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數字政府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指出加強數字政府建設是發展數字經濟、轉變政府職能、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舉措。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同時強調“我們要健全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擴大人民有序政治參與,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發揮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鞏固和發展生動活潑、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加強數字政府建設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擴大人民有序政治參與、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要求。陜西要立足自身省情民情實際,乘勢而上,主動作為。

一、推進數字政府建設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要求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建設數字中國,這是“數字中國”首次被寫入黨和國家綱領性文件。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推進數字政府建設,這是首次將“數字政府”寫入黨中央文件。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了數字政府建設的內容。國家“十四五”規劃以重點篇章闡述了提升數字政府建設水平的措施。2022年印發的《指導意見》更是系統闡明了新時代數字政府建設的方向,為全面開創數字政府建設新局面作出系統謀劃。

數字政府是指利用數字化技術元素,在數字信息和大數據的驅動下優化政府治理流程和模式,全面提高政府決策、監督、服務等各項職能水平,以形成現代化的治理模式。無論是打造便捷電子政務流程,還是服務實體經濟、保障和改善民生,信息技術都大有作為。從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實踐看,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廣泛應用于疫情趨勢研判、人流實時分析、風險人員識別、抗疫物資調配、病毒基因檢測等領域,在織就人民健康防護網、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方面,數字政府建設同樣大有可為。第一,通過數字政府建設,可以構建即時、便捷、交互、高效的民情民意反映系統,拓寬民主政治參與途徑并實事求是地表達群眾訴求,有利于提高政府決策的科學性民主性。第二,利用大數據構建數字政府一體化平臺,可以有效消除不同地域區間的信息差,增強群眾信息的可得性,有利于政府在人民有序政治參與的條件下提升數字治理效能,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第三,通過數字政府建設,能夠充分發揮數字化戰略資源及工具的優勢,在人民對公共經濟社會政策的有效參與中,不斷開拓數字經濟增長點,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數字政府的現代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為擴大人民有序政治參與、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提供充分的軟硬件條件。人民有序政治參與是提高民主決策、數字政府治理效能的民主保障。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服務于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2035年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更加健全,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目標。

二、陜西數字政府建設的成效

陜西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利用高校眾多、科技資源富集、科技市場廣闊等優勢條件,初步建立陜西省政務信息化基礎設施,以“秦務員”和“秦政通”為抓手,以“363”(三大基礎支撐、六大領域創新應用、三大運行保障)的建設思路統籌推進數字政府建設。目前,陜西擁有全國唯一的統籌科技資源改革示范基地(西咸新區灃東新城),同時在2021年數字陜西建設優秀成果和最佳實踐案例中,數字政務及民生類占比達到了42.9%,我省數字政府建設取得積極成效。

在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我省經濟信息網、公安信息網、交通網等多個官方大型網絡不斷拓展升級,實現同城共聯,政府各個部門利用大數據建立多個數據庫,為數字政府建設提供堅實的信息資源和基礎設施。在政府自動化辦公系統建設方面,許多單位已建成內部局域網支持辦公業務,現代化辦公系統和信息采集處理系統普遍建立,許多部門設置互聯網主頁便于群眾參與,領導干部及工作人員信息化意識不斷提高。在此基礎上,陜西規劃在2024年底前全面實現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在2025年底前實現政務服務標準化、規范化、便利化、數字化、協同化大幅提升。

但是,與兄弟省份相比,我省在數字政府建設方面還存在一些短板,需要重點關注。

一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完善。目前,陜西區域內部水平呈現“中高南北低”的不均衡發展,這就導致陜西省內出現地域信息差,一些偏遠地區有可能出現數字鴻溝,這些地區的群眾無法及時獲取政策信息,反映自身利益訴求的途徑也有待進一步暢通。同時,網絡監管和數據安全建設還存在缺位,針對網絡法律的條款相比前幾年有所增加,但還不夠完善,尚未形成高度有序的人民政治參與的網絡環境。

二是運行機制不夠完善。首先是一些部門對數字政府建設工作認識不足,對于“線上政務”“網絡問政”等重視度不高,加上技術運用沒有完全到位,群眾通過網絡得到的政府有效回應不夠及時和通暢,有些政務平臺的回復速度雖較快但后續反饋不到位。其次是數字政府的線上業務尚不夠系統全面,流程不夠細致完整,群眾網絡政治參與并未形成一套完整的運行閉環,政府工作主要集中在前期收集群眾建言,缺少對后續工作的監督與反饋。

三是網絡社群良莠不齊,缺乏有效監管。高效、便捷、低門檻、交互性、匿名性的網絡平臺,在為人民有序政治參與提供了方便途徑的同時,也常常為一些恣意妄言甚至別有用心的不法分子提供了空間,部分人造謠生事、混淆視聽,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引發了輿論危機,危害社會和諧。

三、以數字政府建設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

陜西在利用信息化技術,切實以數字政府建設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方面需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以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為依托,突破地域信息發展不均衡的瓶頸,全方位、多角度地實現信息融會貫通,特別要關注偏遠地區的網絡覆蓋,加快各地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為人民有序參與政治提供物質支持。

二是進一步完善網絡立法,為人民有序參與政治提供法治保障。建設一套完整細化的立法內容,重點加強對惡意引導輿論等違法行為的懲戒力度。建立權利與義務協調運行的網絡法律法規體系,實現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嚴格執法,保障人民政治參與的嚴肅性與有效性。

三是健全數字政府運行機制,為人民有序參與政治提供高效通道。依托省級平臺“秦政通”,建立跨地區、跨部門、跨層級的協同工作平臺和管理機制;強化政府各部門信息共享能力,為群眾訴求提供“直線型”解決方案;做好政務公開工作,提升政府工作的透明度,降低人民行使民主監督權利的門檻,提高人民有序參與政治的積極性;不斷優化線上政務環節、簡化政務步驟,方便全體人民參與。

四是加強網絡素養引導,培養理性參政意識。首先,政府要通過各種渠道多種方式培養公民良好的網絡道德素養,提高公民辨別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利用好公共輿論平臺,提前做好應對重大公共事件的預案,準確把握輿論動向,并及時應對反饋,疏導群眾不良情緒;建立健全網絡信息服務嚴重違規失信聯合懲戒機制,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生態空間。其次,公民要在信息時代不斷學習,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規范行使網絡政治參與的權利,牢記自身義務,同政府同心同力,共建陜西數字政府新格局。

(作者系西安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來源:群眾新聞

責任編輯: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