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樂育人,以美育德
——淺談大學音樂教育中的德育滲透
作者:羅 娜
發(fā)布時間:2023-02-07 15:42:10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圍繞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一根本問題,全面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堅持立德樹人,加強學校思想政治工作,推進教育改革。對大學音樂教育來說,音樂教師應在音樂教育中進行德育元素滲透,從而達到以樂育人和以美育德的效果。音樂能夠讓學生具有非常好的情感體驗,不僅能豐富學生的情感,還能夠使學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洗禮。因此,音樂教師可以借助音樂進行德育,以有效促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文章首先針對大學音樂教育中德育的要求進行闡述,然后分析大學音樂教育中德育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大學音樂教育中的德育策略,如重視德育、提升教師道德素養(yǎng)、加快大學音樂教育改革、實現德育與音樂的結合、優(yōu)化音樂課堂教學方法、深入挖掘教材德育元素及加強音樂活動中德育的滲透。旨在通過音樂教育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促進學生未來的發(fā)展。
[關鍵詞]大學音樂 德育 育人 育德 道德素養(yǎng)
引 言
大學音樂教育不僅要讓學生對專業(yè)知識有全面了解,同時還應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音樂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內容,使學生能夠通過不同的音樂學習提升個人的道德素養(yǎng)。但現階段大學音樂教育中的德育滲透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如缺乏德育規(guī)范、德育定位、德育體系,忽視德育價值、德育體驗,音樂教師缺乏課堂引導等。為了能夠發(fā)揮大學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需要音樂教師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德育方法,以有效提升對學生道德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大學音樂教育中的德育要求
1.貼近學生生活
為了能夠發(fā)揮大學音樂教育的德育作用,音樂教師應使德育內容貼近學生生活。音樂教師在教學中融入德育內容時,應將生活化內容進行合理導入,從而最大程度上提升德育效果。音樂教師可以建立生活化的教材體系,以更好地實現對學生道德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教師應對音樂教材有著深入的研究和解讀,有助于自己對學生進行思想方面的指引。音樂教師可以在音樂教學中創(chuàng)設音樂情境,在情境融合過程中適時地進行德育內容的滲透,這樣更利于對學生進行思想方面的培養(yǎng)。音樂教師還可以在音樂實踐活動的設計中進行生活化內容的融入,讓學生既能夠體會音樂活動的魅力,又能夠實現德育內容的有效融入,進而提升德育培養(yǎng)效果。
2.豐富德育形式
在音樂教育中進行德育元素滲透可以有多種形式。首先,可以通過音樂基礎知識教學進行德育元素滲透。對音樂教育課程來說,學生的專業(yè)知識學習是最基本的,需要音樂教師通過音樂課程的講解,實現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提升。同時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進行德育元素滲透,這會讓學生真正體會到什么是德育精神。其次,音樂教師可以在大學音樂教育欣賞課中進行德育,使學生在欣賞優(yōu)美音樂的同時受到道德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通過對音樂作品的賞析能夠讓學生知曉音樂作品背后的故事,從而促進德育質量的提升。音樂教師在音樂教育中不要僅僅局限于教材內容,還可以適當地開展相關的音樂活動,如音樂研討會、歌唱比賽、藝術沙龍等,這不僅能夠讓學生在專業(yè)知識上得到更多交流的機會,同時還能夠有效地融入德育元素,提升學生道德素養(yǎng)培養(yǎng)質量。
3.營造德育氛圍
為了能夠在音樂教育中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音樂教師可以營造良好的德育氛圍,這樣更易于對學生的熏陶,實現學生道德素養(yǎng)的提升。比如音樂教師可以在音樂教育中滲透愛國思想,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精神。音樂教師可以創(chuàng)建一定的愛國氛圍,利用多種方式進行愛國宣傳,例如演講、唱歌等,以更大程度上促進對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培養(yǎng)。音樂教師還可以在教學中進行德育元素滲透,例如通過對歌曲的深入解讀提升學生的情感表達,加深學生的個人理解,這非常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音樂教師還可以在音樂合唱中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協(xié)作精神,使其在合唱中感受到來自于集體的力量,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
