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期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活動承擔著培養學生良好思政素質和思政實踐能力的雙重責任。在教學活動開展中,高校不僅要從思想層面轉變學生的認知,更要全面提升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使其能夠主動為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貢獻力量。文化自信是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提升實踐創新能力的重要支撐。本文在簡要解析文化自信概念的基礎上,明確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意義,分析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面臨的問題,結合實際提出對應的創新路徑,以期為深化教學改革、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實效起到應有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文化自信  高校  思政課  教學改革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2年寶雞職業技術學院院級課題成果“課堂革命視域下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政課教學改革與實踐——以寶雞職業技術學院為例”(編號:2022213Y)。

在高等教育發展環境不斷變化、人才培養要求不斷提升的背景下,思政課教學改革已經進入縱深階段。基于文化自信視角切入教學改革活動,能夠更精準地發現思政課教學改革面臨的實際問題,明確不同教學環節存在的原因,進而創新教學改革路徑。這不僅是提升教學成效,強化學生思政素養培養的基本要求,還是完善高校思政課教學體系、提升人才培養水平的實現路徑。做好文化自信視角下的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文化自信解析

1.文化自信的概念

文化自信是基于文化基礎上產生的概念,也是具有豐富內容而又較為復雜的系統。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背景下,文化自信被認為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認同、肯定和堅守,具體內涵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理解:一是文化自信是以文化自覺和文化認同為基礎,不同社會公眾群體對中華文化理性而清晰的認識,是對自身文化在價值上的認同和情感上的高度認知,以及在實踐層面的堅守。二是對文化發展前景的信心,是對文化發展的繼承、豐富和創新。三是對外來文化的包容心態和兼收并蓄的氣度,能夠在辯證吸收和虛心借鑒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發展。

2.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深層意蘊

大學生文化自信是文化自信內涵在大學生群體的具體體現,是指大學生在學習成長過程中,對中華文化的高度肯定、深入學習、堅定信念,是在意識層面和實踐層面的融合體現。就意識層面而言,大學生要能夠正確認識傳承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正確認識新時代文化創新的重要意義,并具備為文化發展做出積極貢獻的意志。就實踐層面而言,要求大學生能夠深層次踐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對外來文化進行借鑒吸收,同時還需要具備高水平的文化鑒別力,能夠同各種不良思潮堅決斗爭,抵御不良文化的侵襲。從文化自信視角出發,將文化自信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體系,創新思政課教學改革路徑,是提升學生文化自信的基本要求。

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意義

1.奠定思政教育根基

高校學生是同齡中接觸文化最直接、最深入的群體,也是受不同文化思潮影響最明顯的群體,由此使得高校向來成為文化競爭最為激烈的根據地。在世界社會經濟進入劇烈變革時期,由于政治、經濟等因素的影響,使得高校意識形態競爭更為加劇。將文化自信融入思政課教學體系,可提升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識水平,幫助學生正確認識中國文化與外來文化的差異和優勢,能夠更好地堅定學生的文化根基,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選擇正確的人生方向,并在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主力軍作用。

2.提升思政教育實效

高校思政教育實效會受到多方面因素影響,也是凸顯人才培養實效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傳統的思政課教學體系中,理論性知識、灌輸性教學方式較多,使得學生在社會環境和新媒體的沖擊下對思政課學習產生錯誤認知,學習積極性明顯不足。將文化自信以各種形式融入教育教學體系,形成良好的文化自信氛圍,不僅能夠拓展學生的學習途徑,優化教學方式,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還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將學生轉變為新時代文化發展的主體,更好地提升思政教育實效,為完善高校人才培養體系奠定堅實基礎。

3.豐富思政教育內容

在我國社會經濟高水平發展的背景下,文化創作進入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環境中,各種文化的創新內容以不同載體展現在學生面前,為學生文化自信培養提供了更加豐富的素材。在思政課教學的不同環節,將文化創新以不同形式融入教育體系,能夠激發學生對思政教育的親切感、認同感,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思政教育中,道德規范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等,都與文化自信有著較為密切的關系,將這些內容有機融合,可推動思政教育內容創新,也是教學改革的基本要求。

4.完成思政教育任務

高校思政教育活動在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是培養社會經濟發展主力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本路徑。在人才培養目標中,大學生的文化素質和文化修養培養是其核心素養培養的基本要求。將文化自信與思政課教學體系有機融合,堅定大學生對傳統文化和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信心,使其能夠辯證認識和吸收外來文化,理性看待全球文化沖擊,是思政課教學的重要任務。因此,在思政課教學改革中,必須要明確文化自信的基本導向,為學生的文化學習、吸收和實踐創新提供良好環境,順利實現思政課教學目標。

