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蔓發,春山可望。肩負三秦兒女的期待與重托,在陜全國人大代表和住陜全國政協委員抵京出席全國兩會。

剛剛過去的2022年,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擘畫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鼓舞人心、催人奮進。

開局關乎全局,起步決定后程。來自陜西的代表委員紛紛表示,新的一年,將在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中激發干勁活力,牢記囑托、砥礪奮進,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更好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為奮力譜寫陜西高質量發展新篇章貢獻力量。

推進航空產業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三秦大地,各行各業加速在高質量發展軌道上前行。

“航空產業發展,對產業聚集和科技創新要求很高。”全國人大代表、航空工業陜西飛機工業有限責任公司部件廠鉚裝鉗工趙平說。他多年來扎根航空制造業一線,一直關注我國航空產業的發展。

陜西擁有雄厚科技實力和產業資源,尤其在航空航天產業,占有全國四分之一的專業人才和高精尖設備。現在,通過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陜西正構建從研發到孵化再到產業化的科創系統,并把這些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強大效能。

“航空產業是陜西省確定的重點產業鏈之一。2023年,陜西將支持西安、漢中加快構建西漢蓉航空產業帶。作為一名基層人大代表,在日常工作中,我堅持調研、不斷思考,把最直接、最真實的感受記錄下來,形成意見建議,帶到全國兩會。”趙平表示,應以開展“三個年”活動為契機,充分發揮西安國家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利用陜西航空產業鏈齊全、配套半徑短、產業集聚等優勢,布局一批航空重大項目,加大對航空重大科研項目研制保障力度,推進陜西航空產業高質量發展。

讓人才創新創造活力迸發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陜西有110多所高校、1500多家科研機構,擁有兩院院士70多位、專業技術人才百萬以上。這些創新資源是陜西的最大優勢。如何持續激發創新創造活力,讓這些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

“人才評價是人才發展體制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才資源開發管理和使用的前提。深化人才評價機制改革,對樹立正確用人導向、激勵引導人才職業發展、調動人才創新創造積極性、加快建設人才強國具有重要作用。”全國政協委員、臺盟陜西省委會主委陳玉玲說。

陳玉玲建議,應完善人才分類評價機制,按照“誰用人、誰評價、誰發證、誰負責”原則,將評價、使用和激勵的“指揮棒”更多地交給用人單位,提高企業人才評價話語權、人才使用自主權,重品行、重能力、重業績、重貢獻,建立更加開放、公平、清明的專業人才發展環境,讓更多人才在干事創業和價值創造中脫穎而出。

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

新時代的中國農村充滿希望,廣闊天地大有可為。

建成高標準農田2011萬畝,種糧面積穩定在4500萬畝,糧食生產“十九連豐”;“3+X”特色產業體系建設成效顯著,蘋果、設施農業產值突破千億元;啟動鄉村振興“十百千”示范工程,5G網絡覆蓋所有鄉鎮……過去一年,陜西著力推進特色現代農業建設,鄉村振興邁出新的步伐。

“群眾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支部強不強,關鍵看頭羊。”對于這句話,全國政協委員、西安交通大學公共政策與發展研究院院長杜海峰深有感觸。

“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做好新時代‘三農’工作具有重要意義。應進一步健全建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加強農村‘兩委’領導班子建設,壓實基層黨組織主體責任。”杜海峰認為,應大力培養基層骨干人才,優化人才隊伍結構,吸納返鄉青年、創業能手、致富能人等參與鄉村振興事業,做到內育一批新型職業農民、外引一批優秀能人、重用一批農村專業人才,創新管理方式,激發基層黨組織活力,在廣袤田野上繪就鄉村振興新畫卷。

以美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美育是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能提升審美素養、陶冶情操、溫潤心靈、激發創新創造活力,對青少年的成長尤為重要。”全國人大代表、陜西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宋亞平建議,以“美育浸潤”助力教育高質量發展。

“無論是城市學生還是農村學生,都應該在認識美、體驗美、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過程中,提高審美情趣和藝術修養,獲得全面發展。”宋亞平建議,應在基礎設施、經費保障、師資配備、教育方式等方面給予鄉村美育更多支持,以鄉鎮中心學校為主導,依托鄉鎮文化站等完善鄉村美育基地建設,組織非遺傳承人、教學能手、大學生志愿者等為師生提供義務輔導,因地制宜開展各項鄉村美育活動,培養能欣賞美、創造美、追求美、傳承弘揚中華美育精神的時代新人,助力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

來源:群眾新聞網

責任編輯:劉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