4.加深學生對音樂的理解
互聯(lián)網的出現改變了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方式,他們可以及時獲取來自不同地區(qū)的音樂資源,聆聽不同語言表現形式下的音樂作品,還能夠通過唱歌軟件進行翻唱、伴唱等。但學生通過互聯(lián)網獲取到的音樂資源大多只是娛樂性質的,對音樂資源的認識基本停留在原唱是誰、符不符合自己的聽覺審美、原唱自己喜不喜歡等方面,并未深入聆聽和思考音樂所要傳遞的情感和思想。在音樂教育中滲透德育元素,可以將這種年輕人喜歡的藝術表現形式進行深入挖掘,將音樂的創(chuàng)作源頭、情感等進行深入剖析,使其成為德育的一部分,這樣也避免了一些優(yōu)秀音樂資源的浪費。
大學音樂教育中的德育存在的問題
1.缺乏德育規(guī)范
音樂教育應努力促進德育的有效開展,進而成為一種非常有效的藝術性德育方式。音樂教育與德育元素的有效結合,不僅能夠使學生感受到音樂的魅力,同時還能夠更好地展現音樂的育人功能。但這其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因為音樂教育中缺乏德育規(guī)范,而這會對學生道德素養(yǎng)的提升產生一定阻礙。由于很多學校并沒有將音樂教育與德育元素進行有效融合,沒有真正意義上發(fā)揮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和德育特點,這導致無法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德育環(huán)境,不利于對學生道德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2.缺乏德育定位
對大學音樂教育來說,若是想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思想觀念和精神品質的培養(yǎng)效果,就應對其進行準確定位。但現階段的音樂教育并沒有做好系統(tǒng)定位工作,在進行德育元素滲透時,主要是將德育放在人的發(fā)展上,并沒有與音樂教育進行關聯(lián),這不僅會對正常的音樂教育造成一定的影響,同時還無法發(fā)揮音樂教育的重要作用,缺乏對學生進行德育的基礎。因此,音樂教師在日常的德育滲透中,更應注重突出音樂教育的特點,從而有效實現對學生道德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3.忽視德育價值
音樂教育不僅具有音樂屬性,還具有豐富的德育功能,可以通過音樂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熏陶和培養(yǎng),促進學生人品素質的提升。雖然音樂教育具有十分高的德育價值,但是很多高校卻沒有很好地發(fā)揮音樂教育的德育價值,主要是不夠重視音樂教育的德育價值所致,很多音樂課程都成為了單純的音樂欣賞課程,未能充分發(fā)揮音樂教育的德育價值,沒有深入挖掘音樂教育中的德育元素,大多時候只是單純地強調音樂在課堂氣氛渲染中的作用,這樣非常不利于德育作用的發(fā)揮。而且一部分音樂教師在德育元素滲透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形式主義,缺乏對德育元素的關注和管理,沒有充分發(fā)揮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
4.忽視德育體驗
挖掘和運用音樂教育中的德育元素,能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實現對學生的心理引導。但是很多高校在音樂教育中缺乏德育實踐經驗,而且也沒有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學校特色進行相應的探索和設計,無法對學生進行有效的道德素養(yǎng)培養(yǎng)。而且部分音樂教師在實施德育時只是根據自身的喜好進行活動設計,并沒有在音樂教育中進行德育元素的滲透,這導致音樂教育的德育滲透變得比較薄弱,無法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很多音樂教師在教學中將德育停留在歌曲的欣賞層面,使得學生的思想培養(yǎng)受到一定的局限,無法真正發(fā)揮出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
5.缺乏德育體系
在音樂教育中進行德育滲透,需要構建合適的音樂德育教學體系,這樣才能夠將音樂教育內容與德育元素有效融合,以突出音樂教育的特色。但是很多大學主要是利用碎片化的方式進行德育的,使得德育無法形成良好的結構體系,不但無法實現教學模式的重新構建,還會使得整體德育出現一些新的問題,非常不利于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培養(yǎng)。
6.音樂教師缺乏課堂德育引導經驗
音樂教師在德育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音樂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對學生進行德育方面的引導,這樣才能夠讓音樂教育與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提升有效結合起來。但是很多音樂教師缺乏這方面的實踐經驗,對學生的德育引導不是很理想,無法有效發(fā)揮出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而且很多音樂教師對德育缺乏一個準確的定位,無法采用科學有效的方式進行課堂融入,同時也無法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德育引導和啟發(fā),以增加學生的德育感悟,使學生在體會美好音樂情感的同時,激發(fā)學生的音樂思維。因此,高校應進一步提升音樂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
