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外科護理精品課程的“五四三”構建與改進模式探究
——以寶雞職業技術學院醫學院為例
作者:田維忠
發布時間:2023-02-14 10:07:48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精品課程是課程建設的主要目標之一,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之一。文章從課程目標、教學理念、教學團隊、學情分析、教學內容五個方面介紹了課程構建的依據和設計;從融入課程思政、推進混合教學、加強實訓教學、發揮多媒體優勢四個方面介紹了課程教學的特點,提出了加強課間臨床見習、加快校內實訓設備和場所的醫院化升級改造、優化學習模式三個針對性動態優化策略。
[關鍵詞]外科護理 課程建設 教學理念 教學特點 動態優化
引 言
外科護理是高職護理、助產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該課程相較于中職階段更具有科學性、專業性、創新性、實踐性,以適應社會對高級外科護理人才綜合素質的要求,是護理和助產專業必不可少的課程。隨著寶雞職業技術學院醫學院診改工作的常態化和雙高院校建設的穩步推進,外科護理課程展開了院級精品課程建設,從各方面塑造其優質特性。現將高職護理專業外科護理精品課程的設計和特點與同仁分享,以期能為提高外科護理課程教學質量和護生培養質量提供借鑒。
課程構建的依據和設計
1.課程目標
外科護理的培養目標主要是在寶雞職業技術學院“敦品尚能,學養日新”及學校醫學院培養基層或社區健康服務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指引下設置的。外科護理主要是在護生一年級學習了人體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等醫學基礎課程的基礎上,針對臨床外科護士崗位“必需、夠用”的知識和技能進行教授,并通過混合教學、翻轉課堂、角色扮演、小組討論、模擬護士查房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培養和提高護生在臨床實踐中獨立或協作解決外科疾病病人護理問題的能力,促使高職護理專業的畢業生能夠很快地成長為具有外科優質護理服務能力的護理人員。
外科護理的課程目標就是在培養護生醫護職業道德、掌握外科護理知識和技能過程中,著重培養他們的職業能力,因而可將外科護理的課程培養目標細化為三個方面:一是思政育人目標,即培養敬佑生命、救死扶傷、仁愛慎獨、敬業奉獻、精誠協作的醫護職業精神,以及精益求精、一絲不茍、創新進取的工匠精神。二是知識技能目標,即掌握外科常見病、多發病病人的整體護理知識和技能及外科急危重癥的急救護理知識和技能。三是學習能力目標,即培養護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探究討論等終身學習的能力。
2.教學理念
一是巧融課程思政,強技必先立德。護士肩負救死扶傷、促進人類健康的神圣職責。由于外科疾病病人的病情瞬息萬變,更需要護士有職業道德、使命擔當、工匠精神、人文關懷。在教學過程中融入課程思政,以期與思政課形成協同育人效應,強技先立德,把護生培養成外科護理崗位歡迎的人才。
二是堅持理實一體,鍛造執業能力。在教學中,教師要時刻意識到,外科護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臨床應用型課程,實踐操作技能與基本理論知識同樣重要。只有堅持理實一體,通過項目教學、情境教學、案例教學、角色扮演等教學方法,才能把知識和技能整合內化到護生的優質護理服務能力之中。
三是精選知識技能,培養學習能力。外科護士不僅要掌握護理崗位所需的扎實理論知識和嫻熟操作技能,還應掌握豐富的外科護理專業知識,如外科常見病的防治和護理知識、外科危急重癥救護等知識。但是高職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在加強思政、勞動教育后,外科護理課程學時難以增加,因此只能按照“必需、夠用”的原則精選知識技能進行教學,同時不斷引導和訓練護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歸納總結等終身學習能力,使他們能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習得更多的知識技能和學習能力。
3.教學團隊
為了保證外科護理課程的教學質量,需要組建一支卓越高效、專兼結合的教學團隊。筆者從事外科護理、外科學等課程理論與實訓教學達26年,且長期致力于外科護理的教學研究和教材編寫工作,曾參與外科護理技術、外科學等精品課程的建設,曾在學院說課評比中獲一等獎。筆者帶領的教學團隊成員全部接受過臨床醫學、護理學本科或研究生教育,其中主任護師1人、教授1人及副教授4人。為了使授課內容更貼近臨床護理實踐,授課教師中不僅有擅長理論和實訓教學的校內教師,還有1位長期從事外科臨床護理、手術室護理和護理管理的行業專家。
4.學情分析
