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王陽明的“致良知”、“知行合一”、“格物致知”等教育哲學思想將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本文通過對王陽明教育哲學思想的基本觀點和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現狀及問題透析,從王陽明教育哲學思想的視角厘清現代高等教育治理的現實問題,歸納出“致良知”思想在高校內涵式發展中的精神和思想根基作用、“知行合一”在高等教育治理中的實踐與促進作用、“格物致知”在學術治理中的價值觀引導作用等結論,為當前高等教育治理提供鏡鑒。

[關鍵詞]高等教育  內涵式發展  教育治理

本文是西安音樂學院2021年度校級科研基金項目《王陽明教育哲學思想在高等教育綜合治理中的借鑒》的研究成果(編號:XYKY2021YB07)。

引  言

王陽明在我國教育史上的地位顯赫,他的思想學說折服了曾國藩、梁啟超、孫中山、蔡元培、岡田武彥、稻盛和夫等無數近代中外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改革家,對后世的影響非常廣泛。王陽明的“致良知”“知行合一”“格物致知”等教育哲學思想中蘊含著極為豐富的思想道德教育資源,在當今高等教育治理中具有十分積極的借鑒意義。

王陽明教育哲學思想的基本觀點

王陽明的哲學思想繼承并發揚了儒家經典思想,在汲取中批判與升華了朱熹的理學思想及陸九淵的心學思想,他的教育哲學思想強調培育人的道德修養,強調要做到心外無物、表里如一,強調要認識自己的本心,去偽存真、尊重良知,其教育哲學思想反映在修德樹人、注重實踐、挖掘精神本源等教育實踐維度。

1.“致良知”是王陽明教育哲學思想的核心

“致良知”是王陽明教育哲學思想的核心。他用四句話向世人詮釋了“致良知”的深刻內涵:“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爸铝贾钡乃枷雰群甑疆斀裆鐣?,我們可以理解為:把一定的社會道德規范、情感和精神轉化為人的自覺意識和行為,強調主觀勵志和主體精神的力量,強調人的自我更新。

2.“知行合一”是王陽明教育哲學思想中關于實踐本質的學說

“知行合一”是王陽明教育哲學思想中學術價值和實踐應用價值極高的學說,就是指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實踐與認識相結合,才能將道德自覺認知變成道德行為實踐,進而不斷循環和促進,最終達到道德的真理。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一方面是要尊重德性即強調道德意識的自覺性;另一方面是要重視道德行為的實踐性,提出只有將掌握的知識在行為處事上磨練,即經過科學實驗、經濟運行和社會實踐,才能實現真正的修為。

3.“格物致知”是王陽明教育哲學思想中關于推究事物真理方法的學說

“格物致知”出自《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物致知”是儒家探究事物基本原理并從中得到智慧的基本理論,王陽明將自己的哲學思想引入“格物致知”,使“格物致知”有了更深刻更豐富的內涵和發展。儒家思想強調秩序,王陽明則強調教育回歸人的自我、回歸人的本心。這與法國思想啟蒙運動一致,也是日本明治維新運動“求知識于世界”,“萬事決于公論”的理論基礎。從這個層面理解,“格物致知”屬于方法論的范疇。

高等教育治理的時代背景與困境

1.高等教育治理的時代背景

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成就斐然,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規模以及人才創新服務能力均有顯著提高。在此背景下,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2018年9月10日召開的首次全國教育大會上,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概念被再次提出?!吨袊逃F代化2035》明確提出了更加注重知行合一等推進教育現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2035規劃和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既是我國現階段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事業國家政策層面上的邏輯概念的延展,也是當前我國高等教育規律內在驅動的產物。

2.高等教育治理中存在的現實問題與困境

我國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是育人先育德、立德樹人,培養和增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等教育同時還肩負著傳承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弘揚民族精神,既能保持民族價值規范體系,又能融入世界優秀文化潮流,培養有根的世界公民的神圣使命。內涵式發展中的高校教育治理職能就是要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下,通過科學化、合理化的創新型教育管理機制,全方位提升高等教育質量,促進高等教育實現現階段的根本任務和目標,促進高等教育健康持續發展。從王陽明教育哲學思想的視角對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進行透析,當前還存在一些現實問題與困境。

(1)高校的文化與精神根基不牢固,大學風范不足

我國高校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經過發展期、停滯期、恢復期、快速發展期的發展歷程,當前部分高校仍存在文化與精神根基不牢的現實問題,大學缺少應有的大學風范,具體表現為:從高等教育管理人員到高校師生,對科學知識的崇敬精神和探究精神不足;對師生的人員管理、教學科研管理、高校的綜合治理過于行政化、細致化,過度追求效益和回報,忽視了大學精神的引領和大學文化的積淀,導致師生缺乏對科學知識的崇敬之情和探究精神,大學風范嚴重不足。

