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AM教育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理念,以學科融合為核心特征,將原本分散的學科有目的、有方法、有系統地融合為一個有機整體,有著單一學科所不具有的獨特價值,因而受到廣泛關注。本文主要對幼兒園開展STEAM教育活動以來,在促進幼兒教師專業能力提升方面所發揮的積極作用進行闡述。

一、開展STEAM活動對教師自身專業成長的影響

1.教師從被動思維到主動思維的改變

傳統教學模式使很多教師習慣按照預設好的活動照本宣科,不需要太多思考,靠著前期經驗的積累就能完成教學任務。而STEAM教育理念重視學習過程,強化學習體驗,不論是理念方式還是培養目標,都是以問題為導向的。這就需要教師在活動過程中不斷調整教學行為,思考如何創設和改變環境支持幼兒,如何在活動中觀察幼兒,如何抓住幼兒的興趣點和需求來提供適時的幫助等。這就“逼迫”教師要從被動型思維轉變為主動型思維,自然而然地就改變了教師的思維模式,使教師的問題意識和反思意識不斷增強,實現了教師從被動型完成任務到主動型思考解決問題的轉變,也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關鍵因素之一。

2.教師的支持者、引導者身份得到有效落實

傳統的教育模式中,教師的角色總是課程的教授者,傳道、授業、解惑是教師的主要作用。即使今天在學前教育中提倡以幼兒為主體、以幼兒為中心,實際上很多教師在實踐操作中仍是不自覺地把教師的教放在了前面,更加注重教育的結果。然而,STEAM教育從學習方法的本質變革中將教師從傳授者轉變為幼兒學習過程的引導者、組織者和支持者,使教師采用多學科的交叉融合,將科學、技術、工程、數學以及藝術等多學科有效融合,實現跨學科教育,同時注意STEAM教育的生成性。因而,對于STEAM教師而言,并不能照搬原先任何一個學科的教學方法。每一次活動都需要有創新思維,了解幼兒原有經驗,跟著幼兒的需求和發展走,隨時調整自己的教育策略,給幼兒提供適時隱性的支持,教師的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大大提升。

3.教師養成主動學習交流的習慣

要想使STEAM教育落地生根,首先必須要使教師的理念從源頭上更新。因此,教師需要通過多種學習途徑來實現自我成長,滿足STEAM活動實施的必備條件,一方面通過閱讀教育書籍、學習線上視頻資源等自主學習方式,或者參加STEAM骨干、種子教師的系統培訓等轉變理念;另一方面通過專家定期指導、教學研討觀摩、同行交流分享、成果展示發布等多種學習交流方式自我提升。這就推動教師不斷提升教育的主動性、反思性、創造性思維和能力,養成主動學習交流的習慣。

二、開展STEAM活動對教師課程觀的影響

1.發現課程的能力提升

在STEAM活動開展之前,教師發現課程的能力有限,往往有畏懼心理,覺得沒有抓手,不知道從何處開展、課程來源在哪里。自從開展STEAM活動以來,教師會自主地將課程與幼兒的日常活動、區域游戲、部室活動等結合起來,主動關注幼兒的問題導向,抓住幼兒的興趣點,以生成課程。這大大提高了教師發現課程的敏感性。例如,大班STEAM活動“紙飛機”是這樣誕生的:一次偶然的機會,班上的樹苗小朋友帶來了一本她很喜歡的繪本《小鳥與航天工程》。在分享的時候,大家對里面的問題“翅膀也可以讓飛機飛起來嗎”產生了爭論,但一時未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基于幼兒的這些疑惑,教師發動家長資源,收集了不同的飛機模型,和幼兒一起對班級環境作了適當調整。在這樣的環境支持下,幼兒進行觀察和對比、討論和用飛機模型來做實驗,并最終決定通過折紙飛機來驗證自己的觀點,就這樣自然地產生了一個STEAM探索活動。

2.自主構建課程能力增強

STEAM教育的生成性和綜合性特點,要求教師在不斷的反思探索中分析活動內容、判斷課程走向、組織課程實施。這樣的過程就促使每一位參與STEAM教學的教師成為課程的建構者和實踐者,提高了教師的課程領導力。例如,教師剛開始在進行航空飛行器主題下的STEAM課程探索時,認為這個話題離幼兒生活有點遠,又有一定難度,肯定很難開展。但是,在STEAM活動的實踐探索與研討中,教師發現可以先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了解班級幼兒的知識積累及對航空飛行器的哪些點比較感興趣。于是,教研組就一起研討設計了調查問卷,通過問卷了解到幼兒的已有經驗、興趣點以及家長可提供的專業資源等,讓教師的課程介入一下有了具體可參考的數據和抓手,后面的課題進程就顯得順利得多。教師根據幼兒的興趣點一步步構建課程,獲得了良好的效果。