寶雞職業技術學院外科護理課程的教學對象主要是三年制高職護理、助產專業、五年制高職護理、三年制中職護理,每年護理專業有18~21個班,約900~1200名學生,助產專業有1個班,約50名學生。由于是小班上課,課堂規模小而精,適合采取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翻轉課堂、角色扮演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三年制高職護理、助產專業、五年制高職護理、三年制中職護理均為19至21歲的青年,他們精力充沛、思維活躍,信息化能力較高,動手能力較強,具備一定的醫學基礎知識,但在學習習慣、學習方法、評判性思維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教師對學習材料的案例化、情境化處理及教學方式多元化、信息化設計在提高教學效果方面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5.教學內容
外科護理課程的教學內容以郭書芹、王敘德主編的高職高專“十三五”規劃教材《外科護理》為基礎,適當參考了李樂之、路潛主編的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十三五”規劃教材《外科護理學》(第6版)和部分期刊文獻,通過課程團隊的多次研討,確定了13個模塊72個教學項目,其中校內實訓項目15個。主要內容包括外科護理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及常見外科疾病病人的整體護理,重點是外科常見疾病的圍手術期護理及外科急危重癥的急救護理,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把基本知識學習、基本技能訓練與臨床思維訓練、崗位素質培養結合起來,為他們后面的跟崗實習、護士資格考試和臨床護理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課程教學特點
推動多樣化教學方法的運用,強化教學的信息化、情境化改革,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是外科護理精品課程建設的重要抓手。課堂教學中堅持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全程融入課程思政,加強翻轉課堂和案例情境教學等的運用,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和教師主導作用,培養出更多有道德、有知識、有技能、有溫度的優秀外科護理人才。
1.聚焦立德樹人,推進課程思政
外科護理作為護理和助產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承擔著為臨床外科護士崗位培養醫德高潔、技術精湛、身心健康護理人才的光榮使命。因此,外科護理精品課程建設必須以課程思政為引領,挖掘課程內容蘊藏的豐富的思政資源,潛心提煉思政元素。筆者帶領的教學團隊力求在課前、課中、課后教學環節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中盡可能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自然地滲透和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職業精神、職業理想、人文素養、工匠精神、法律法規等內容,實現良好的育人效果。如在“外科休克病人的護理”教學中,引入某醫院急診科、胸外科、普外科、手麻科、創傷骨科等多學科通力協作成功救治一名被攪拌機擠壓胸腹部和左上肢致多根肋骨多處骨折、脾臟破裂、左上肢粉碎性骨折、失血性休克的病例的自媒體報道(思政資源),在護生了解休克病人的救護原則的同時,也使他們體悟到面對這一復雜的多發傷引起的休克病人首先要發揚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的職業精神,救治過程中必須根據輕重緩急抓主要矛盾,多學科專家精誠協作,才能更好地啟發護生在醫護工作中注重整體布局、分工協作。
2.運用信息化+工作情境導向的教學方法,提升護生專業能力
護生作為未來主要從事臨床護理工作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除了需要扎實的基礎醫學、基礎護理、臨床護理等理論知識與專科操作技能外,還應該有高尚的道德素質、突出的人文素質和良好的身心素質。因此,外科護理課堂必須摒棄傳授式、填鴨式、演示式等傳統教學手段,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為護生創造鍛煉的機會、搭建展示的平臺,提升他們利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臨床護理工作任務的能力。如在“顱內壓增高病人的護理”教學中,課前要求護生在學習通APP自主學習本次課程的PPT和觀看5個微課并完成課前小測;課中提出3個臨床案例,將學生分為3個小組抽簽選擇案例,每個小組首先對本組分到的案例展開小組討論,得出疾病診斷、進行護理評估、提出護理問題、確定護理目標、制訂護理措施、模擬護理評價,然后每個組選派人員分別扮演醫生、護士、患者、家屬等,以情景劇的方式展示本組病例的疾病診斷、護理評估、護理問題、護理目標、護理措施、護理評價,教師根據護生展示的成果進行難點剖析和重點歸納,下課前進行隨堂檢測,并提供拓展性的期刊文獻、視頻等資料,布置下次課的課前學習任務;課后各小組對自己的小組成員進行組內評比,然后小組間進行互評,教師對各小組進行評價。
