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篆刻課程教學改革現狀、問題與改革路徑分析
作者:徐淑坤
發布時間:2023-02-10 15:40:49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篆刻是當前高校書法專業基礎課程,也是部分藝術類專業重要的選修課程,雖然我國篆刻藝術具有較為悠久的發展歷史,但是在現代學科體系中的發展極為短暫。本文在簡要概述高校篆刻課程開設現狀的基礎上,分析教學改革面臨的基本問題,并結合新型教育理念提出對應的推進路徑,以此為開展相關教學活動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校 篆刻課程 教學改革
課題名稱:考古新材料在篆刻教學中的應用與實踐。
課題級別:校級重點教改。
課題編號:2017Z016。
引 言
教學改革是新時期高校完善專業課程教學體系、提升人才培養實效的基本路徑,也是教學管理的重點問題。篆刻課程在多數高校中的開設時間較為短暫,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積累較為薄弱,由此使得教學改革面臨多方面問題。在篆刻藝術不斷發展的背景下,高校篆刻課程教學必須適應時代發展需求,對教學體系進行系統性改革,以此才能夠全面提升教學成效,提升人才培養水平,為篆刻藝術發展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高校篆刻課程開展概述
1.高校篆刻課程的開設背景
篆刻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體系中重要的藝術形式之一,具有較為悠久的發展歷史。元朝時期,文人將實用印章轉變為文人藝術,并得到快速流行發展。至明清時期,文人寫字刻印又轉為藝術創作類型,實現從功能性作用向藝術性作用的轉變。在近現代時期,篆刻已經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發展形式,具備多樣化的現代藝術特征。作為一種能夠多元化展現書法美感的造型藝術,篆刻在文化傳承和市場需求的雙重驅動下,開始逐步進入高校專業課程體系,成為現代藝術人才重要的專業培養形式之一。
2.高校篆刻課程的開設現狀
篆刻藝術經歷了復雜的歷史發展過程,并成為現代藝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其在高校課程體系中的發展歷史較短,但是在開設篆刻課程的高校中,還是成為了書法專業學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前的篆刻課程教學體系中,教學內容主要是從篆刻歷史角度出發,在引導學生掌握相關理論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篆刻的實踐能力。在篆刻教學體系不斷完善的背景下,其逐步發展成為與書法、繪畫并行的獨立藝術種類。受制于高校篆刻課程開設時間短、高水平人才缺失等因素的影響,當前我國高校篆刻課程的教學理論研究還不夠深入,理論與實踐存在脫節現象,特色性的教學體系還沒有形成,專業人才培養水平有待提升。
3.高校篆刻課程的開展意義
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下,篆刻藝術在我國也得以快速發展,并逐步走向世界藝術舞臺。在高校藝術專業中開設篆刻課程,首先是實現篆刻藝術傳承發展的重要基礎。吸引更多對篆刻藝術懷有興趣、學習能力強的青少年進入高校篆刻專業學習,能夠培養更多高素質篆刻人才,為篆刻藝術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其次是在我國社會經濟保持穩定發展、精神文明建設水平不斷提升的背景下,篆刻藝術的市場形式也發生了較大變革,高水平人才需求數量不斷增加,也成為課程開設的重要驅動力量。再次是新時期藝術發展全面革新,使篆刻藝術與設計、新媒體等行業的關聯度不斷提升,相關人才需求量也不斷提升,為高校專業學生就業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因此在高等教育體系中,篆刻專業課程教學必然占有一席之地,并具有廣闊的市場發展前景。
高校篆刻課程教學改革現狀
1.教學改革重視程度不斷提升
新時期背景下,高校篆刻課程教學改革進入新型發展階段,人才培養逐漸朝著應用型方向轉變,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篆刻專業進入高校時間較短,教學改革方面的理論研究較為滯后,而相關教育工作者不斷加大對教學改革的重視程度,充分利用當前教學技術變革方面的優勢,將藝術教學的相關理論應用于教學指導,逐步形成適應專業課程教學特征的新型教學模式,為教學體系的完善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相對于書法、繪畫、舞蹈等藝術課程而言,篆刻課程教學改革在整體上依然較為滯后,人才培養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升,相關理論研究也有待進一步完善。
2.教學改革環境發生根本變化