文化自信視角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面臨的問題

1.文化自信教育內容薄弱

在高校思政課教學活動中,文化自信的有機融入是以豐富、多元的內容為實現基礎的,是以高校學生文化學習的共同訴求為導向的。作為思政課教學改革的基本內容,當前多數高校思政課教學所采用的教材都能夠隨形勢和要求的變化進行革新,為教學活動開展奠定良好基礎。但是由于文化自信的復雜性、多元化特征,教師無法將文化自信的內涵充分融入教學內容中。在開展教學活動時,部分教師因教學理念革新不足,對文化自信內容融入的重視程度不夠,使得教學內容沒有與文化發展同步革新,無法起到文化自信培養的作用,對教學成效也產生了負面影響。

2.教學方式方法較為單一

教學方式方法的應用對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具有多方面影響,也是影響教學成效的關鍵因素。高校思政課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在傳統教學模式中,多以灌輸式教學方法為主,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明顯不足,知識內化效率較低。文化自信的有機融入,使得思政課教學內容更加豐富,但若依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同樣難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部分思政課教師雖然嘗試采用以信息化、互聯網為載體的新型教學模式,但其課堂組織能力有所欠缺,無法將新型教學方法的應用成效充分發揮出來,甚至出現互動教學偏離主題的現象,致使教學方法的改革無法適應教學目標要求,對教學成效產生了影響。

3.社會環境影響較為復雜

新時代成長起來的大學生,在思想層面具有較強的自我認知能力,他們接觸外部事物和信息的途徑更加復雜,在文化理念上呈現明顯的多元化特征。思政課教師雖然能夠認識到外部環境對學生文化理念和認知方面的影響,積極將文化自信的內容納入教學體系,期望通過教學改革對學生思想認知產生正面影響,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所選擇的案例與課程教學內容不夠對應,無法引導學生將文化自信外化至個人日常行為中,對教學成效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另外,在部分思政課教學活動開展中,因對社會環境影響的重視度不足,只是簡單地依托教材內容組織教學,沒有將社會熱點問題納入教學之中,更沒有在教學活動中對學生的思想進行針對性引導,使得學生的思政理論知識學習與現實環境產生偏差,對思政課教學成效產生了負面影響。

4.學生主體地位體現不足

對于高校思政教育活動而言,其根本任務是要實現對學生價值觀的正確引導,防范錯誤思潮在高校中侵襲,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正確的“三觀”,并具備良好的實踐能力,因此教學活動的開展必然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激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在思政課傳統教育體系中,主要采取灌輸式的教學模式,教師是教學活動開展的主體,單純進行理論灌輸,使得教學內容較為枯燥,學生對思政課學習重要性的認識不足,在被動接受的學習狀態下,難以實現知識內化。教師單純依賴教材開展教學、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對文化自信產生質疑,更難以在自身學習過程中形成良好的自信素養,從而對思政課教學成效產生了負面影響。

5.教學評價體系不夠完善

教學評價體系的有效革新是提升教學成效的重要影響因素,也是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基本內容。更有針對性的教學評價體系能夠引導學生對自身學習水平有正確認知,明確自身薄弱環節,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提升學生的自信心,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素養。但是在多數高校的思政課教學中,極少有教師將文化自信相關內容納入評價體系,即便是納入,也是以簡單的理論考核方式為主,無法對學生的文化自信素養產生積極影響,對學生思政行為外化所起到的促進作用也較有限。

文化自信視角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路徑

1.創新文化自信教學內容

創新文化自信相關的教學內容,構建更加完善的思政課教學體系,是提升思政課教學成效、實現教學改革創新的基本支撐。文化自信教學內容的創新,需要從如下方面著手:一是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政課知識要點有機融合,提升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加深其對傳統文化知識體系的理解。要實現這方面的融合,還需要教師不斷強化自身文化素養,拓展知識儲備,能在教學組織中找準傳統文化與思政課融合的映射點。二是要引導學生站在世界文明史的高度去認識中華傳統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站在政治視角正確認識中國文化的地位和前景,將文化自信與社會主義建設有機銜接,充分提升文化自信張力。三是要將學生關注的文化熱點問題和文化現象納入教學內容,樹立學生文化學習的信心,使其敢于在重大問題上發聲、正確發聲,在提升學生文化思辨能力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正確解讀多元文化沖擊的根本原因,從根源上提升學生文化自信的水平。四是要結合內容創新激發學生的文化創造力,引導學生深刻認識文化傳播背后隱藏的意識形態競爭,利用多元化模式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內涵,豐富新時代文化內容,實現個人與社會同步成長。

2.完善教學方式方法

完善教學方式方法,構建更加完善的思政課教學模式,是推動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不斷深化的重要實現途徑。針對思政課傳統教學模式理論性強、學生接受水平有限的問題,應當借助混合式教學方法,以小組討論、對話式教學等方式,引導學生圍繞文化自信方面的關鍵問題進行交流,在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利用多元化場景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

