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教育現代化與教育強國
作者:魏 奇
發布時間:2023-02-09 09:58:07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獨立開辟“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板塊,用三個排比的“第一”即“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強化和彰顯了教育、科技和人才的“三位一體”戰略。
習近平總書記在延安市考察時指出,要堅持用延安精神教書育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弘揚革命傳統,培育時代新人。
今天,沒有哪一項事業像教育這樣被黨和國家高度關注,也沒有哪一項事業像教育這樣牽動人心,影響甚至決定著國家的長治久安,影響甚至決定著民族復興和國家崛起。
第一,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具有基礎性、先導性、決定性的地位和作用。《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明確提出,到2035年邁入教育強國行列,這個時間安排比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早了15年左右。因此,教育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題中之意,是優先發展之重。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支撐和動力引領,這必然也決定了建設中國式現代化,中國教育必須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大教育、大學習的時代已經到來,跳出教育發展教育,從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復興理解教育、發展教育已成為必然,教育自身的小邏輯要主動服務服從于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大邏輯。要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第二,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也是謀劃教育工作的邏輯起點。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起點上,高等教育要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方法論,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順應科技革命、產業革命和世界高等教育格局的深刻變化,打破壁壘和路徑依賴,加快中國高等教育的國家化、數字化戰略,以及“四新”(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創新創業教育等現代化建設。要以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深化教育改革為動力,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開發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為目標,健全“三全育人”機制,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第三,堅定教育自信,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我國高等教育整體水平進入了世界第一方陣,但仍存在著人才培養模式相對陳舊、評價標準相對單一、學生培養同構化發展、創新創造能力不足等較為嚴重的問題和短板。一方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高教人必須深刻把握新時代新征程黨和國家所處的歷史方位,堅定“四個自信”,強化教育的初心使命和責任擔當;另一方面,必須破解“卡脖子”(關鍵技術)、“卡腦子”(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卡嗓子”(人文社會科學話語權)問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迫切需要中國高等教育改革創新發展,率先建成高等教育強國。高校應準確把握好“中國特色”和“世界一流”之間的辯證關系,緊跟世界發展趨勢。在體現國際共性和可比性的同時,絕不能把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高等教育發展模式奉為圭臬,要扎根中國大地,體現中國自主,堅持自己的制度特色、文化特點和價值特性。要不斷提高中國高等教育對國家經濟、社會、科技文化的服務力、支撐力、引領力、感召力、塑造力和國際影響力,力爭在新領域、新賽道作出更大的全局性、先導性貢獻。
強國必先強教,中國式現代化需要教育現代化的支撐。教育關乎公平與效率、規模與質量、國家需要與個人期望,涉及思想觀念、利益調整。教育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任重而道遠,宏觀層面涉及教育資源、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等綜合改革;中觀層面涉及教育評價體系和學校管理,對學校、校長、教師和學生的評價,要回歸教育根本,堅守育人本源,堅決破除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觀點;微觀層面涉及教師素養、教學藝術等,要培養具備“道術”“學術”“技術”“藝術”“仁術”五個方面素養的教師隊伍,使教師成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譜寫教育強國、人才強國新篇章,不斷增強我國教育的國際競爭力。
(作者系西北政法大學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