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元素融入生物化學課程混合式教學研究
作者:王曉霞
發布時間:2023-02-07 10:35:50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生物化學課程是研究生命現象、揭示生命科學的重要專業基礎課,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為促進生物化學課程教學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筆者開展了混合式教學實踐探索,首先分析了生物化學課程教學與思政教育融合的現狀;其次總結了混合式教學模式在思政教育中的應用優勢,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等方面深入挖掘、提煉思政元素,提出了思政元素融入生物化學課程的混合式教學措施;最后探究了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前景,對其未來發展作出展望。基于混合式教學的生物化學課程思政教育,能夠更加全面地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思辨能力、自主意識與責任意識,可有效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思政元素 生物化學 混合式教學 翻轉課堂 責任意識
課題:陜西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課題《高職生物化學課程混合式教學的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SGH21Y0593);2021年全國輕工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課題《高職生物化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QGHZW2021134)。
引 言
長期以來,高職院校的專業課程過于注重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培養,而忽略了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挖掘與融入,難以與思政教育形成協同的育人格局。生物化學是高職藥學、制藥工程、生物工程類專業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同時也是思政教育的主陣地,蘊含著實事求是、艱苦奮斗、勇于創新等思政元素。通過構建混合式教學模式,可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生物化學課程教學中,借助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促使技能培養與立德樹人相結合,提升課程的育人能力,實現幫助學生堅定鉆研科學決心、樹立正確價值觀、養成良好職業道德素養的教學目標。
生物化學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的現狀
1.忽視隱性教育
很多高職院校設定的生物化學課程課時量并不富裕,加上該課程的知識點繁多,不易掌握,教學任務緊張時,一些高職院校會縮減實驗課時,教師更沒有充足的時間在課堂教學中引入思政話題、融入思政教育。高職院校的教學任務通常以完成知識培養和技能鍛煉等顯性教育為主,多在幫助學生獲取學分,使得教學質量的上升更加明顯。而思政教育是隱性教育,作為隱性教學目標,沒有專門的考核標準,即使沒有對學生進行達標的思政教學、專業課程未結合思政教育,也不會對學生的最終考核成績造成影響,所以,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都不夠重視隱性教育。
2.對思政教育的關注度不足
在生物化學課程教學目標或者教學內容中,更加注重與醫學、藥學、化學等課程的關聯,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也較為關注生物化學科研的最新動態。制訂教學體系時,教師對思政元素的關注度不足,對思政教育理論認識不夠深刻,忽視了教學過程中思政元素的有機融入。一些專業課程教師對思政教學存在思想誤區,認為生物化學課程屬于專業基礎課,不需要結合思想政治進行教學,也很少融入思政元素,通常以課程內容為主,欠缺對思政教育的正確認識和關注。
3.授課教師的思政教學能力不足
專業課程教師的思政素養與思政教學能力是影響思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只有擁有專業知識傳授水平與較高思政素養的教師,才能更好地發掘專業知識教學中深層次的思政元素,并在生物化學課堂教學中有機融入思政元素,潤物無聲地感染學生。然而,由于很多生物化學課程教師對思政教育的重視度與關注度不足,自身的思政素養沒有得到顯著提升,專業視野不開闊,缺乏專業的思政教學能力,無法為學生樹立思政榜樣,也無法深入挖掘生物化學知識中的思政元素,致使思政元素很難巧妙地融入日常課堂教學中。
混合式教學在思政教育中的優勢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結合了傳統課堂教學和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可通過網絡云端隨時開展。混合式教學模式以豐富的教學資源、有趣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師生可借助網絡進行良好的互動,能夠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混合式教學模式已成為當下以及今后教育行業的必然發展趨勢。