在當前高校篆刻課程體系中,教學改革環境已經發生明顯變革,并對教學改革活動的開展產生著不同形式的影響。首先是基于篆刻藝術在社會層面的藝術功能和實用性功能都發生了重大變化,使高校篆刻人才培養逐步朝著應用型方向發展,對學生綜合素養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其次是高校藝術相關專業的教學改革不斷深化,為篆刻課程教學改革提供了良好氛圍,同時也驅動教學改革不斷加大投入力度,推動改革水平不斷提升。再次是新型教學平臺和教學模式應用,為篆刻課程教學改革提供多元化參考,為打破傳統教學模式桎梏奠定了良好的技術基礎。因此在教學改革環境發生根本性變化的背景下,相關教育工作者必須要全面革新傳統教育理念,推動教學改革朝著縱深化方向發展。
3.教學改革導向要求多元化
新時期背景下,高等教育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才體系建設中的作用不斷提升,篆刻教學改革導向同樣朝多元化方向發展。首先,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方向的轉變,要求在教學活動中更加注重學生篆刻藝術素養培養,要求學生具備專業相關的多種應用能力,能夠在就業后保持良好的行業適應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其次是三全育人體系導向要求在教學活動中做好專業知識教育的同時,能夠更好地完善價值觀培養體系,提升學生對篆刻藝術傳承發展的認知,并為篆刻藝術發展作出貢獻。再次是核心素養導向,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六個基本內涵及其細化的基本要點,為教學改革提供了更加精準的指導依據,要求以學生文化基礎、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等三個方面的素養培養為基本導向,推動教學體系全面改革。
4.教學改革成效得以逐步體現
高校篆刻課程教學改革是長期性、系統性、復雜性的工作流程,在實際推進過程中,會面臨教育環境、軟硬件教學設施建設、師生群體等多方面因素影響,改革活動開展面臨諸多方面問題。但就整體而言,多數教師對教學改革持積極態度,在教學活動開展的多個環節,充分利用新時期教學改革的有利條件,加大改革投入力度,通過完善專業資料、創新教學模式等方式,有序推動教學改革不斷深入,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人才培養體系,為社會提供一批具有扎實基礎知識的篆刻人才,推動篆刻藝術朝著創新方向發展,教學改革成效得以逐步體現。
高校篆刻課程教學改革面臨問題
1.對教學改革缺乏系統性認知
高校篆刻課程教學改革成效要進一步拓展,需要學校教務管理部門、教師、圖書館及信息化平臺等各個方面的有效支撐,需要對各個方面的影響因素進行深入分析,將不同支撐條件的配合效果充分發揮出來。但是在實際推進過程中,不同主體對教學改革重要性的認識還有所不足,對教學改革缺乏系統性認知。尤其是對專業課教師而言,在教學改革推進過程中處于中樞位置,需要做好各個方面的協調組織、資源調配等工作,構建系統性的教學體系。但是在當前篆刻課程教學改革中,多數教師還是將重心放在教學方法改革上,在其他方面的組織和推進相對較為滯后,使得教學改革與人才培養目標要求之間存在差異,對整體教學成效產生負面影響。
2.教學模式改革推進較為緩慢
教學模式改革是高校篆刻課程教學改革的關鍵環節,也是教學成效影響最為明顯的因素,雖然在當前的教學改革過程中,多數專業課教師都能夠加強在新型教學模式方面的探索應用,但是實際推進較為緩慢。要確保學生綜合素養的有效提升,不僅需要學生具備堅實的民族文化素養基礎,對篆刻藝術發展和新型理論具有深入了解,具備扎實的理論和操作功底,還需要具備藝術鑒賞能力、市場動態觀察能力和良好的實踐創新能力。部分教師在新型教學模式應用中,依然是以篆刻專業理論知識為主,對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重視不足。在教學組織過程中,無法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使得教學改革成效受影響。
3.美育與德育融合效應體現不足
篆刻藝術在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體系中從功能性向藝術性的轉變,蘊含著對美的向往和追求,也為現代篆刻藝術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在高校篆刻課程教學中,不僅要做好學生文化素養和專業能力培養,更需要強化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培養和個人品格塑造,將美育與德育有機融合,培養學生為新時代文化努力奮斗的精神。但是在當前的高校篆刻課程教學體系中,美育教育內容占比較低,德育更是處于空白狀態,美育與德育無法實現融合,更無法對學生綜合素養培養起到應有的保障和推動作用,無法滿足新時期篆刻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
4.學生主體地位轉換較為滯后