3.不斷優化外科實踐教學體系,加強專科操作技能培養
外科護理既有理論知識,也有操作技能,如何使護生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從而更好地解決臨床遇到的護理問題,是教學中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因此,在教學中盡量減少純理論的講授,改革實踐教學體系,增加實訓教學學時,創新實訓教學方法。外科實踐教學體系主要由校內實訓、課間見習、跟崗實習三大環節組成,新生入學時組織護生到附屬醫院或教學醫院見習,可使護生了解醫院的布局結構、學科體系、科室構成、人員分工、診療項目、特色優勢、科研實力、護理工作任務等,從而使護生對將來可能從事的行業和工作產生初步認識,進一步點燃其學習熱情。校內操作技能實訓是實踐教學的重點,外科護理的實訓操作主要有手術室護理技術、各種引流護理技術、創傷救護技術等;教學環節包括課前的理論復習、學習通APP、視頻網站等搜索觀看相關操作視頻,課中隨機點選護生操作+教師演示規范操作+精講注意事項+分組練習+教師巡回指導+組織組間操作競賽,課后撰寫實訓報告+反思,期末考核時以案例情境為載體,檢測關鍵操作技術,如設置某闌尾炎術后7天要求拆線的病例,考核護生的換藥步驟和拆線技術、無菌觀念;再如設置某前臂軟組織開放性損傷要求現場急救病例,考核學生評估病情、加壓包扎止血技術。此外,安排幾次臨床課間見習,讓護生深入醫院外科主要學科病區,實際觀摩專科護理操作技能,使護生對校內實訓和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進行對比,讓護生明白校內實訓和理論學習的重要性及臨床實際護理時對護理人員綜合素養的高要求,如在肝膽外科見習T管引流護理技術時,多由主管醫生講解和操作,其嫻熟的操作和辯證的講解常使護生如癡如醉、茅塞頓開、意猶未盡,再如骨科見習某鎖骨骨折病人康復期功能鍛煉時,教師示范并帶領護生進行上臂各關節的功能鍛煉動作,護生普遍反映是學有所獲、學以致用。跟崗實習是對兩年校內學習的檢驗和應用,由校院聯合組織管理、共同修訂實習大綱,主要由實習醫院組織實施和考核,對部分優秀的實習生在實習后期可安排頂崗實習。
4.充分運用多媒體等技術手段,挖掘智慧化教學資源,注重激發護生學習興趣
在教學手段上,加大對各種教學資源的積累和分類整理,充分利用互聯網、智慧教育平臺、精品課程等多媒體資源,收集與外科護理課程內容相關的音頻、視頻、圖片、動畫、微課、抖音、電影、電視劇等,使之能為外科護理教學所用,不斷優化教學效果,加深護生的感官印象與感悟體會。如在“創傷病人的急救護理”教學中播放電視劇《外科風云》片段:某地發生泥石流導致大批傷員送往醫院,急診科全員對傷員按照傷情進行分類分流,對有致命傷的病人在急診科立即進行心肺復蘇、氣管切開、氣管插管、輸血,對需要急診手術的傷員協調相關科室分流傷員到胸外科、神經外科等科室,并由所在科室組織力量展開急診手術。這一片段可以使護生學習在面對大批創傷病人時開展急救工作,學會創傷病人的急救護理程序,深刻體會到學好護理知識技能的重要性。再如在學習腫瘤病人的護理時引入近期120萬元一針抗癌藥的視頻,使學生認識到高昂的醫藥費是病人產生焦慮和抑郁的重要原因之一,也使學生了解預防、普查與早期手術治療腫瘤病的重要性。
課程實施效果評價和針對性動態優化策略
精品課程應充分利用自身高水平優勢,以“金課”為目標,不斷進行動態優化。采用分層隨機抽樣法,于2019年6月對學校2017級100名三年制高職護理專業學生進行調查。評價的內容包括理論課堂教學評價、實訓課堂教學評價、課程總體評價3部分,設計“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非常不滿意”5個選項,采用匿名填寫。教學評價效果顯示:理論課堂教學評價滿意率為96%、實訓課堂教學評價滿意率為98%、課程總體評價滿意率為96%。在第4部分的開放性問題中,護生認為外科護理的教學貼近臨床實際、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方法恰當、注重護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還提出了一些建設性意見,如增加臨床見習次數、希望能分別到三甲、二甲等不同層級的醫院見習,增加校內實訓場地,校內實訓設備應醫院化,多組織角色扮演、增加評價方式等。堅持問題導向,解放思想,升維思考,針對護生提出的意見和建議,采取針對性動態優化策略。
1.增加臨床見習次數