基于信息技術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更加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自主學習意識,突破了教學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延伸了課堂教學,有助于教師轉變傳統的教學思維,促進課本理論知識與網絡資源的有效整合。混合式教學模式為提升教學質量、改革教學模式奠定了基礎,也為專業課程中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與有效融入提供了便利。一方面,線上的網絡課程教學能夠為專業課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與積累提供平臺,促使教師提升思政素養。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會在確定教學目標、設置教學內容及設計教學過程中不斷挖掘、累積思政素材。專業課程教師之間能夠實現教學資源共享、思政素材共享,促進思政教育的拓展和優化。另一方面,在混合式教學模式建設過程中,教師要重新規劃課程體系、優化教學流程,加深思政元素在課程教學中的融入與應用,促使教師的育人能力持續提高。
混合式教學可以豐富線下有限的教學內容、單一的教學方式,為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提供有利支持,能夠更加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升教師的思政意識和思政素養;注重學生自主意識的培養,引導學生通過案例展開互動和討論,提高思辨能力、團隊協作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愛國情感和責任感。
思政元素融入生物化學課程混合式教學的舉措
1.課程培養目標中思政元素的滲透
課程培養目標作為高職院校教學的主要依據,其中思政元素的滲透是推進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融合的有力舉措。在教學改革下,生物化學課程的培養目標除了要對學生進行“知識培養”和“能力培養”,也要增加“素質培養”“情感培養”,并積極關聯社會責任感、遠大抱負、艱苦奮斗等思政元素,引導學生通過生物化學課程的學習,發現社會生產生活中的生物化學現象,了解生物化學課程的發展過程和趨勢,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升學生的專業認同感。在生物化學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下,教師通過線上教學平臺,將專業課程培養目標展示給學生,為學生提供明確的目標指引。線上豐富的網絡學習資源,可拓展學生的專業視野,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其科研思辨能力。
2.課程內容中思政元素的挖掘
學生普遍認為,生物化學課程的教學內容較為復雜,難以掌握,如晦澀的生物大分子結構、復雜的代謝和調節途徑、多樣的基因信息傳遞與調控等。雖然,傳授學生專業知識、培養專業技能是生物化學課程的教學重點,但是知識與能力的應用、技術的創新最終都是服務于人民。將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效融合,有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濃厚的社會責任感和較高的職業道德素養。生物化學課程內容中思政元素的挖掘,要注重方式和技巧,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混合式教學模式可以為生物化學課程的拓展和延伸提供有效載體。教師基于THEOL教學平臺構建線上教學內容,在生物化學課程的每個章節中插入與社會熱點事件、傳統文化或行業發展趨勢相關的話題,引導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中參與話題討論,結合社會現象明確自身努力方向。例如,在學習蛋白質結構與功能的課程內容時,以“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為話題展開討論;在學習核酸結構與功能的課程內容時,插入“親子鑒定原理”或“生物分子在刑偵案件中的應用”相關的話題;學習機體代謝課程內容時,廣泛開展如“減肥”“糖尿病”“尿毒癥”等強身健體與疾病治理的話題。生物化學課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僅能使學生深刻體會到知識的應用價值,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使其產生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3.教學過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入
(1)網絡課程建設