大學音樂教育中的德育策略
1.重視德育
為滿足人才培養(yǎng)要求,不僅要對學生進行專業(yè)知識培養(yǎng),同時還應提升學生道德素養(yǎng),這樣才能夠培養(yǎng)出全面發(fā)展的人才。對學生來說,如果具有比較高的道德素養(yǎng),更有利于其以后的職業(yè)發(fā)展。為了獲得比較好的德育效果,高校一定要更加重視德育策略的制定,這樣才能夠讓德育在大學教育中具有更高的地位,真正受到師生的重視。而這對學生的價值觀和思想品質培養(yǎng)十分重要,因而大學音樂教育也應積極發(fā)揮自身在德育方面的作用,加強對學生道德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高校應將德育作為教師的重點工作內容之一,積極做好德育效果考核工作,促使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重視德育,將其與專業(yè)教育看得同樣重要,重視德育非常有利于提升學生思想品質,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2.提升音樂教師道德素養(yǎng)
音樂教育若是想要更好地發(fā)揮其在德育中的作用,音樂教師的道德素養(yǎng)培養(yǎng)十分關鍵。音樂教師不僅要具有非常高的專業(yè)水平,同時還應具備良好的師德師風。因為教師的一言一行都被學生看在眼里,若是教師不具有良好的道德素養(yǎng),那么教師在融入德育元素時,學生無法完全相信教師所講述的內容,而這非常不利于德育元素的融入。因此,音樂教師要自覺地提升個人道德素養(yǎng),高校也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力度,這樣才能夠實現對學生的良好教育和培養(yǎng)。音樂教師是音樂教育和德育的結合點,具有引導者和指導者的作用,只有不斷提升教師的道德素養(yǎng),才能夠更好地完成德育目標。
3.加快音樂教育改革
為了能夠更好地通過音樂教育對學生進行道德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一定要加快音樂教育改革。音樂是藝術傳承的載體,對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因此,音樂教師更要注重音樂教育德育元素的適時融入,這有助于對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培養(yǎng)。例如在教唱《北京的金山上》時,音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通過網絡了解歌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同時可以結合歌詞內容進行歌曲情感表達方面的解讀。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對歌曲進行針對性的課堂討論,以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之情。
4.實現音樂與德育元素的融合
為更能突出音樂教育中的德育特色,需要將音樂與德育元素進行融合,這樣才能更好地發(fā)揮音樂教育的作用,促進音樂教育德育功能的良好發(fā)揮。例如在進行一些中外歌曲的欣賞時,可以讓學生在欣賞音樂美的同時享受其中的藝術美,同時更深層次地感受歌曲所要表達的情感。例如在教唱歌曲《花兒為什么這樣紅》時,音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挖掘歌曲中的德育元素,要求學生認真解讀歌詞,回答歌曲在表達一種怎樣的感情。歌曲《花兒為什么這樣紅》主要的象征意義是愛情和友誼,可以在此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愛情觀,同時使他們懂得珍惜友情。音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講述自己的友情故事,讓其他人切實感受到朋友之間的關愛,這種良好的氛圍能讓學生更加珍惜友情。
5.優(yōu)化教學方法
為了更好地提升音樂教育中德育元素的融入效果,音樂教師可以不斷優(yōu)化自己的教學方法,以提升對學生道德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效果。例如在學習《長相思》時,教師就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以在更大程度上加強對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培養(yǎng)。《長相思》恢宏大氣,既能展現出古代詩詞內容中的意象和氣氛,同時又能夠通過演唱表達思念之情。因此音樂教師可以采用情境教學,在情境教學中帶領學生欣賞歌曲,讓學生更真實地感受當年戍邊戰(zhàn)士的思鄉(xiāng)之情,體會他們的愛國精神。教師在情境教學完成之后,可以進入到歌曲的教唱環(huán)節(jié),這時就可以將教學內容和德育元素相融合。為了能夠更好地展現出歌曲的氣勢,音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進行歌曲合唱,但是要分為兩個聲部。在合唱的過程中,如果發(fā)現有些學生明明唱的是和聲,但是為了能夠展示自我,把聲音放得非常大,甚至超過了主唱,一定要適時地引入個人與集體相關的德育元素,因為對大合唱來說,主要是看整體效果,而不是為了突出某個人,個人要能夠做到為集體的利益而犧牲。由此可以再講述對國家的熱愛之情,每個人都應具有為國家奉獻和犧牲的精神,從而實現對學生道德素養(yǎng)的全面培養(yǎng)和提升。