(2)大學功能沒有完全發揮,高等教育治理能力有待提升

大學是一種功能獨特的文化機構,是與社會的經濟和政治機構既相互關聯又鼎足而立的傳承、研究、融合和創新高深學術的高等學府。高等教育治理要做到大學善治,不僅要研究高等教育的特點和本質規律,更要利用這些特點和規律去創新和發展高等教育。隨著內涵式發展理念的提出,我國高校的大學功能也正在逐步發生轉型,在此轉型過渡期,一些大學的教育、傳承、研究、融合和創新等社會功能還沒有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高等教育治理能力還有待提升。

(3)學術道德和學術價值觀教育缺乏,學術科研生態危機嚴重

首先,從學術道德層面來看,當前高等教育治理中的一些學術考核和專業評價過于強調量化評價,導致在“工具理性”驅動下的學術失范現象嚴重;其次,從學術價值觀層面來看,有些大學缺乏整體規劃與頂層設計,導致學術科研價值觀發生嚴重偏差。學術道德和學術價值觀的問題也反映了高校學術治理能力的不足。

王陽明教育哲學思想在高等教育治理中的價值意蘊

高等教育治理,不僅要通過政府與高校協同參與、建章立制,實現法制化、規范化的行政和制度管理,更要重視道德教化在立德樹人中的作用,通過外化自律和內化自省的精神力量,提高教育綜合治理能效。

1.“致良知”思想在高等教育治理中的精神根基作用

王陽明的“致良知”即將人的道德、情感、思想等通過人的具體行動反映出來,規范自身的道德行為、端正人生態度。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導向,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在高等教育治理中首先要筑牢大學的思想和精神的根基,在教育理念上要堅守“立德樹人”的根本使命,注重人格的塑造和培養,建設“有靈魂的大學”,從精神層面賦予高校內涵式發展的新動能。

將王陽明的“致良知”思想學說引入高等教育治理過程中,首要任務是用“致良知”的思想更新教育治理理念,即把一定的社會道德規范、行為規范,通過教育管理者的傳播與滲透融入到師生的自覺行為之中。王陽明說:夫學,貴得之心。學習貴在學習者自己內心的體驗,與其旁人點化,不如自己解化,學習必須考之于心。十九世紀的思想家、教育家、德國柏林大學創始人洪堡曾說過:現代大學應當以知識學術為目的,培養全面型人才,而精神崛起的最高手段就是大學。鑄牢良知思想,用善念與責任引領高等教育健康發展,在當今高等教育治理中的精神根基作用值得更深入的研究。

2.“知行合一”思想在高等教育綜合治理中的實踐與促進作用

“知行合一”是中國儒家思想歷經千年發展逐步提煉形成的智慧。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一系列重要講話和國內國際重要場合中,對“知行合一”這一中國傳統哲學的典型命題進行了深刻的理論闡述和實踐探索,強調“知”和“行”內在統一、相互貫通和促進,化知識為德性、化德性為德行?!爸泻弦弧笨梢詺w納出三層內涵:一是知行互容,二是知行并進,三是行而后知。當今世界全球化及信息革命給高校的內涵式發展帶來了諸多契機,但也帶來了百般挑戰,以“知行合一”教育理念促進高校內涵式發展,強化教人求真的師德師風建設,提升高等教育治理能力,推進高等教育治理守正創新,要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1)以“知行合一”思想提升高等教育管理者的職業道德修養

教育管理者職業道德規范內化于心、外顯于行的前提是,教育管理者對教育這一職業道德有清醒而深刻的認識。教育管理者應在科學理論與社會實踐的結合中不斷完善自己,“知行合一”也是師德修養提高的根本手段,除了能夠熟練且靈活掌握自身的教育管理專業知識外,還要提高對綜合知識的儲備,做到全面發展,提高教育管理者的人格魅力,為推動高校內涵式發展夯實教育管理者的思想根基。

(2)以“知行合一”思想強化高等教育管理者的角色意識養成

王陽明“知行合一”的思想學說強調“知”和“行”是內在統一、相互貫通和促進的。作為高等教育管理者,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包括行政意識、崗位意識、角色意識、大局意識、服務意識等。只有清晰地認識自己的職責和自身的定位,才能創造性地完成工作任務。履行工作職責,既不越權、越級理事,也不會干預他人工作,同時又不推諉工作,充分體現教育管理者的良好品質。

(3)以“知行合一”思想強化制度建設,保障教育管理科學化

“敬畏紀律、嚴守規則”,是“知行合一”的一般實踐;“嚴格自律、獨善其身”則是“知行合一”的高級實踐。以“知行合一”理念建設高等教育治理制度,其優勢在于:制度建立是在教育教學管理實踐的基礎上,經過反復的實踐與總結,從而得出的理性的科學的分析和思考,再運用于管理實踐,再分析再夯實,這樣一種循環的認知過程?!爸泻弦弧苯逃卫碇贫鹊男纬煞先藗儗κ挛飪仍谝幝傻恼J識過程,因而能確保高等教育管理科學化、規范化。

