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背景下高職測繪類課程思政建設研究
作者:高 潔 葉 征 喬 雅
發布時間:2023-02-13 15:38:58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隨著我國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為教學模式變革和測繪技術發展帶來了更為廣闊的空間,文章結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戰略舉措,分析在智能化背景下高職測繪類課程思政建設存在的問題,從加強測繪類課程思政研究、融合智能化測繪行業發展需求、加強教師隊伍智能技術知識結構轉變和智能化教學手段應用建設、綜合考慮完善智能化評價體系四個方面著手,探索加強高職測繪類課程思政建設的措施。
[關鍵詞]課程思政 測繪類課程 智能化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師教育改革與教師發展研究項目(項目編號:SJS2022YB080);陜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教研教改項目(項目編號:XKS2213)。
引 言
人工智能的發展給傳統教學方式和理念帶來了強大的沖擊;虛擬現實和智能教學手段的出現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智能技術的影響使測繪設備推陳出新,測繪技術不斷發展,導致測繪專業的專業結構、課程體系、知識體系都發生了變化,派生出一些新的專業課程,比如數字城市三維建模技術、GNSS定位測量、激光點云三維建模等。這些改變對學生適應未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一是要尋求更新教學手段適應智能化的發展要求;二是要探求專業知識體系的變化會衍生出新的課程思政元素;三是要尋求深入融合思政育人與專業育人的有效路徑。通過重構課程體系、豐富教材內容、打造在線課程、數字化資源等,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創新資源形態和教學模式方法,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
智能化背景下建設高職測繪類課程思政的必要性
傳統課程思政建設多是從課程思政建設的內涵、特點、難點、應對策略、擬解決的關鍵問題、技術環節、師資建設等方面進行宏觀、抽象的研究,缺少面向某一行業領域、具體專業、具體課程的具象研究,針對高職院校專業課程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不同類型的高校、不同層次的學生、不同的專業方向,都有自己的價值體系,高職院校測繪類專業課程思政的建設就是要在愛祖國、愛事業、艱苦奮斗、無私奉獻測繪精神的指引下,建立符合新時代測繪工作者價值體系的教學內容和人才培養目標,實現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此外,伴隨智能技術的發展,給教育教學方法帶來了深度學習、虛擬現實、智能教學等教學模式方面的改變;測繪專業發展上實現了測量數據高效智能的獲取、運算、分析,使測量進入智能化測繪階段。因此,智能化背景下的高職測繪類課程思政建設迫在眉睫。
當前高職測繪類課程思政建設存在問題
1.課程思政研究針對性不強
立德樹人是課程思政體系構建的總目標。針對高職院校學生普遍存在的自我意識強烈但自我約束能力、協作意識欠缺,自主學習需求旺盛但學習習慣、方法、能力欠缺,學習情緒化嚴重,職業定向性強;測繪類專業普遍存在的面向生產一線、以實踐為主,重技能、重操作的現象。對于如何“立德”和怎么“樹人”,缺乏科學系統的規劃和指導。對于高職測繪專業學生而言,哪些思政元素的融入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未來職業的規劃、知識技能的學習等方面具有針對性的引導,怎么融入;哪些課程中的思政教育學生喜歡聽,聽得懂,用得上,記得牢;通過什么樣的方式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不知不覺提升思想政治水平,潛移默化地將測繪精神融入實踐操作和今后的工作當中。這都需要進行系統研究。
2.課程思政教育方式不能適應智能化發展要求
當前測繪類課程思政教育方式多是運用傳統教學手段,即“課程+思政”。在課堂教學中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完成課程中的思政教育。這種方式不僅受場地、時間的制約,從形式上來看還顯得枯燥無趣,很難吸引學生,教學效果一般。因此,需要將課程思政教育方式與信息化、智能化發展相融合,找出一條既能高效完成專業教學又能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的道路,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課程思政教學中。
3.測繪專業教師智能化教學能力需加快提升
智能化教學背景下,教育教學模式、測繪專業的科技水平及行業人才培養模式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測繪專業教師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發展相對滯后,為了適應智能時代新技術的發展需求,需要重新審視自身發展,確定高職院校測繪專業教師職業能力的知識、技能要求,提升教師職業能力,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調整專業結構,不斷探索課程思政的教學技巧,使用智能手段潤育新時代新型測繪工作者。
4.課程思政教學的評價體系仍需完善
當前,高職測繪類課程的教學評價手段還比較單一,主要是課堂和課后學生反饋,從教學結果來即時衡量,即“筆試+實操”的定量衡量指標。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等定性評價不足,無法判斷學生是“紙上談兵”還是能真正適應行業和崗位的需求。缺乏從教學計劃制訂、教師課堂效果、學生學習成效等系統性、多元化的綜合評價。
智能化背景下的高職測繪類課程思政建設措施
針對上述問題可從深入測繪類課程思政研究、融合智能化測繪行業發展需求、全方位提升教師教學能力、綜合考慮完善評價體系四個方面著手,探索踐行高職測繪類課程思政的措施。
1.深入開展高職測繪類課程思政教學研究