在新型教學方法應用中,教師應當做好與文化自信相關的教學資源采集與準備工作,為教學活動開展提供完善的教學資源庫。這樣一方面能夠為教學內容組織奠定良好基礎,豐富課程教學內容;另一方面能夠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更加豐富的資料,滿足學生自主學習需求。通過新型教學方式方法的應用,學生能夠將線上學習與線下實踐有機結合,實現文化自信相關知識的內化與行為外化,為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成效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3.堅守文化自信教育原則

在思政課教學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高校學生的文化自信素養培養還需要堅持對應的教育原則。首先,要堅持以“三全育人”理念為導向的原則,將與文化自信相關的內容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并將其貫穿至思政課教學全過程,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弘揚中華文化、傳承民族精神,引導學生樹立本國文化自信意識,端正人生觀和價值觀。其次,要堅持批判性與繼承性相統一的原則,引導學生辯證、理性地看待和認識傳統文化,擯棄傳統文化中的封建毒素,堅持吸收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另外,教師還應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西方文化的傳播和侵襲,深層次鑒別西方文化中的優秀部分,促使學生將其融合至自身成長中,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供參考。最后,要堅持灌輸性與滲透性相統一的原則,要系統地完善文化自信融入體系,引導學生自覺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使其敢于面對錯誤思潮的影響,在實踐中有選擇地接納,能夠正確抵制不良思潮,真正發揮文化自信對學生成長的導向作用。

只有在堅守文化自信原則、確保文化自信全面融入思政課教學改革的背景下,才能夠確保學生對社會文化現象有明確的辨析能力,能更堅強地應對西方敵對勢力的文化侵蝕。學生在不斷豐富個體文化自信的基礎上,形成了高校學生團體性的文化自信特征,進而促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

4.明確學生主體地位

高校思政教育教學活動的關鍵點和核心點,在于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愛國主義情感,樹立為民族復興而奮斗的精神,因此教學活動的開展必須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明確學生在各個教學環節的主體地位。在課前教學準備活動中,教師可以利用問題導向或微視頻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主動分析思政教學內容中與文化自信相關的理論知識。在課堂教學環節,教師通過問題設置、專題研討及小組討論等方式,引導學生圍繞特定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明確解決問題的方法,以此加深學生對文化自信的理解,強化對思政課教學內容的領悟,更好地提升課程教學成效。在課后訓練中,教師可以就課堂教學中的薄弱環節,針對不同學生設計對應的習題,并要求學生在實踐過程中解決這些習題,進而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深度結合。

在思政課教學活動開展中,為確保能夠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還可以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有利契機,將自身思政理論學習與社會熱點問題相結合,鼓勵他們在平臺上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利用新媒體平臺所具有的開放性、多元化特征,讓學生認識到社會文化發展的復雜性,學會用先進的思政理論對負面文化言論進行反擊,提升學生的思政實踐能力,促使其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主體。

5.革新教學評價體系

將文化自信相關內容納入思政課教學評價體系,對學生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的評價,是確保思政課教學改革成效充分體現的基本導向。教師可借助當前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在數據統計方面的優勢,將學生的課堂表現納入最終評價,不僅能夠更好地提升學生對課程學習過程的重視程度,提升思政課日常教學成效,還能夠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直接地把握自身學習動態,明確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進,為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奠定基礎。

在教學評價體系中,日常教學問題設計和階段性考核都應當包含文化自信的相關內容。文化自信與思政教育之間具有深厚的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關系,教師應引導學生從文化自信視角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利用思政術語將問題解決方法展示出來。通過持續性的文化自信引導,能夠系統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激發其文化自信創新能力。教師可將教學評價以更加豐富的形式融入教學改革,促進學生日常學習的主動性,推動教學改革不斷深化。

結  語

新時代發展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面臨的形勢更加復雜,將文化自信培養納入教學體系改革,既是提升學生思政素養水平、提升課程教學成效的基本要求,又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路徑。因此對相關教育工作者而言,必須要強化對文化自信融入的重視程度,從創新教學內容、完善教學方式方法、堅守教育原則、明確學生主體地位及革新教學評價體系等入手,將文化自信深層次地融入思政課教學之中,這樣才能夠真正實現文化自信與思政課教學改革的深度融合,為提升高校人才培養實效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學儉,李東坡,李曉莉.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協同創新的內涵、重點與對策[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50(1):87-97.

[2]張敏.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與核心素養培育[J].滄州師范學院學報,2021,37(3):98-102.

[3]梁鑫.文化自信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模式研究[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21,37(8):31-33.

[4]荀丹丹.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探析——以“基礎課”為例[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4):164-166.

[5]李皖蒙,張曉野.文化自信視域下“知行合一”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芻議[J].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20,40(3):171-172.

[6]孔祥磊.文化自信背景下的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探索[J].中外企業家,2019(22):190.

[7]蘆智龍.文化自信視域下地方文化融入思政課的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9(2):239-240.

[8]王鳳祥,閆祥茜.習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對高校思政課教改的思考[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8(8):47-48.

(鮑怡菁:寶雞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