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實踐歷練成長,用青春點亮夢想 2023年寒假這些大學生有點忙
作者:顧昕昕
發布時間:2023-02-10 17:48:02
每年寒暑假,各大高校的學生都會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對于高校大學生而言,2023年寒假比以往來得更早一些。除了時間更長,今年寒假還是疫情防控政策調整以來的第一個寒假。無論是云端支教,還是實地調研,寒假期間,來自高校的大學生們得以用線下線上各種方式,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用實踐歷練成長,用青春點亮夢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生寒假走進鄉村
■ 深入一線感受變化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交通學院汽車工程系大二學生梁嘉琳看來,之前都是線上實踐,沒有線下經驗,這次組織同學來老家洛陽進行線下社會實踐,既緊張又興奮。緊張的是,由于是突然接到的帶隊任務,對自己能力非常懷疑,因此緊張,害怕浪費了這么好的機會,但同時又想通過這次機會把自己的洛陽老家宣傳出去,又很興奮。
梁嘉琳介紹說,此次走進洛陽的實踐隊員們不僅參觀了洛寧縣的雙孢菇種植基地、馬店鎮櫻桃園、蘋果園,還走訪調研了校友企業履坦科技,了解了智慧農業在洛寧縣的發展現狀,總結了洛寧縣農業數字化轉型的經驗,并準備撰寫并宣傳當地在鄉村振興中所做的工作,爭取為當地的農產品推廣盡一份青春力量。
梁嘉琳只是寒假期間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交通科學與工程學院牽頭的57支實踐隊中的一員。據了解,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此次2023年寒假期間的社會實踐隊伍超過600支,超過3500人次參與,青年大學生們“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
不僅僅本地戶籍的學生可以依托本地資源開展實踐調研,該校的其他省份籍貫學生也可以在自身健康狀況允許和父母同意的情況下,跨省開展實踐調研,有助于學生拓展眼界,拓寬資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科學與工程學院大二學生謝思源就是受益者之一。提到自己的寒假社會實踐,謝思源坦言,自己的父母來自安徽的鄉村,在北京落腳。從小在城市長大的他對農村一無所知,也沒少聽父親教誨“你對農業的辛苦一無所知”,這也是他決定報名此次洛陽之行的原因之一。“我讀過很多關于農業的資料,知道現在新農村機械化的耕作已經不再是父親口中的情況了,但仍想親自去看一看。”
記者了解到,中國農業大學今年寒假社會實踐共立項314個,有811名同學參與其中。他們或走訪調研、或統計數據……基層實踐的經歷不僅讓同學們感受到了變化,還帶給同學們寶貴的成長經驗與社會閱歷,更讓同學們在服務社會中實現了個人價值,上了一堂永生難忘的“基層人生課”。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大四學生文正心是一個土生土長的蘭州人。當看到家鄉開始推行“虛擬養老院”后,就與同學們商量著利用寒假時間,結合所學專業對其進行調研。經過走訪,文正心發現相比于機構養老或者傳統的家庭養老,蘭州市虛擬養老院這種比較新的社區居家養老模式更加契合老人居家養老需求,又能通過社會化的方式有效緩解家庭的養老負擔。“在實踐過程中讓我們也認識到,隨著老齡化程度日益加深,我國老齡事業任重而道遠。作為青年群體,我們將肩負著重要責任,我們希望以后能有機會呼吁更多青年伙伴去關注乃至參與到我國老齡事業活動中去,在這些活動中將愛傳遞出去的同時也能實現自我。”
■ 學以致用歷練成長
“我們最初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想讓更多的人了解我們家鄉的味道!”
寒假期間,華北電力大學供應鏈2101班的陳瀟林和其他6位同學組成了“食通南北”社會實踐小隊,他們以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作為活動主線,圍繞“家鄉美食文化”探索和推廣開展了一系列實踐活動。
陳瀟林告訴記者,他們實地走訪了山東多地的農業種植基地、產業技術開發中心、產銷行業協會和博覽館,并通過問卷形式,了解當地民眾對煙臺蘋果、萊陽梨的發展情況。在此基礎上他們結合營銷專業知識分析和梳理家鄉美食產品取得成就的原因,剖析推廣經驗,結合目前火熱的“直播帶貨”宣傳形式,實踐團隊探索性地開展線上直播宣傳推廣,不僅如此,實踐團隊的同學們還對“直播帶貨”過程中的模式和方法進行了總結。
“煙臺蘋果、萊陽梨,不如濰縣蘿卜皮,濰縣蘿卜營養豐富,能行氣、化痰、消食,心動的伙伴們可以下單啦!”直播間里,實踐小隊內的主播李鎮偉同學熱情洋溢地介紹家鄉美食——濰縣蘿卜。雖然實踐團隊的同學們都缺少直播經驗,而且都是身兼主播、運營等多重崗位,在一次次試播后,整個直播過程也逐漸流暢起來。“從最初的不知所措,到后來的越來越自信從容,雖然成交量還是不大,但我們會一直堅持下去,希望用自己的知識和努力為家鄉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情。”李鎮偉如是說。
