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高”校發展平衡性分析及對策研究
作者:賈劍鋒 王 娟
發布時間:2023-02-07 10:37:50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本文對我國東、中、西部197所“雙高”校2019—2020年度的6大成果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引入單因素多元方差分析、聚類分析、多變量綜合評價等方法,探討我國“雙高”校發展的平衡性問題。結果表明,我國東、中、西部“雙高”校發展不平衡,各地區的“雙高”校發展也不平衡。文章從經濟狀況、產業結構、教育資源等方面分析不平衡的影響因素,并提出了解決對策,以期為我國“雙高”校高質量發展提供決策依據。
[關鍵詞]“雙高”校 平衡性 區域差異 單因素多元方差分析 聚類分析 多變量綜合評價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咸陽職業技術學院2020年科研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020SGB02);陜西省教育廳2021年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項目編號:21GZ005)。
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簡稱“雙高計劃”),是中共中央、國務院做出的重大決策,亦是推進中國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決策。教育部和財政部共同研究制定了《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并于2019年12月公布了第一批入選“雙高計劃”建設單位的高職院校(以下簡稱“雙高”校)。但由于建設基礎、發展環境、文化背景等差異較大,各校在發展中存在不平衡問題,尤其是東、中、西部的“雙高”校之間,不平衡現象較為突出。本文對東、中、西部“雙高”校分布情況及其2019—2020年度的建設數據進行了整理、分析,借助MATLAB軟件,用單因素多元方差分析、聚類分析、多變量綜合評價等方法,研究各區域“雙高”校發展的平衡性問題,并找出影響平衡性的因素,以期為各地“雙高”校高質量發展提供決策依據。
“雙高”校分布情況
1.“雙高”校區域分布
第一輪建設單位名單中共有197所學校,其中,東部101所、中部50所、西部46所,各區域在數量上差異較大,東部占全國半壁江山,反映了我國高職教育東強西弱的客觀事實。
從“雙高”校所屬類型來看,理工類院校最多,共有105所,其中東部51所、中部27所、西部27所;綜合類院校50所,其中東部26所、中部11所、西部13所;財經類院校東部12所、中部5所,西部未入選;農林類院校分布較為均衡,東、中、西部分別有6所、5所、4所;醫藥類院校5所,東部2所、中部1所、西部2所;藝術類院校東部3所、中部1所,西部未入選;政法類院校僅有1所,位于東部。各類型“雙高”校在東、中、西部的分布也不均衡,財經類院校尤為突出。
2.專業群核心專業大類分布
“雙高計劃”共立項建設253個高水平專業群。統計、整理253個專業群核心專業所屬大類,東、中、西部的具體分布情況如圖1所示。不難看出,教育與體育類、農林牧漁類的區域分布差異較小;裝備制造類、輕工紡織類、財經商貿類、文化藝術類的區域分布差異較大,東部地區占絕對優勢。
“雙高”校發展平衡性分析
區域“雙高”校發展平衡性分析
選取197所“雙高”校2019—2020年度的重要成果數據進行平衡性分析,重要成果數據有6大類:“十三五”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數據、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數據、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數據、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獲獎數據(包括2019年、2020年〔試點賽〕)、“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獲獎數據(包括2019年、2020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獲獎數據(包括2019年、2020年)。數據來源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
從入選“十三五”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數量、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認定數量、立項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數量、技能大賽獲獎數量、創新創業大賽獲獎數量、教學能力比賽獲獎數量等6個維度整理數據,形成了197×6的矩陣。由于197所“雙高”校位于不同區域,故增加了分組變量group={1,2,3},其中東部記為1,中部記為2,西部記為3。