學生主體地位轉換是新時期高校教學改革推進需要關注的重點方面,也是實現教學改革目標的重要影響因素。在新型教學模式應用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更加凸顯,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產生著重要影響。但是在篆刻課程教學活動的開展中,多數教師對學生主體地位轉換重視不足,尤其是在篆刻史、篆刻理論等教學內容組織中,依然是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學生只能被動接受。不僅造成學生學習效率低下,更難以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對學習成效產生明顯的反作用。在學生主體轉換不到位的情況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會受到明顯影響,某些新型教學方法的應用環節也無法有效銜接,使得教學改革難以有效推進。
5.教學評價體系改革較為滯后
教學評價體系是明確教學問題的基本導向,也是教學改革措施制訂和實施的重要參考依據。在當前高校篆刻課程教學體系中,評價體系還是以傳統方式為主,評價活動開展較為滯后,評價內容構建與學生素養培養要求之間產生偏差,由此使得評價結果的導向作用無法充分體現出來。在評價內容上,還是以理論知識考核方式為主,學生的篆刻實踐能力和創新應用能力評價占比較低。在評價方式上則是以終結性評價為主,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重視不足,無法精準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在教學評價體系改革無法與教學模式改革同步推進的情況下,學生在思想層面的認知會產生偏差,無法全身心投入學習,對人才培養實效產生不利影響。
高校篆刻課程教學改革推進路徑
1.系統性構建教學改革推進體系
在高校篆刻課程教學活動的開展中,要確保人才培養水平不斷提升,確保人才培養導向作用充分體現出來,必須要構建系統性的教學改革推進體系。首先是學校和院系管理部門要強化對篆刻課程教學改革的認識,以應用型人才培養、三全育人體系構建和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為導向,加大在教學平臺和軟硬件設施建設方面的投入力度,為教學改革推進奠定良好基礎。其次是對于圖書館而言,應當充分發揮篆刻歷史作品和文獻資料供給方面的優勢,為教學活動開展提供更多的資料支撐,滿足學生多元化的學習需求。再次是要加大在信息化教學平臺建設方面的投入力度,強化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包括微視頻資源、圖片資源等,并構建與教學過程相結合的信息化測試平臺,有效提升教學活動效率,為教學改革奠定良好基礎。最后是對于教師層面而言,必須要深層次轉變教學理念,強化自身的協調組織能力建設,將各種教學資源有機整合,實現不同要素的整合作用,以此才能夠確保教學改革的各項措施落實到位,確保教學改革有序推進。
2.強化新型教學模式改革與應用
基于信息化教學平臺為支撐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已經成為當前高校專業課程教學活動的主要應用形式,將其應用于篆刻課程教學改革,也具有較為明顯的應用優勢。要確保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應用成效充分體現出來,需要在以下方面做好調整和推進:一是要構建完善的教學資源庫,教師通過全面的資料收集,制作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微視頻,滿足學生課前自主學習和課題研究的基本需求。學生在日常學習中,也可以將自己采集的內容傳輸至教學資源庫,實現學習資源的有效互通。二是要通過完善的教學設計,引導學生在課前積極開展自主學習,以問題設計或課題研究的方式,將篆刻史和篆刻理論學習內容轉移至課前環節。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更好地激發其學習動力,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為課堂教學組織奠定良好基礎。三是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靈活采用小組討論法、智慧平臺教學法、項目研究法及問題導向法等新型教學法,優化教學組織體系,引導學生深層次參與課堂學習。四是結合課堂教學環節出現的難點問題,利用信息化平臺布置作業,引導學生在課后學習中有針對性地解決知識學習和實踐訓練的薄弱環節,更好地提升學習效率,為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奠定良好基礎。
3.全面推進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建設