針對護生提出的臨床見習次數少、見習醫院類別單一的問題,將以前見習次數由3次改為6次,見習醫院在原來的一家新晉三甲醫院的基礎上再增加2家老牌三甲醫院和2家老牌二甲醫院,鼓勵護生利用假期自己聯系當地縣醫院或縣中醫院進行臨床見習。見習前,由學校教務科和醫院教學部協商見習科室,盡可能多安排科室,同時由學校教師和醫院科室見習教師商定和調整見習內容,盡可能多見習些專科護理技術,如換藥、拆線、胸膜腔閉式引流護理、胃腸減壓護理、T管引流護理、牽引病人的護理等。
2.進一步加強校內實訓場所及設備的升級和醫院化改造
針對護生提出的校內實訓場地少、實訓設備落后于臨床的問題,學校醫學院在2018年暑假對校內模擬手術室完全按照三甲醫院手術室標準進行改造,并購置了電動手術臺、無影燈、器械桌、麻醉機、高壓蒸汽滅菌鍋、手術操作箱等設備,為手術室護理技術的教學奠定物質基礎。2019年暑假又裝修了一個綜合教室,配置了西沃一體機和演示系統,同年又購置了2個骨科牽引床和多功能創傷護理模型人、腸造口護理仿真模型、閉式引流模型、氣管切開護理模型、負壓吸引器、胃腸減壓器、換藥車等高仿真教具,還購置了2套手術巾單、彈力繃帶、一次性胃腸減壓包、一次性換藥包、一次性水封瓶等。實訓場地的升級和實訓設備的醫院化使得外科護理課程教學縮短了和臨床一線的距離,大大提升了校內實訓的教學效果。
3.理清混合教學活動,優化學習模式
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已經從探索階段進入到推廣階段,這種教學活動比較適合當前的高職護生。混合教學的教學活動可以分為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其間可以組織翻轉課堂。具體流程和內容為:課前教師評估學生的學習行為、制訂教學目標、發布學習任務、設計并推送導學單和含有學習內容的PPT、視頻、電子教案等資源,根據學生課前預習情況確定課中教學重點、難點及教學方法。學生在課前主要是在導學單的指引下完成學習資源的自主學習,找出重點和難點,并完成課前小測。課中教師首先要反饋學生課前的學習情況和發布課堂學習任務,講授重點、剖析難點、解答疑點及組織角色扮演并在點評中答疑解惑,學生在課中主要是參與小組討論、角色扮演并完成課堂小測。課后教師完成教學記錄和教學反思、跟進答疑、推送拓展問題及論文、科普及拓展資料等,學生在課后主要是完成學習記錄、學習反思和學習拓展資料。
結 語
精品課程是衡量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標桿之一,更重要的是在創建過程中可以不斷發現問題,積極進行改進優化,提高教學質量。在外科護理精品課程建設過程中深刻體會到必須結合護生的學情開展教學活動,組建高標準的教學團隊,創新教學方法,更為重要的是整個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及教學實施過程要保持連貫性和一致性,同時加強過程性學業評價。另外,要結合護生對課程的評價進行課程診改,不斷提升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郭書芹,王敘德.外科護理(第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20.
[2]周旺,貴穎祺.職教改革多因素影響下的優質精品課程重塑[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中旬刊),2021(8):102-104+108.
[3]李樂之,路潛.外科護理學(第6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
[4]周旺,貴穎祺.職教改革多因素影響下的優質精品課程重塑[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中旬刊),2021(8):102-104+108.
[5]鐘志英,熊俊.針灸學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建設與實踐研究進展[J].科教文匯,2021(17):116-118.
[6]楊愛兵.以課程思政為引領建設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J].科教文匯,2021(1):47-48.
[7]何亞軍,柯昌劍.將“精品”課程建成“有挑戰度”的“金課”[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1(10):28-30.
[8]馮輝,劉宇,廖淑梅,等.《社區護理學》精品課程的建設與特色[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7):635-637.
[9]張俊娥,靳穎,尤黎明,等.護理管理學研究生精品課程的構建與思考[J].中華護理雜志,2021,18(8):716-718.
[10]邰玉蕾,宋小芳.《高分子化學》精品課程建設中的體會與思考[J].山東化工,2021,50(17):239-242.
(田維忠:寶雞職業技術學院醫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