通過對高職測繪類專業學生的學情分析發現,除高職院校學生普遍存在的特點外,測繪類專業學生還存在對專業認知停留在傳統層面,學習興趣及學習動力不足,缺乏專業認同感和自信心,專業實操多且相對復雜,學生容易產生畏難情緒、學法與教師教法脫節等問題。針對上述情況設立了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塑造價值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旨在培養基礎扎實、工作能力強、能夠適應新技術、新要求的測繪工作者。讓他們在獲得職業認同感、自豪感的同時,樹立正確的勞動觀點和勞動態度,養成愛國敬業、艱苦奮斗、誠實守信、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敢于創新等道德素養和工匠精神。因此,在課程建設過程中應集中優勢力量、整合優質資源,科學分解專業課程、細化知識點,尋求新穎高效的知識表達方式,有效傳遞和講授課程重難點,構建測繪類專業課程群協同思政育人體系,避免思政元素過分集中化和重復化。
教師要從職業崗位需求出發,緊跟時代的步伐,以職業活動和工作過程為導向,提煉職業崗位和典型工作任務所需要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并把學科前沿知識引入課堂,為學生構建起完備的知識體系。教學過程中,在傳授專業知識之外,挖掘測繪發展史和身邊在施工一線堅守的測繪工作者中涌現的思政元素,例如重大國家工程攻堅項目,身邊優秀畢業生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故事等,提升學生的國家認同、文化認同和行業認同,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和勇于創新等品德。具體思路如下:
課堂教學以知識傳授為主線,強化課程內容設計的科學性;依托現代信息技術,促進課堂教學方式改革。將課程思政全方位融入教學過程各個環節,推進智能技術在課程思政教學中的應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充分結合智能背景、虛擬現實技術、利用教學平臺、網絡資源,構造“虛擬+現實”“互聯網+思政教育”的教學方式,打造線上線下、虛擬現實一體化的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打破傳統教學時間、空間、資源、方式上的限制,潤物細無聲地融入課程思政元素,實現對新時代大學生傳道授業的價值引領。
實踐教學中通過水準測量和角度測量等基礎技能實踐,掌握儀器基本操作、數據的觀測、記錄、計算,并讓學生懂得測量原始數據的重要性,篡改、偽造數據都會給國家建設、行業生產帶來嚴重后果,以此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誠實守信的精神;通過導線測量和碎部測圖等綜合性實踐,包括學生測量小組的籌建、任務分配、工作流程有研討、測量結果分析、測量過程突發事件處理等,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職業規范意識和團隊協作精神;結合本校測量專業優秀畢業生的工作實例,培養學生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課后活動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以學生為中心,結合珠峰高程測量、北斗全球組網等測繪領域熱點事件,傳遞科技自信、文化自信的理念,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專業認同感;通過各種媒介將專業發展新趨勢、思想政治教育、中國傳統文化等方面的優秀資源,推薦給學生,從而提高學生文化素養。
2.融合智能化測繪行業發展需求
依托信息化技術、大數據等智能手段,為廣大師生提供線上教育服務和互動體驗,促進課程思政教育方式改革。一方面,以實事、前沿、身邊事件等案例,以時代楷模、身邊感動人物等為背景,建立學科資源庫、人物資源庫、重大工程資源庫、行業企業資源庫以及職業規范與行業標準資源庫等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將政治認同、家國情懷、專業認同、創新精神、工匠精神、價值引領與規范操作、實事求是、測量技能、標準化意識及吃苦耐勞有機結合,呈現課程思政建設的系統化和體系化。另一方面,結合虛擬仿真實驗平臺,綜合運用第二課堂,拓展課程思政建設方法和途徑;依托“互聯網+”教學新模式,構建線上與線下融合互動、學校企業合作協同育人的產、學、研現代教學模式;將智慧課堂融入課程思政建設,構建基于云計算、大數據分析等技術的在線課堂教學新模式,建立基于大數據挖掘的個性化評價模式。
3.加強教師隊伍智能技術知識結構
以大數據為背景,運用DACUM進行高職測繪類教師職業能力分析,確定其職業能力的內涵、構成要素,明確其專業化發展的知識、技能要求。測繪類專業教師不僅需要具有深厚的測繪類知識結構、良好的實踐動手能力、與相關學科融合的能力、優秀的表達能力、熟練的計算機應用水平,更應具備科學的世界觀、奮進的人生觀、不斷創新的能力、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面向未來和發展的眼光,不斷探索課程思政的教學技巧。結合智能化、信息化的發展趨勢,教師更應樹立不斷學習的意識,加強自身智能技術知識結構轉變,變革傳統教育教學方式。
教師可利用網上資源,挖掘相關專業文獻資源,收集、閱讀、提煉、重組和嵌入測繪科學發展新趨勢、新動態、新技術和新方法,實現課程教學的創新及思政育人目標;也可通過開展常態化專題學習活動、邀請專家學者開展報告會、融合線上線下教師研修平臺、指導學生參加職業技能大賽、建設校內外實訓基地、校企合作與產學研等方式,開展協同研修、高效教研、教學實踐等全方位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確保在人才培養上同向同行,推動教師隊伍專業化發展。在適應行業發展和智能技術發展的同時主動學習、積極探索和研究與專業相關的思政教育的內容、方法和案例。積極主動與思政課教師聯系,建立融合智能技術和信息技術、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課程+思政+智能化”教學團隊,以此保障課程思政的實施效果。
4.構建完善的智能化綜合評價體系
能否培養出具有扎實專業知識、創新思維和愛國精神的高素質測繪工作者是檢驗課程思政是否具有良好教學效果的標準。在智能技術、信息技術、大數據等技術的幫助下應摒棄單一的教學評價手段,建立教學計劃制訂、教師課堂效果評價、學生學習成效評價、用人單位評價等系統性、多元化的綜合評價體系(如圖1)。