(4)以“知行合一”思想構建科學評價機制,增強教育治理能效

“知行合一”的哲學思想強調了知行互動的良性循環,獲得真知去指導行動,而后又獲得真知。將其引申到教育評價機制,即“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一切教育治理制度的本源,皆是為了實踐教育理論和思想。科學的教育評價機制,應體現在“知”和“行”兩個維度上,進行科學評價,而評價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映射和反饋教育管理機制的不足,為了增強治理能效。

(5)以“知行合一”思想構建行動型教育治理模式,引領教師主動發展

“知行合一”與西方的行動學習法有相似之處。行動學習法是指在學習的過程中,從反思到行動再從行動到反思的過程,就是一次“知行合一”實踐的過程。以“知行合一”理念構建起來的行動型教育治理模式能夠引領教師主動發展,“正心、取勢、明道、優術、合眾、踐行”是高校內涵式發展的深刻詮釋。

3.“格物致知”思想對高校學術治理的價值觀引導作用

王陽明對“格物致知”增加了創新思想,他認為:端正事業物境,達致自心良知本體?!案裎镏轮钡恼嬲x是: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探索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袖手旁觀,更不是憑空臆造,而需要實踐和反復驗證。高等教育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任務,知識和文化的傳承是其基本教學職能,同時高校還肩負著科學研究、知識物化、服務社會、助推經濟發展等職能與使命。根據庫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里提出的觀點,常規科學研究的任務是解謎,所謂解謎就是在既定的研究范式下,解決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常規科學研究的目的在于引發科學革命出現。當今高校學術研究領域出現的亂象,一方面是個人道德觀、價值觀沖擊造成的不良影響;另一方面是高校教育治理中關于學術和科學研究價值觀引導作用的缺失導致的?!案裎镏轮彼枷雽Ω叩冉逃龑W術治理的價值觀具有十分積極的引導作用。丁肇中在“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演講中就提到了實驗精神在學術和科學研究上的重要性,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有計劃的探測。

高等教育走上內涵式發展之路,高等教育治理要順應趨勢,及時創新和調整治理理念,筑牢教育治理的思想根基,善于在實踐中總結、借鑒和思考,通過理念驅動新時期教育治理體系更為科學化、合理化,形成更高水平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這既是當前高等教育治理的實然之責,也是應然之策。在當今高校內涵式發展的新征程中,王陽明的“致良知”、“知行合一”、“格物致知”等教育哲學思想,給高等教育治理提供了豐富的實踐鏡鑒。學史可以明鑒。學習王陽明的哲學思想,能夠幫助教育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滋養和純粹心靈,磨煉和豐富思維,為推動我國高等教育持續健康發展賦予新的思想和實踐動能。

參考文獻:

[1]王陽明.王陽明全集[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8.

[2]申維.知行合一:王陽明傳[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8.

[3]王陽明.傳習錄[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4]葛躍輝.理解王陽明致良知思想的三個向度——以《傳習錄·答顧東橋書》為中心[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8(2).

[5]何心.“知行合一”思想的內涵及現實意義[J].學理論,2020(6).

[6]劉杰.論王陽明危機管理的實踐與思想[J].浙江海洋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20,37(1).

[7]陳濤,唐教成,韓茜.中國共產黨治理高等教育的百年進路及基本邏輯[J].重慶高教研究,2021,9(4).

[8]新華社.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EB/OL].(2019-02-23).http://www.gov.cn/xinwen/2019-02/23/content_5367987.htm.

[9]胡建華.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中國特點[J].高等教育研究,2021,42(5).

[10]王佳昕、郄海霞.面向2035的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的現實困境與行動邏輯[J].高教探索,2020(11).

[11]劉金松,肖景蓉.教育治理的實踐邏輯探討[J].教育學報,2021,17(2).

[12]張雷生,王璐琪,袁紅爽.中國特色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內涵特征及現狀分析——基于近二十年研究文獻的可視化分析視角[J].北京教育(高教),2021(3).

[13]金世貞.王陽明的生命哲學和實現真我的教育論[J].教育文化論壇,2020,12(3).

[14]蔣凱,王濤利.高等教育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問題和推進路徑[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1).

[15]北京知行合一陽明教育研究院.致良知(陽明先生經典語錄中包含的非凡智慧)[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5.

[16]吳光.“知行合一”的內涵與現實意義[N].光明日報,2017-04-10(14).

[17]常亮.中國大學治理現代化研究的進展、評述與展望[J].教育評論,2021(2).

[18]張繼明.我國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探索的軌跡及其走向[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

[19]靳瀾濤.我國教育治理政策化的成因與出路[J].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1,9(2).

[20]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21]戴圣.禮記[M].胡平生,張萌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7.

(岳曉融:西安音樂學院招生處;張立國: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