3.反思與審議課程能力提高

STEAM教育活動往往是根據幼兒興趣形成的生成活動,需要教師根據前期的活動開展情況,捕捉幼兒學習的興趣點,思考下一步的課程走向、課程價值。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自我反思和梳理問題,或者在年級組的集體分析、討論研究、集體審議環節中,不斷推翻和完善生成的新課程,提升了課程的審議能力與總結反思能力。

三、開展STEAM活動對教師兒童觀的影響

1.教師學會追隨兒童

STEAM活動最大的特點就是變教師教為幼兒學,教師的兒童觀發生了巨大變化。

追隨兒童的興趣。在STEAM活動中,教師對兒童觀有了新的理解和認知,從以注重“教”以及是否學會,逐漸轉化為關注學習過程,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和幼兒一起探索、發現、反思。在幼兒的動作和語言中,發現他們真正感興趣的點,逐漸學會跟隨幼兒的腳步開展活動。

追隨兒童的問題。STEAM活動就是在兒童一個又一個的問題產生和解決中不斷發展的。比如,在進行航空主題“水上飛機大探秘”活動中,活動緣起的問題是“為什么水上飛機能在水上漂?為什么水上飛機很重還能浮在水面上”,在活動探究中幼兒提出新問題“如果自己做一架水上飛機,浮板可以用什么材料呢?什么東西可以承受住重重的水上飛機呢”,在解決問題時生成問題“不同材料的浮力大小是怎樣的?怎么保持平衡問題”等。在追隨兒童問題的過程中,師幼均獲得了成長。

追隨兒童的需求。兒童有了興趣,在實施中還會有不同的需求,教師需要一步一步追隨兒童的需求調整自己的教育支持策略,這在活動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在STEAM活動中,教師感悟到教育需要慢下來,需要細心觀察兒童的活動,在兒童需要時適時提供幫助。

追隨兒童的發展。活動的走向與導向都是在活動中以促進兒童發展為最終目標的。活動中兒童會產生很多問題,那么問題是否為有效問題,是否有進一步探索和探究的有價值,判別的重要標準就是看是否在STEAM活動的一步步推進中促進了兒童的發展。

2.更好地運用環境和材料支持兒童

STEAM活動中環境和材料的支持是推動活動開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環境會讓兒童有代入感,促使兒童自發地去發現問題,而材料則是幫助兒童解決問題的幫手。通過STEAM活動,讓教師更加意識到每一次活動開展前和活動中及時地改變環境和投放適宜材料對兒童的發展是多么重要。比如,在進行《航空飛行器主題下幼兒園STEAM課程設計的實踐研究》這一課題的研究中,教師在前期激發幼兒興趣環節中,就給班級投放了很多適宜的航空書籍、飛機模型、操作材料等。讓幼兒浸潤在這個環境中,自然產生問題。在活動中,教師發現幼兒的很多活動痕跡沒有很好留存,活動探究空間也不足,就及時調整班級區域活動空間,創設STEAM學習中心,及時擴展班級主題墻,隨時展示幼兒的學習過程,同時與鏈接建構、角色扮演等其他區域的經驗互通,從環境上最大限度地支持幼兒的學習與發展。

3.把自主權還給兒童

在開展STEAM活動前,很多教育活動都是教師預先設計好的,教師具有更多的自主權。隨著教師對STEAM教育理念認識的不斷深入,教師從原來主導變為了以兒童為先,更加相信兒童,將兒童作為活動主體的意識不斷加強,在每次活動中及時發現記錄兒童的問題和想法,和兒童共同尋找感興趣的話題,將更多選擇權留給兒童。

比如,在小班“氣球”這一STEAM活動中,本來預設先探究氣球怎樣飛得高,在后來的實踐中教師發現幼兒對氣球如何變大很感興趣。于是,教師就及時調整活動方向,提供不同打氣筒等材料和幼兒一起探究氣球如何變大,之后再根據幼兒興趣探究氣球怎樣飛得高。在大班《紙飛機》探究活動中,教師本來的預設是先進行“看誰的飛機飛得遠”的探索,后來根據幼兒的興趣及時調整為先探究折紙飛機的不同材料,根據材料的性能再去探究飛機怎樣飛得遠,幼兒的探究過程更加水到渠成,真正把自主權還給了幼兒。

STEAM活動的探索實踐對園所骨干教師的專業能力和內驅力提升有著明顯的推動作用,有助于園所骨干師資力量的形成。同時,骨干教師的專業成長又對園所整體師資隊伍素質提升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未來,我們還將不斷地深入推進STEAM教育活動探索,探索更多的提升教師專業成長的途徑與方法。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市未央區西航天鼎保育院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