教師可利用信息資源和新媒體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應兼顧顯性教育目標與隱性教育目標,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養。在生物化學這一專業基礎課程教學過程中,如果僅以傳統的說教式教學方式加入思政元素,會使得學生感覺枯燥,學習興趣減少,反而影響教學效果;而若以制作微視頻、播放微視頻的方式進行思政教育,則可以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激發學生對一些事跡或案例的好奇心,順利實現線上隱性德育的功能。混合式教學模式中網絡教學課程的建設,除了包含基礎單元的學習內容外,還可以拓展和延伸網絡課程,如生物科學史相關技術的最新發展和諾貝爾獎專題等。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網絡課程建設,或者師生共建有趣、新穎的網絡課程,共同完成話題材料的發現、討論和整理,以及音視頻教學資源的創作、課后作業的評價與討論等,不斷豐富課程教學的網絡資源。教師通過對蛋白質結構、重要器官代謝作用以及科學家探索事跡等內容的講授,帶動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從中引申出尊重生命、誠實守信、科學素養、奉獻精神等思政元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學習科學家的優秀品質。課程結束后,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5~10分鐘的討論和總結,同時補充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從顯性上完成傳授知識與德育的有機融合,促進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的協同育人效應。教師應對網絡課程建設過程中的學生表現進行綜合考核,培養學生對知識應用與轉化的感知,對創新精神與專業素養的追求。
(2)翻轉課堂實踐
在生物化學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中,翻轉課堂起到重要的銜接作用。學生在線下合理安排學習時間,在課堂上與同學和教師共同討論,掌握疑難知識點,然后通過實踐獲取更加真實有效的學習成效。思政元素的有機融入是促進教學質量上升的因素之一,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專業課程的學習興趣,還增加了其學習思政知識的主動性。在生物化學翻轉課堂中,教師根據授課內容制作微課視頻、布置課前預習內容,學生與教師在寶貴的課堂教學中針對問題展開討論。課前預習內容與討論主題的設計可充分結合思政元素,例如,針對蛋白質結構與功能的學習,開展對于“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的討論;以屠呦呦為代表的團隊攻堅克難發現青蒿素的過程帶給學生的啟發。教師應引導學生從專業知識的思考上升至對無私奉獻、艱苦奮斗精神的思考,以此培養學生的團結意識、拼搏精神和協作精神。課前學習任務中思政元素的融入,不僅有助于促進課堂教學中的專業知識傳授,還能幫助學生提升思政素質。翻轉課堂的課后作業設計可結合科研的發展和成果的應用,例如,查閱生物化學相關研究論文、綜述諾貝爾獎得主的研究內容、觀看某個科普內容的拓展知識視頻等。形式新穎的課后作業代替了傳統的書寫與背誦作業,提升了學生的探索能力和思辨能力,更有利于學生將思政教育內化于心。
(3)實驗實踐
在生物化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實驗實踐環節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作為一門重要的實踐課程,生物化學實驗追求數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其中誠實守信、實事求是的精神是職業素養中思政元素的良好體現。充分挖掘實驗實踐環節中的思政元素,是推進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的重要途徑。在生物化學實驗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要注重學生專業能力的提升之外,還要注重學生創新思維和科學思維的培養,積極借助混合式網絡教學平臺延伸實驗實踐內容。例如,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建立實際案例分析使用區,幫助學生解決實驗知識應用中的現實問題,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利用虛擬實驗平臺,允許學生實驗試錯,使其深刻體會數據錯誤造成的嚴重后果,以保障實驗實踐成果應用到現實中的可靠性,加強學生的責任感。
4.突出考核評價機制中的思政元素
(1)主體評價
考核評價是檢驗教學成果的重要方式,在傳統的課程評價機制中,往往是在學期末進行單一的考試,這種考核評價方式顯然已無法適應如今高職院校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無法評價出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的效果。因此,教師可采用多樣主體評價的方式,突出“價值引領”的功能。例如,添加輔導員或思政教師的評價,將學生對生物化學課程價值的認知、學習態度、情感、價值觀,以及專業方面的操守和素養等,均作為主體評價指標,促進學生的專業技能與道德素質全面提升。
(2)標準評價
教學過程并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還包含著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顯性教學目標和隱性德育目標相輔相成,在個人知識能力提高與情感涵養上應對兩者保持同等的重視程度,從教學和教育兩個方面設定詳細的考核評價機制。對學生的全面考核評價不僅僅要立足于成績和當下,更要立足于成就和將來。例如,可將所講授的生物化學知識與國家發展、社會服務和個人理想相融合,作為思政元素融入生物化學課程的評價標準,從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為響應教育教學改革,高職院校應建立更加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使思政元素能自然融入生物化學教學之中,將思政教育落到實處。各高職院校的課程思政評價指標,應結合各自的實際情況制訂,只有充分結合教學現狀,才能夠使各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前景與展望