在篆刻藝術不斷發展和篆刻作品應用更加廣泛的背景下,高校篆刻課程教學體系建設必須要強化美育與德育的有機融合,強化學生的思政素養培養,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課程思政體系建設需要專業課教師具備良好的思政理論基礎,在教學設計中,充分挖掘篆刻課程內容中蘊含的思政元素,明確不同知識點與思政教育的映射點,為課堂教學組織奠定良好基礎。在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應當適應當前高校學生思維靈活、外部信息接觸廣泛、創新能力強等特征,對思政教育的融合方式進行優化,引導學生站在歷史傳承和時代發展的視角認識篆刻藝術發展和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強化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培養、從業道德素質培養,為學生的可持續成長奠定良好基礎。在開展實踐活動時,要能夠激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凸顯實踐訓練的時代性,利用數字化軟件平臺,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實踐機會,為提升學生的就業水平奠定良好基礎。
4.明確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
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創新力,是高校篆刻課程教學改革必須關注的重點層面。學生主體地位的實現是以教師主導地位的轉變為基礎的,在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首先應當轉變傳統教育理念,認識到學生主體地位的轉變對教學成效的推進作用,從教學方法應用入手,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學習空間,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在課堂討論和項目研討活動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不過分參與學生的討論活動,要求學生自主解決討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或者自主推進項目實施階段。學生主體地位的實現還體現在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和終身學習理念的形成等方面,學生在依托信息化平臺強化自身主動學習的同時,利用多元途徑站在更高層次上開展學習,以更好地提升自主學習的驅動力。
5.深層次推進教學評價體系改革
深層次推進教學評價體系改革,能夠更加精準地發現教學活動推進的薄弱環節,更為全面地對學習效果進行評價,有針對性地對教學措施進行優化,從而確保改革成效水平不斷提升。教學評價體系改革需要從以下方面著手:首先是評價內容方面的改革,在優化篆刻專業理論知識考核內容的基礎上,將學生的思政素養考核和實踐應用能力考核納入考核體系,實現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考評。其次在評價方式上,應當將學生學習的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有機結合,合理分配各自占比,利用信息化平臺采集學生小組討論和學習過程的數據信息,分析學生學習中存在的難點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訓練,更好地提升課堂教學成效,全面提升教學水平。在評價主體方面,應當適應教學模式改革要求,將學生自主評價、小組互評和實訓平臺評價納入評價主體,從不同方面分析學生學習的不足,使學生更好地明確后續的學習重點,在課后自主學習中,有針對性地進行強化,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推動教學改革不斷深化。
結 語
新時期背景下,高校篆刻課程教學改革面臨的問題更加復雜多樣,傳統教育理念必然無法適應教學改革持續推進的要求。篆刻教師需要全面轉變傳統教育理念,提升自身的教學組織能力,將各個方面的效能充分發揮出來,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如此才能全面提升教學水平,培養更多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創新型篆刻人才。
參考文獻:
[1]王琮中.美術學專業篆刻課程教學探索與反思[J].教育信息化論壇,2021(10):57-58.
[2]趙作龍.專題研究式教學在高校篆刻課程中的運用[J].書法教育,2021(6):34-39.
[3]高藝文.新文科視域下的高校篆刻教學發展新思路[J].書法賞評,2021(03):58-60.
[4]張永紅.高校中國畫專業篆刻美感的培養策略[J].書法教育,2021(4):16-20.
[5]范譯勻.書法篆刻課程教學中傳統文化與課程思政初探[J].藝術家,2020(10):130-131.
[6]范譯勻.高校美術教育專業的篆刻教學研究[J].藝術評鑒,2020(7):157-158.
[7]徐貴明.高校美術教育專業書法篆刻創新教學分析[J].漢字文化,2019(19):162-163.
[8]李興濤.通識教育語境下地方高校美術生篆刻教學摭談[J].中國書法,2017(2):112-119.
(徐淑坤:咸陽師范學院于右任書法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