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少年
作者:張渺
發布時間:2023-02-13 19:21:38
沙畈水庫上方的銀河。
錢塘江入海口的帶食月出。
孤島星軌。麻恩瑞/攝
編者按
今天,我們聚焦高職生這個群體的幾位代表:追拍星空的三位少年單一棟、蔡志洋和麻恩瑞;兒時夢想制作漂亮衣服最終登上世界技能大賽舞臺并獲得冠軍的董青;校園即開始創業,畢業后返鄉致力于鄉村振興,登上《中國詩詞大會》直播帶貨家鄉大米的宋永存。
目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在校生將近1600萬人,占整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然而,長期以來,高職學生這一占到“半壁江山”的大學生群體受社會的關注還不夠。
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高職學生,他們正用實際行動在踐行。
在遂昌南尖巖拍攝的天蝎座“調色盤”。單一棟/攝
繁星如同細碎的寶石,鋪灑在黑色天鵝絨般的夜幕上,散發著藍綠色輝光的彗星則是正中最大的一枚,朦朧的彗尾暈染在幕布上,燦爛奪目。
這張令人贊嘆的照片,是金華職業技術學院的畢業生單一棟、在讀學生蔡志洋和麻恩瑞共同拍攝的。1月31日凌晨,他們用相機鏡頭,記錄下了C/2022 E3(ZTF)彗星與地球擦身而過的瞬間。
“星空隔絕了城市的喧囂,讓人能找到自己內心的寧靜。”單一棟說。
從2020年起,單一棟就拉著比他小一屆的蔡志洋和麻恩瑞,一同開啟了他們的“追星”之旅。3年來,這3個拍星星的年輕人,近的去過金華的塔石山區,寧波的四明山,遠的去過安徽的黃山,最遠甚至去過西藏。他們跋過山,涉過水,用相機記錄著頭頂的繁星。
銀河、天蝎座調色盤、星空中的閃電,還有如今的這顆彗星。在他們的鏡頭中,星空展示出無與倫比的美麗。
“攝影是一種藝術的表達,我們把這些大眾平時看不到的東西,通過攝影的方式呈現給大家,這就是攝影藝術的意義。”單一棟說。
給彗星拍特寫
單一棟等人是在一個天文相關的小程序上,看到關于C/2022 E3(ZTF)彗星即將抵達的消息。
這位天外來客,來自距離太陽5萬至10萬個天文單位的奧爾特星云,去年3月第一次被天文學家觀測到。它的彗核直徑約1.6千米,周圍的塵埃云因含碳而散發著幽幽的翡翠綠,彗尾綿延數百萬公里。據觀測,它會在2023年1月12日通過近日點,于2月2日以超過每小時20萬公里的速度掠過近地點,距地球最近時4200萬公里。
它光臨太陽系的周期是5萬年,上一次在地球上看到它的人類還是尼安德特人。單一棟立刻在心底告訴自己,“一定要去拍”。
為了捕捉到星空最美麗的瞬間,單一棟等人還需要進行大量準備工作。
首先要選擇合適的日期。理論上的最佳觀測時間應該是2月2日,然而他們考慮,到那一天距離滿月的日期更近,月亮更遠,落下的時間也更遲,月光的干擾較為嚴重。再加上天氣預報顯示,那幾天的氣候情況并不適合拍攝。
綜合分析了所有情況之后,他們決定,1月30日出發前往預定地點,1月31日凌晨進行拍攝。
最佳的拍攝地點也需要重重考量,他們對著光污染地圖,尋找最合適的位置,確認經緯度,就這樣一遍一遍地對過來,圈出幾個候選地點。隨后,他們需要開車去實地勘探,確認這些地點適不適合拍攝。有些山雖然比較高,光照條件也比較好,但若是山上的樹木太多,或者條件太惡劣,人上不去,那就只能放棄。再考慮到天氣條件和大氣條件,最終選出合適的地點。
但這樣的地方,通常不是開車就能直接抵達。他們下車后,還得每個人負重8到10公斤左右的器材和露營裝備,徒步跋涉一段距離,找到最佳拍攝位置。
“要有一個好身體作為基礎。”蔡志洋笑著說。
這次拍攝彗星,他們3人就經歷了這樣的過程。一開始,他們選好的地方是省內光污染較少、能見度較高的縉云浙西郊區遂昌南尖巖景區。然而進入景區之后,3個小伙子看向彗星預計出現的北邊天空,發現那個方向的天空正好被山遮擋著。
“因為之前很多攝影師都是在景區里面進行拍攝的,我們也是看了那些星空的照片,才決定去那邊的。”單一棟遺憾地說。
他們不得不緊急對計劃進行調整,通過詢問景區里開民宿的當地居民,找到了一條通往附近茶山的小路。
在那座茶山的梯田上,他們終于收獲了滿意的照片。
3年“追星之旅”