教育教學活動是在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指導下進行的。高職測繪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各專業課程的課程標準是否滿足立德樹人要求,必須有一套科學的評價體系。除了專業教師集體研討、專家論證外,還應該與思政教師探討,是否滿足思政育人的要求。綜合專家、企業、畢業生,結合科學的思政育人方法,依托智能技術制訂指導性強、可操作、面向崗位、全方位育人的實施計劃和方案,并定期評價、不斷改進,從而更有效地分析、預測和控制教學效果。
課堂是日常教學的主要載體,課堂效果的評價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對學生課堂表現進行評價。通過雨課堂、職教云等平臺,利用信息化手段通過課前導入與學習目標設計進行課前學情摸底;通過課堂教學組織及問題設置進行課堂互動;通過作業布置、批改及教學反思等方式實現對不同層次學生的教育管理。記錄、分析課堂表現,從專業素養、思政表現等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二是對教學內容和教師的評價。在教師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選取過程中,是否讓學生想學、愛學、聽得懂、學得會,是評價課堂教學的重要指標。建立多元反饋體系,學生可實時反饋學習需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亦能及時了解教學效果及存在問題,并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內容和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學習成效評價應摒棄以往單一的評價模式,更加全面、客觀地體現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將日常教學中記錄的評價數據整理定量分析,判斷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通過大數據、數理統計、多元回歸分析等方法探究各因素(學習能力、態度、方法、投入時間等)與學習成績之間的關系,找出主要相關因素,為今后更好地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提供科學依據。通過階段性數據的整理定性分析,掌握學生學習態度、學習效果以及思想行為的改變情況。做有溫度的教育,尊重不同層次學生學習個性和認知方式,注重教學過程中學生思想、行為的發展。為適應專業發展和行業需求,避免評價的滯后性,需要依托用人單位定期反饋高職測繪類專業畢業生的工作狀態,及時發現人才培養工作中的不足;對比分析、追蹤評價畢業生的專業水平、思想政治水平和職業道德水平,并將評價結果進行反饋,督促日常教學自我診斷和改進,實現教學評價體系閉環管理,提高教學質量。
結 語
將課程思政與高職測繪類課程教學在智能背景、大數據、信息技術的幫助下有機結合在一起,有助于培養基礎扎實、工作能力強,能夠適應新技術新要求的熱愛祖國、誠實守信、精益求精的的測繪工作者。注重課程資源整合、教學案例挖掘、育人體系建設,立足職業崗位,線上線下、校內校外全方位育人,從專業能力、智能化水平、思政教學技巧等方面提升教師能力,建立教學計劃制訂、教師課堂效果、學生學習成效、用人單位的評價等系統性、多元化的綜合評價體系,提升現階段高職測繪類課程思政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劉代友,廖策權.高職院校分類分層人才培養創新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8.10.
[2]袁利利.新時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探析[J].理論觀察,2020(6):67-69.
[3]李增科,高井祥.人工智能背景下特色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探索與實踐——以中國礦業大學測繪工程專業為例[J].測繪通報,2022(S1):17-20.
[4]管棟良,束蟬方,李明峰.新工科和課程思政背景下的數字測圖原理與方法課程教學改革[J].測繪通報,2022(S1)99-103.
[5]郭名靜,熊鑫,景琳,等.以學習內化驅動的專業實踐類課程思政建設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22,41(3):202-206.
[6]吳湯婷,盧立果,李大軍.“新時代北斗精神”融入衛星導航定位課程思政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導航定位學報,2022,10(1):147-152.
[7]沈火明,劉娟.工程力學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J].高教學刊,2021,7(29):189-192.
[8]徐麗華,盛慶紅,李兵,等.高校測繪類課程“課程思政”教學探索[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45(9):168-172.
[9]陳茜,項喬君,馬永鋒,等.面向“雙融合”的課程思政教學案例設計——以“交通設計”課程教學模塊為例[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24(S1):153-155.
[10]方方.新時代高職高專課程思政建設路徑研究[J].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20,40(5):119-120.
[11]劉新躍.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與實踐[M].蕪湖: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
[12]陳莉.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改革與實踐研究[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20.
[13]朱建柳.高職院校專業教師職業能力模型建構及其應用[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6.
(高潔、葉征、喬雅:陜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建筑與測繪工程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