高職院校承擔著為社會和國家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根本目標和責任。生物化學的課程思政教學,將各類思政元素有機融入教學過程,明確生物化學課程的教學目標,完善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法,促使立德樹人和專業能力培養相得益彰。對于較為繁雜的生物化學課程而言,教師應先以身立德、以德施教,不斷提升育人意識和育人能力,深入挖掘課程中思政元素的精神內核。高校要為教師多提供培訓機會,幫助教師完善教學模式、優化教學方式、轉變教學理念,提升教師的主動思政意識和思政素養。教師要積極借助網絡資源,努力拓展提升自身思政素養的途徑,深入提煉專業課程中的思政精神,積極和學生交流、互動,結合“00后”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性格,設定多樣化、有趣的教學實踐,打造線上與線下充分結合的教學平臺。在教學相長的過程中,教師應想方設法地增強學生對于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認同感。只有良好解決思政元素和專業課程結合時的“兩張皮”問題,才能切實推進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
思政元素融入生物化學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構建,必須以育人為根本任務,延伸專業課程教學范圍,拓展教學視野。在混合式教學模式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實踐及教學評價的優化過程中,教師要積極發現生物化學課程知識與思政教育相互映襯和內在契合的節點,引導學生知行合一,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引導學生站到所學專業的高度,深思國家需要什么,大學應該怎么學習,自己今后要成為哪種人,將個人前途規劃與行業發展、國家發展相結合,堅定民族自信和政治認同,進而認識到如何學以致用,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價值。做好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深入融合需要一個長期過程,可通過教學評價反饋不斷完善教學內容、教學資源建設、教學方法和模式。
結 語
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生物化學課程,不是簡單的思政理論說教,而是通過合理的方式和技巧,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將其融于學生的日常課程學習。翻轉課堂、實踐教學完善了混合式教學模式,該模式已經成為教育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時也對教師的思政素養和主動思政意識提出更高要求。混合式教學模式已經在生物化學課程思政教學中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同時,也為高職院校其他專業課程提供了借鑒與參考。在生物化學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中,思政元素與專業理論知識的有機結合,有助于生物化學課程教書育人目標的達成。隨著高職院校課程教學模式的不斷改革和思政教育的不斷加強,相信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協同育人會取得更加顯著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馮俊榮,呂永紅.生物化學課程思政的困惑與解決路徑[J].大學教育,2021(5):118-121.
[2]李立偉,劉美章.淺談醫學類課程開展課程思政的現狀[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20(4):43-44.
[3]郜原,張歲玲,陳正軍,等.“課程思政”在生物類專業課程混合式教學中的實踐探索[J].呂梁學院學報,2021,11(2):56-59.
[4]王小引,宋娜,張貴虎,等.新時代背景下醫學院校生物化學課程思政元素的滲透與融合[J].教育教學論壇,2020(51):83-84.
[5]謝兆輝,焦德杰,王麗燕,等.生物化學課程思政融合點的發掘[J].化學教育(中英文),2020,41(14):71-75.
[6]凌喆,鄭兆娟,李鑫,等.生物化學課程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及課程思政建設[J].廣東化工,2021,48(21):267+271.
[7]張婷婷.高校課程思政混合式教學模式探討——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為例[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1,5(29):77-80.
[8]梁晶晶.基于立德樹人理念的思政課實踐教學有效路徑分析[J].陜西教育(高教),2021(12):8-9.
[9]徐雅楠,狄建軍,孫立杰,等.授之以漁——食品生物化學緒論課教學的探索與思考[J].生命的化學,2021,41(10):2321-2325.
[10]廖陽,李常健,袁志輝,等.生物類專業基礎課“生物化學”課程思政教育探索與創新[J].微生物學通報,2022,49(4):1415-1425.
(王曉霞:咸陽職業技術學院醫藥化工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