蔡志洋跟單一棟一樣,都是學藝術設計的。麻恩瑞雖然是機電工程學院的,但一直熱愛攝影。他們3人都是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大學生記者團的成員,因為有著共同的愛好而相識。
單一棟打小兒就是科幻迷。2020年,他剛買了相機,覺得“比較新鮮,什么題材都想拍一拍”。那年8月,他被一個朋友帶著,去拍攝了英仙座流星雨,從此對星空產生了“特別濃厚的興趣”。
后來他斷斷續續開始了自己的“追星之旅”,還喊上了蔡志洋和麻恩瑞。最早找到蔡志洋時,這個年輕人一聽是要去拍星星,非常興奮,立刻就答應了。
“我沒有接觸過的事情,會更加愿意選擇去嘗試。”蔡志洋從小在城市里長大,都市繁華的燈火掩蓋了星空的璀璨。18歲那年,他跟母親去了一趟老家,在山里一抬頭,第一次被滿天的繁星震撼了。
2021年10月,他在安徽黃山上拍攝星空,再一次被銀河震撼。
這些年來,在前往各種地點進行拍攝的過程中,他們遇到過各種各樣的困難,甚至還有可能要面對猛獸的威脅。
單一棟回憶起自己之前去西藏,在加烏拉山口拍珠峰的銀河,一個人在室外待了一晚上。當時覺得沒什么,然而之后他才得知,有攝影師在當地,在那個時間段,遇到了一群狼。幸好那些攝影師人多,狼的數量也不是很多,他們用火把將狼逼退了。
“要是我當天晚上遇到狼,那完蛋了。”單一棟感慨地說。
但他并不打算因此放棄自然攝影、天文攝影,而是下定決心,以后在出發前要做更多的功課,準備更多保障措施,跟更多人一起出發。
“比如事先查到什么地方可能有熊,就提前準備好驅熊鈴,相當于進行一些預知性的措施。總之不能說可能有危險,就不去了。”
比起可以預防的猛獸,氣候和交通或許才是大自然真正難以預料和對抗的。
去寧波四明山的那次,當時趕上降溫。他們想拍雪景跟星空的合影,但是之前并沒有在雪地里露營的經驗,雖然選擇了很厚的睡袋,但是忽視了帳篷底下的防潮墊的作用,選用了一款比較劣質的。第二天起來,他們把帳篷收起來的時候發現,雪地印出了人形。
“當時看到還覺得挺有意思,但回想起來也有點后怕,這種環境下比較容易失溫。”單一棟說。
蔡志洋也記得,他們在四明山踩點找一個瀑布,準備在那里拍攝瀑布之上的銀河。打聽到的那條路“特別難走”,而且原本據說20分鐘能走到的路,他們摸索著走了將近一個小時,以至于蔡志洋邊走邊懷疑是不是迷路了。
幸好,他們最終安全抵達了目的地。
將“追星”進行到底
與普通自然攝影不同,拍星星可不是拿著相機,就能直接進行拍攝,而是需要用專門的器材,比如,用赤道儀抵消拍攝時地球自轉的影響。單一棟介紹,他們拍攝時,要提前調試好專用的天文攝影設備,在拍攝手法上使用長焦鏡頭,調整光圈和感光度,進行長時間曝光。后期則會使用堆棧手法降噪。
最終的星空照片上,可以展示出所有肉眼無法捕獲的細節。
他們用鏡頭記錄著各種時間、各種地點的星空。麻恩瑞還記得,有一次,他將星空和恰巧劃破天際的閃電,鐫刻在同一個畫面里。那是讓他最為激動的一次經歷。
還有一回,他拍攝星空下的向日葵,后面的星星在后景深虛掉之后,呈現出圓形的光斑狀,像一顆顆小燈珠一樣,裝飾在花朵背后。
這次拍攝彗星,麻恩瑞把鏡頭對準北面的天空,以北極星為起點,一顆一顆尋找要拍攝的彗星。當他們終于在天空中找到彗星的蹤跡,麻恩瑞小聲歡呼了起來。
回想起拍攝彗星的過程,唯一讓蔡志洋感到遺憾的是,他們的鏡頭焦段有點短,這導致彗星拍攝出來以后,“比我們想象的要小”。
畢業之后,單一棟回到老家創業,仍然進行攝影工作。對現在的他來說,拍攝星空是一種放松方式,甚至還有一點冒險意味。在他看來,天文攝影的拍攝對象、方式和流程,都與他平時的攝影工作截然不同。
“在很多人看來,既然你以拍照為職業了,對攝影的興趣應該會越來越低,但我可能比較巧妙地利用了商業攝影和自然攝影的不同,將后者當成愛好,就能繼續保持熱情。”單一棟說。
在金華職業技術學院里,除了坐在教室里上課,學生還可以加入不同老師的職業性工作室,融入真實的職業情境。單一棟在校時,加入了藝術創意學院唯一的攝影工作室,學習與實踐相結合,攝影技術不斷提高。而他們平時對天文攝影的愛好,也讓他們擁有了更多、更豐富的實踐經驗。
蔡志洋和麻恩瑞都將在今年畢業,攝影這件事,也都在他們未來的規劃中。或許,“追星”的比重,將會隨著他們走入社會而逐漸降低,但兩個人都覺得,不會放棄天文攝影這一愛好。
他們要將“追星”這件事進行到底。
來源: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