6.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
音樂是一種藝術形式,同時也是情感表達和情感交流的有效方式。學生在進行音樂聆聽和演唱時,在感受藝術美的同時,也應對作品背后的故事有一個相對全面的了解,這樣才能更有效地提升自己的音樂水平,凈化心靈,提升個人氣質。音樂教師可以深入挖掘音樂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將音樂教育與德育元素有效融合,從而提升德育效果。例如在教《黃河大合唱》時,音樂教師可以對其中的德育元素進行深入挖掘,可以讓學生先富有感情地朗讀歌詞,通過歌詞進行歌曲內容和情感的解讀。當學生朗讀歌詞結束后,讓學生總結作品所要表達的中心內容是什么,音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對作品的情感進行分析,這可以為學生以后運用合適的情感表達歌曲內容打下扎實的基礎,同時還能實現對學生的愛國教育。
7.加強音樂活動中的德育元素融入
音樂教師可以在音樂活動中融入德育元素。例如教師可以組織紅歌歌唱比賽,要求所有參賽人員都只能選擇紅歌參賽,但不對唱法進行限制,只要是表達愛國的歌曲即可。通過這類音樂活動的組織和開展創(chuàng)建良好的德育氛圍,以更好地教育學生熱愛自己的國家,為國家的發(fā)展貢獻力量。
8.教學中引入有深度的流行音樂
紅歌或教材中的歌曲固然有很多的德育切入點,但也會讓學生感覺自己喜歡的音樂類型被排斥在外了,認為生活中的音樂和課堂上的音樂有一定的距離,而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音樂學習及音樂教育中德育功能的良好發(fā)揮。因此,音樂教師可以在課堂加入不同類型的音樂以豐富音樂課堂內容,拉近音樂課堂與學生生活之間的距離,避免學生在課堂上因不喜歡單一的音樂類型而提不起學習興趣。音樂教師可以用調查問卷的方式搜集和統(tǒng)計學生對不同音樂類型的喜愛程度,或者在學期初開展分享歌單活動,在增加學生之間熟悉感的同時,還能通過歌單了解學生的音樂偏好,將學生喜歡的那些有思想深度、有德育意義的流行音樂引入課堂,以更好地發(fā)揮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例如《赤伶》是一首在抖音上一度很火的古風歌曲,因而出現在不少學生的歌單上,雖然演唱版本不同但出現頻率很高,而且這首歌的創(chuàng)作是基于抗戰(zhàn)時期安遠縣戲曲人與日本侵略者一同葬身火海的愛國故事,因此可以成為音樂教育與德育元素相融合的一個點。再例如歌曲《玫瑰少年》背后有一個悲傷的、涉及少數群體和校園暴力的故事,從開始出現這首歌曲就不是一個單純的娛樂消費品,而是一首呼吁人們關注這部分學生,使社會深刻思考和反思校園暴力的作品。此外,音樂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推薦一些他們覺得有深度、有內涵、有思考價值的音樂作品。例如有的學生推薦了《孤勇者》,他認為這是一首講“成長與蛻變”及直面生活中各種磨難的音樂,希望把對這首音樂作品的感受分享給教師和同學,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從單純接受德育的一方轉為參與德育的一員,非常有利于德育元素在音樂教育中的融入。
結 語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音樂教育也發(fā)生了變化。音樂教育形式和教育內容變得更加豐富,可以在其中更好地融入德育元素,這不僅能夠使學生的音樂知識學習變得更全面,還能夠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有效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fā)展。高校一定要注重德育,教師要積極提升個人的道德素養(yǎng),成為學生學習的楷模。除此之外,還可以組織音樂活動,以更好地實現德育元素的融入,充分發(fā)揮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最終實現以樂育人,以美育德。
參考文獻:
[1]劉麗琳.高校音樂課程與德育課程的融合路徑[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1,43(S1):125-128.
[2]王霞.高校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及實現路徑研究[J].戲劇之家,2021(18):126-127.
[3]王新學.關于構建音樂德育教育模式的思考[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0(03):258-260+282.
[4]胡磊.國學融入大學德育的實施路徑探析[J].科技視界,2019(29):141+151.
[5]陳艷偉.大學紅色文化建設的內涵及德育教育功能探析[J].大眾文藝,2019(22):228-229.
[6]崔婷婷.高校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及改進路徑探究[J].北方音樂,2020(04):113-114.
(羅娜:榆林學院教育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