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健按摩實訓課上,北京聯合大學特殊教育學院教授張琳(右)握著一位視障學生的手帶她感受按摩的力度和角度。 鞠煥宗 攝

在國家教育事業的全局里,發展特殊教育既是重任在肩,也是希望在前。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強化學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發展。

近期,北京、廣東、吉林等地紛紛出臺特殊教育發展政策。各地政策中有哪些“硬核”舉措?背后的信號是什么?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增量:聚焦普惠發展

在貴州省務川特殊教育學校,專業教師數量從起初的4名發展到現在的34名。60%的聽覺障礙學生畢業后進入了高等學校學習,90%的學生實現就業。貴州省務川特殊教育學校只是全國2000余所特殊教育學校的一個縮影。

特殊教育的發展,首先表現在普及程度的顯著提高上。在《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4—2016年)》《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年)》中,全國適齡殘疾兒童義務教育入學率目標分別是90%和95%。“十四五”期間,這一目標上升至97%。

而一些省份制定了更高的標準,這意味著更多的適齡殘疾兒童將獲得受教育的機會。吉林、山東以及天津、南京等地的適齡殘疾兒童義務教育入學率將保持或達到99%及以上。其中,到2025年,吉林省具有學習能力的殘疾兒童義務教育入學率將達到100%。

同時,各地都把特殊學校建設作為重點工作。山東、吉林、江蘇等省份計劃到2025年,省內20萬人口以上的縣(市、區)建有或辦好一所特殊教育學校。北京則明確各區均要建一所從幼兒園到高中全學段銜接的十五年制特殊教育學校,并根據不同學段、不同專業配足配齊特教教師。山東省計劃在人口超過500萬的城市建設專門的孤獨癥兒童特殊教育學校。截至目前,吉林全省47個20萬人口以上縣(市、區)全部建有特殊教育學校,提前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殘疾人受教育水平不斷提高,登記入學、就近入學、義務教育比例都大幅提升,現在每年都有萬余名殘疾考生進入高等院校學習。”北京聯合大學特殊教育學院院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特殊教育研究分會秘書長葉曉說。

厚基:強化保障能力

到2025年,全國范圍內的高質量的特殊教育體系將初步建立。為實現這一宏偉藍圖,除了做強增量外,更要持續強化特殊教育保障能力。

不斷完善的保障機制是特殊教育發展的重要支撐。記者觀察到,出臺相關行動計劃的各省份持續加強對特殊教育的保障。全國義務教育階段特殊教育學校生均公用經費補助標準為6000元,在此基礎上,據不完全統計,四川、廣東、安徽、江蘇、吉林等地均將此標準上調。云南提出,到2025年,將義務教育階段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經費補助標準提高至每生每年7000元以上。吉林提出,確保家庭經濟困難殘疾學生接受15年免費教育。山東提出,到2025年全面普及15年免費特殊教育,將義務教育階段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經費撥款標準提高至9000元。

結合特殊教育的特點,各地還從學生未來的就業、生活出發,多措并舉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機制。

記者梳理發現,廣東、安徽、吉林等省份明確,到2025年,將普通教育與特殊教育融合、職業教育與特殊教育融通,重視促進醫療康復、信息技術與特殊教育的融合,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質量。廣東、四川、安徽、山東等省份則有更具體的舉措,探索開展面向殘疾學生的“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吉林重點支持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發展建設,支持有條件的高校增設適合殘疾學生就讀的相關專業,支持普通高校面向殘疾考生開展單考單招。安徽、廣東等省份計劃落實輔助器具進校園工程,優先為義務教育階段殘疾兒童少年免費提供輔助器具適配與相關服務。

提質:滿足多元需求

當前,隨著特殊教育的普及,殘疾人可以進校求學,也能進入社會參與正常工作。但特殊教育的多元化需求也在不斷增加,這體現在對特殊群體的差異化教學、資源支持,甚至包括精神和心理上的輔導支持。

“特殊教育雖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是和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的總體要求還有差距。”葉曉表示,特殊教育已經從量的需求提高到對質的需求。

從量變到質變,特殊教育師資首先應走向專業化。“每一所有特殊兒童的普通學校都應有一位特殊教育背景的教師作為資源教師,并能對普校教師、家長提供咨詢服務。”貴州省務川特殊教育學校校長余江霞認為,特殊教育的師資隊伍需要更多專業人員加入,比如心理醫生、康復醫生、職業教育技能人才等。

葉曉認為,要調整優化特殊教育師資隊伍知識結構,設置專門的特殊教育教師或資源教師崗位,將其納入編制,保障特殊教育師范生對口就業,做到人盡其用。

如何為特殊學生順利融入社會打下基礎?余江霞提出,應根據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相關政策,進一步加大融合教育的力度,如安排特殊教育學校與普通學校開展有效融合活動;特殊教育學校將融合教育納入課程管理,讓學生參與多元化的社會實踐。

葉曉還提出,發揮高校等機構的特殊教育專業優勢,建設國家和省級特殊教育資源中心(基地),為特殊教育提高必要的指導和支持。“依托現代教育技術、人工智能等科技創新手段為特殊教育賦能,進行無障礙智慧教室、無障礙課程等建設。”

來源:中國教育報

責任編輯: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