此次寒假社會實踐中,團隊成員都感觸頗深,作為隊長的陳瀟林表示:“每一次小組會議中我都能感受到各位成員在實踐過程中的成長,他們對于家鄉的理解由淺及深。大家無論是親自投身中國農業發展的實際過程,體驗種植的過程,還是通過新媒體手段整合家鄉農業發展的宏偉成就,都能真切地在實際工作中感受到在黨和國家帶領下,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和取得的成就。在實踐活動中,我們用腳步丈量國家的發展和成就,在行萬里的同時深入感悟耕讀精神,提升社會責任感和實踐能力,為強農興農賦能更多青春智慧。”
實踐育人是北京科技大學的“傳家寶”,今年是北京科技大學“社會實踐”必修課開展的第19年。這個寒假,學校2221名學生,179支團隊前往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基層一線,參與支教助學、參加崗位實習、投身公益服務、開展招生宣傳,他們把腳步遍布祖國大地,在實踐活動中認識社會、了解國情、服務群眾。
該校安全工程專業的大二學生徐亦菲,放寒假后第一時間向所居住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八師石河子市42社區報到,加入了社區志愿者隊伍。她利用假期時間,發揮個人所長,力所能及地參與社區治理的各項日常工作,積極參與社區“紅領巾”宣講,向社區居民廣泛宣傳衛生防疫知識和法律常識。大三學生薛越在大連市李家街道錦云社區開展基層服務,他與社區工作人員一起,尋訪慰問社區老黨員,了解他們的困難和需求,與他們一起包餃子過春節。在志愿服務中充滿了為促進社區發展、促進社會文明和諧貢獻一份力量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 奉獻青春點亮夢想
“每年暑假,學校都會組織大學生開展支教類社會實踐活動,今年是第一年在寒假組織開展。此次參與社會實踐的學生共有148名,實踐過程中,學生們通過線上線下結合和‘一對一’的方式,牽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的青少年,以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為重點,開展‘一起快樂閱讀’‘一起健康運動’‘一起云課堂’‘尋訪偉大成就,爭當時代新人’系列活動。”北京工業大學負責老師表示,雖然云支教活動舉行了多次,但是每次都會根據以往活動經驗,結合當下實際深入思考活動開展模式和人才培養方向,在舉辦方要求的活動框架下,結合學生特點,完善和細化了活動方案。“我們在設計方案的時候,會給予學生更多的獨立規劃學習安排、自主開展學習課程的空間,以便讓學生們在不斷思考中成長。”
“此次支教服務的小朋友們選擇聽的書是《昆蟲記》。為了培養小朋友豐富的想象力,我結合自己藝術專業的特點,讓小朋友用邊聽書邊將書中描繪的大自然場景以繪畫的方式記錄下來的方法進行。當我看到小朋友對著攝像頭向我舉起她想象到的畫面,那天真無邪的笑容,畫上那稚嫩的筆畫,自己的心仿佛被融化、治愈了;當我看到小朋友通過我對書中內容的講解,理解了知識、明白了道理,我的內心收獲了對自己的肯定。”北京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產品設計專業本科生于淼在回憶自己寒假期間參加云支教時感慨地說。
2023年9月,北京工業大學文法學部法學專業本科生陳雪晴將作為研究生支教團成員赴祖國西部,此次活動更加堅定了她支援西部教育、投身鄉村振興的信心與決心。因此,對于陳雪晴來說,此次寒假社會實踐讓她感觸頗多,受益匪淺。
今年寒假,參與云端支教的不只是北京工業大學的學生。華北電力大學、北京工商大學、中國海洋大學等高校的學生也都有參與。他們或在陽光下與小朋友一起鍛煉身體,在大自然里快樂成長,或與小朋友們在共讀中感受文字魅力,在分享中養成閱讀習慣。
據悉,北京工商大學工商管理專業本科生賈梓陽就帶領小朋友一起讀書,共同走進中國神話故事的世界,了解了七夕節的由來,沉香與寶蓮燈的故事和武夷山的前世今生。不僅如此,她還與家長們不定期進行視頻互動,了解小朋友們的生活習慣和興趣愛好,以便更有針對性地有效開展支教。
除了帶領小朋友開展閱讀活動,北京工商大學法學專業本科生張鶴馨在支教期間,還會對他們講述自己的大學生活以及自己的成長故事,以此開闊了小朋友們的視野。“小朋友們的各種表現也讓我了解了現在中小學生的情況。我覺得云端支教不只是傳遞知識,還是友誼的橋梁。我們因此增進了彼此的了解成為了朋友,更是成為無話不說的好伙伴。”
據統計,中國海洋大學寒假期間共組織1300余名學生參與“一起云支教”。他們結對幫扶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綠春縣第一中學等學校共約2000名中小學生,與對接中小學生開展活動時長共計15000小時。該校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本科生張蘇在支教后坦言,和三個不同年齡段的小朋友一起進行活動,其實存在一定的困難。但是,她能感受到的是,和小朋友的關系越來越好,從開始的不知所措到慢慢地游刃有余,每個人都付出了很多。“不只是小朋友有收獲,我自己也有所收益:一起運動,健康的是每個人的身體;一起讀書,豐富的是每個人的心靈。云端支教,是一次溫暖的成長陪伴!”
來源: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