊伍特別是小學科學教師隊伍素質堪憂;研究經費嚴重不足,研究隊伍極端匱乏,研究成果遠遠不能支撐我國科學教育的發展和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

國家要從更加宏觀的法律和政策層面保障科學教育的地位,明確相關部門的職責,為推動科學教育優先發展與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提供法律和政策保障;加強對科學教育和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專項督導,保證《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和《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任務的落實;制訂促進學科與科研支撐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政策體系,持續支持科學教育研究和科技創新人才成長規律研究,以支撐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服務于國家的科技創新。

二、營造創造性的社會環境

社會環境對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存在無形的影響,創造性的社會環境是科技創新人才成長的沃土。本世紀以來,我國高度重視科技創新,但重視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文化尚未形成。

全社會要樹立正確的科學教育質量觀,把促進全體學生科學素養發展、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和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作為衡量科學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針對目前對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不夠重視的現狀,國家要從更加宏觀的層面,引導全社會形成尊重創新、崇尚科學的氛圍,建立科學、多元的發現和培養機制,對有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進行個性化培養;大眾傳媒應當肩負起引導社會輿論、為青少年成長樹立正確榜樣的責任,激勵青少年樹立投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遠大志向,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三、創設創造性的學校環境

學校是青少年學習的主要場所,學校環境的好壞,對青少年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學校環境主要包括人文環境、物質環境、班級環境和課堂環境。

創造性的人文環境指學校所有成員特別是校長和教師的思想意識、輿論導向、心理素質、人際關系、價值取向、精神風貌等有利于學生創造力的發展,具有正確的教育觀、知識觀、人才觀、質量觀和評價觀等,堅信每一個學生都有一定的創造能力,堅信在學生創造能力的發展過程中,教育起著主導作用,堅信學生的創造能力有類型上的差異;學校的管理體制、組織機構、規章制度等能夠為開展創造力培養提供組織上的保證。創造性的物質環境指校園建筑、校容校貌、教學設施等能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形成產生積極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提供科技創新活動的有力支撐。創造性的班級環境指班級具有和諧的教育情境、優良的班風學風、有效的激勵機制、濃郁的文化氛圍、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生動活潑的風貌等。創新型課堂環境指教師采取民主型教學方式,平等地對待學生,構建以培養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為核心的“學生主體”教育觀念;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讓學生敢于標新立異,敢于挑戰權威;形成學生主動學習、積極參與的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氛圍。

四、強化社會力量的協同作用

創新人才的成長受到多方面因素影響,單一環境無法提供人才培養所需的全部條件。國際經驗表明,應用、實踐、研究是培養科技創新人才的有效途徑,企業、民間機構、非政府組織、協會、大學、社區組織等非政府機構,都能在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我國現在支撐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體制機制尚未形成。社會各界必須突破組織機構的限制,形成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有效合力。

第一,整合科技與教育資源。整合教育系統、科協系統、科學院系統等相關資源,建立健全協同推進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工作的體制機制,制定各種激勵政策,有效調動大批科學家深入研究并積極參與科學教育和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自主性;統籌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國家基礎教育階段科技類課程標準、科技類競賽活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類活動(如“英才計劃”“明天小小科學家”等);建立相關部門共同開發和使用科學教育資源的機制,充分發揮科技館、自然博物館、天文館等科普場館和科研院所等機構的作用,把校外學習與校內學習結合起來,因地制宜設立科學教育基地,補充校內資源的不足。

第二,整合大學與中小學力量。大學與中小學聯合,是培養科技創新人才的重要模式。國內外創新人才培養項目都為高年級學生提供從事研究的機會,聘請大學教授擔任具體研究項目的導師,并由大學為中學生提供實驗設備和科技課程,保證了中學生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有效提升。如國外的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天才青少年中心項目等人才培養計劃,國內的“英才計劃”“春筍計劃”“翱翔計劃”等,都是大學與中學聯合培養創新人才的有益嘗試。大幅擴大這些活動的規模,可以更好地利用大學的師資力量及研究資源,有效培養大批高中生的科學探索興趣和創造性思維能力,拓寬基礎教育階段創造性人才培養的途徑。

第三,整合學校與非政府組織和企業的力量。非政府組織(包括專門的協會或學會等)匯聚了大量創新人才培養的從業人員,在協調、信息交流、資源分享方面可以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夠整合多方力量,搭建英才教育的平臺,提供拓展課程、研究項目、科技競賽等資源,創新監督或激勵機制。企業可以提供平臺與資金,贊助各項科技活動,展示學生的創新才能。國外有許多由企業贊助的著名人才培養項目,例如花旗銀行資助的新加坡全國中小學生創新大賽,美國“英特爾科學獎”(Intel Science Talent Search),谷歌科學展(Google Science Fair),通用電氣全球研究中心(GE Global Research)提供的“新視野”中學生見習項目和科學展覽會等。

五、提升家庭的支持作用

作為對個體成長關鍵期有重要影響的家庭環境,是在家庭中由父母組織起來的物質和社會環境,對兒童青少年的個性、社會性以及科技創新素質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家庭環境主要體現在家庭教養方式、家庭的支持和鼓勵以及家庭氛圍三個方面。

第一,家庭教養方式。采取民主型教養方式,給孩子設立一定的行為目標,有明確合理的要求,對孩子不合理的任性行為做出適當的限制并督促孩子達到目標,但同時聽取孩子的合理訴求,能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激勵孩子自我成長,實施“理性、民主、關愛、嚴格、耐心”等教育方式,培養孩子“自信、獨立、合作、樂觀、積極”等良好品質。

第二,家庭支持和鼓勵。幫助孩子了解、評價自己的特長、興趣愛好和發展水平;指導孩子制定發展規劃,給孩子提供良好的榜樣;為孩子提供物質和情感上的支持;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鼓勵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允許孩子自主地進行探索活動,容忍孩子在完成任務時的失敗,激發孩子的創造動機,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第三,家庭氛圍。建立和諧、融洽、溫暖、自由、開放和民主的氣氛,家長與孩子積極交流、平等合作、共同探索,支持孩子的興趣,形成良好的親子關系。

科技創新人才的成長規律及培養方法,是一個專業性極強的領域,即便是基礎教育階段的學校領導和教師,理解相關理論和方法尚且存在一定的困難。對廣大家長來講,難度更大,需要加強學習。構建家庭教育指導體系,建立家校合作機制,加強對家庭教育的有效指導,是培養科技創新人才的必然要求。

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