借助MATLAB軟件對整理數據作單因素多元方差分析,計算結果:d=1,p=0.0001 0.6402。從返回結果來看,東、中、西部“雙高”校的成果數據存在顯著差異,說明發展存在不平衡現象。對6個維度的成果數據分別作一元方差分析,得到檢驗的p值分別為:p1=0.000011578,p2=0.7073,p3=0.5019,p4=0.3516,p5=0.0935,p6=0.4776。據此可知,東、中、西部在入選“十三五”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的數量上存在顯著差異,即教材建設方面發展極不平衡。
2.各省“雙高”校發展平衡性分析
(1)聚類分析
將上述整理的197所“雙高”校分析數據按省份進行匯總、求和,可得到各省份“雙高”校6個維度的成果數據。下面運用聚類分析法研究各省份“雙高”校發展的平衡性。
借助MATLAB軟件,利用系統聚類法,以“雙高”校6大成果數據為依據對29個省份進行聚類分析,將29個省份聚為四類(見表1)。通過對各類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可知各省份“雙高”校的發展特點。
(2)綜合評價分析
由于各省份“雙高”校數量不均衡,為進一步研究各省份“雙高”校的平均發展速度,對各地的6大成果數據取平均值,即成果數據/該省份“雙高”校數量。處理后的數據采用多變量綜合評價法,通過建立理想方案(每類成果取最大值為最優)、構造相對偏差矩陣、確定指標權重、綜合評價等步驟,獲得各省份“雙高”校2019—2020年度的平均成果排名(見表2)。排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地“雙高”校在該期間的平均發展速度。
發展不平衡原因分析
1.經濟狀況
經濟發展是高等教育發展的物質基礎,將29個省份的GDP數據與6個維度的成果數據分別作相關性分析,分析結果見表3。可以看出,6個維度的成果數據均與GDP數據相關,各省份經濟發展水平對“雙高”校發展的質量和速度有顯著影響,經濟發展較快的東部地區的“雙高”校發展速度明顯要高于中、西部地區的“雙高”校。這是因為東、中、西部經濟發展上的不平衡導致了其在教育經費投入方面的明顯差異,進而導致教育發展不平衡。
2.產業結構
專業群核心專業大類分布顯示,輕工紡織類、財經商貿類的區域分布差異較大,東部地區占絕對優勢,這與東、中、西部地區的產業結構相契合。區域產業結構及其發展趨勢對職業院校專業的設置和發展有著直接影響。中、西部地區特別是西部地區缺乏對人才市場需求的分析調研及發展預測,致使專業設置與產業結構吻合度不高。
3.教育資源
高等教育發展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有著密切聯系。我國地域遼闊,各地經濟狀況、自然環境、文化背景等差異較大,教育資源特別是優質教育資源在分配上呈現東、中、西部的不均等,具體表現在經費分配、高層次人才引進、企業資源等方面。
結論與建議
1.加大經費投入
中、西部地區的“雙高”校要立足本校實際,積極拓寬教育經費的來源渠道,建立多渠道經費籌措機制,加大經費投入,為助推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足額的資金支持。
2.調整專業設置
中、西部地區的“雙高”校要以高水平專業群建設為契機,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教學理念、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等與產業結構、企業需求的吻合度,使人才培養鏈與產業鏈有效對接,使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及當地支柱產業、新興產業對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相適應。
3.優化資源配置
中、西部地區要充分利用和借鑒東部職業教育先進的資源和經驗,引進充足資金、高層次人才和優質企業,多舉措促進職業教育快速發展。東部“雙高”校要加強同中、西部“雙高”校的交流與合作,助推職業教育協調均衡發展。國家也應盡快出臺有利于中、西部職業教育發展的政策,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向中、西部傾斜。
參考文獻:
[1]周建松.在“雙高計劃”建設中加強黨的領導[N].中國教育報,2019-04-30.
[2]教育部、財政部.教育部 財政部關于公布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建設單位名單的通知[EB/OL].[2019-12-13].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737/s3876_qt/201912/t20191213_411947.html.
[3]謝中華.MATLAB統計分析與應用:40個案例分析[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10.
[4]王娟.基于MATLAB的全國各大城市空氣質量指數研究[J].自動化與儀器儀表,2017(6):8-9,12.
[5]屈文濤,任姣姣,等.修井機司鉆作業舒適度的多變量綜合評價研究[J].機械研究與應用,2020(05):8-11.
[6]葉沖.高等職業教育規模與區域經濟耦合協同發展研究——基于西部12省(市、自治區)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20(21):51-56.
[7]王姍珊,隋秀梅,等.基于模塊化教學的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35):85-88,96.
(賈劍鋒、王娟:咸陽職業技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