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其中提出勞動教育是小學階段的必修課程,教師要通過開展勞動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使學生成為社會主義的合格接班人。

一、在勞動中培養勞動意識

當前,很多學生家庭條件比較優越,學生在家中幾乎不勞動,于是造成他們重視物質享受,對他人的勞動成果不珍惜。勞動,是生活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師要通過開展勞動教育,讓學生正確認知世界、感受世界。在接受勞動教育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形成勞動意識,繼而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

例如,在開展“我是家庭采購員”時,教師為學生設計情境:家庭成員有爸爸、媽媽、孩子三個人,爸爸、媽媽因故不能做飯,孩子需要采購食材為家人準備午飯,現給你100元,你準備怎么安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討。學生A計劃訂購三盒魚香肉絲蓋飯,價格為24×3=72(元)。小組成員表示:這種采購方式花費成本過高,而且買來的食物不健康(外賣食品高油、高鹽,菜式也很單調)。此時,小組成員提議:本著將最高成本控制在100元以內的標準,把握食材的性價比,降低支出成本。比如,方案A為訂購一份魚香肉絲29元,一份酸辣藕丁24元,一份清炒白菜18元,一份蛋湯20元,三份米飯3×2=6(元),合計97元,一家人可以吃到一葷兩素,且有湯有飯。如果在菜市場購買食材,成本將不到50元。通過這一次的實踐教育,學生意識到了“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也意識到了父母為什么工作那么辛苦也要堅持回家做飯。在這次的活動中,學生產生了勤儉節約、珍惜別人勞動成果的意識。

二、在勞動中培養勞動技能

部分學生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勞動教育,導致他們缺乏一定的勞動技能。如在調查中發現,有一些小學生至今還不會系鞋帶,不會洗自己的鞋子和襪子等。如果學生沒有勞動意識,他們就不能從中獲得勞動所帶來的快樂。一個沒有獨立意識、沒有獨立能力的學生,是不能為他人、為社會創造價值的。教師要通過開展勞動教育,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使學生愿意通過勞動,成為一個具有獨立能力的人。

例如,在教學“我是拖地小達人”時,教師將學生分成四組,并讓組員完成區域內的拖地任務。學生完成了十分鐘的任務以后,教師讓學生停止拖地,一一點評每個小組的任務完成情況。教師看到小組A已經擦完桌子,完成打掃,準備好拖地的工具,已經開始拖地了,并且小組A已經完成了組內分工,由小組成員接力拖地。而小組B則是一片混亂,區域的地掃了,桌子沒有擦,拖地工具雖然準備好了,但因為工作無序,拖地還沒有開始進行。此時,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同樣是拖地,小組和小組之間存在這么大的差異呢?此時學生意識到勞動技能的差異,會帶來勞動質量的不同。于是小組B的成員向小組A的成員請教。小組A的成員表示:首先,在開展任務以前,要收集環境信息,了解自己需要完成什么任務。比如,擦桌子、掃地、拖地這三項任務是學生需要完成的,拖地是清潔任務的一部分。其次,任務和任務之間不是獨立存在的,如果先拖地再完成其他任務,將會影響到拖地的任務,于是學生制訂了正確的勞動順序。再次,要掌握勞動的技巧,如學生在拖地時,要按順序進行,這樣才能確保每一片區域都能被拖到。最后,學生要合理分工,對于小學生而言,拖地的任務較為繁重,一名學生難以高效、優質地完成所有的拖地任務,并且班級的清潔工具是有效的。正因為如此,小組A的成員制訂了輪流拖地的方法,被輪到拖地的學生要保質保量地完成任務。通過這一次的學習,學生掌握了如何制訂勞動目標,優化勞動流程,合理分配任務,進而提高自身的勞動技能。

三、在勞動中培養生活態度

對部分學生來說,勞動是一種負擔,他們覺得勞動的過程必然是辛苦的,于是他們嘗試逃避勞動。學生之所以會產生這樣錯誤的勞動態度,與兩個因素有關:一是受到傳統的錯誤價值觀影響。自古以來,我國就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價值觀,人們認為只有讀書、做官才是有前途的,才能夠成為上等人,而勞動人民則是底層社會成員,他們是社會鄙棄的對象。雖然我國已經開始提倡社會只有勞動分工的不同,人和人之間沒有等級之分,但是傳統思想的滲透并沒有完全消除。二是學生在勞動的過程中,會花費很多體力和腦力,當他們感受到勞動的費力損耗時,便不愿意繼續參與勞動。為了改變學生的觀點,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把勞動和生活聯系在一起,讓學生看到勞動可以優化自己的生活,通過勞動可以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快樂。

例如,在教學“廣府美食小達人”時,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往常都是父母做早飯給我們,自己能不能做一次早飯給父母呢?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開始制訂勞動計劃。首先,學生通過收集信息,了解到家人的喜好。學生發現全家人都喜歡吃面條,對于學生來說,下面條是一種較為簡單的烹飪方法,他們能在輕松、安全的情況下完成具體操作。其次,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自己對烹飪的理解準備食材,在烹飪的過程中呈現自己對烹飪的理解。再次,學生學習了下面條的流程,燒好水,準備調料,開始下面條。最后,學生將自己下好的面條與全家人進行分享,家人吃到面條都很高興,也十分欣慰。通過這一次的學習,學生意識到了勞動可以提升親子間的情感,勞動也能讓學生改變生活態度。經過本次的勞動實踐,學生變得更加熱愛生活了。

四、在勞動中培養人文意識

在這個社會上,人與人之間不是孤立存在的。為了讓整個社會變得更加美好,人們需要想辦法為社會去做一些事情。在為社會貢獻力量時,一方面人們能夠向社會傳遞自己的愛心,這就是歌詞中“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的初衷;另一方面人們將會把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傳遞給身邊人,引發他們對社會的深度思考。勞動,不僅能夠改變我們的生活,還能夠改變整個社會。教師要通過開展勞動教育,讓學生感受到這一點,并以勞動為基點,培養學生的人文意識。

例如,在開展“博物館里做義工”時,教師引導學生當博物館里的義務講解員。教師要求學生在體驗當義務講解員的過程中,去發現一些社會現象,并提出自己的感悟以及思考。在體驗的過程中,學生發現當前已經有一些年輕人開始愿意主動來博物館參觀,了解各種知識了。很多年輕人雖然對博物館中的展品很感興趣,但是他們對相關的知識了解卻比較淺。然而這并非個別問題,學生也覺得自己對相關知識的了解很少,如果不是因為做義工,那么這些知識也許和他們了解的一樣。學生認為,當前博物館里信息技術應用太少,導致博物館要聘請大量人員開展講解工作。有一些學生曾經與父母參加過一些時尚衣展,他們發現,當前已經有很多場館都應用了智能導航技術。當有人想要了解具體內容時,我們只需點開APP接受智能導航的引導即可。我們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自己喜歡的播音員為自己服務。應用APP軟件,使我們的生活方式變得更加便捷,我們可以應用軟件了解整個場所的構造,了解自己在地圖中的定位等。智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減輕各種場所工作人員的負擔。此時,學生相機提出疑問:博物館里的物品雖然古老,我們能否讓服務的方式變得不古老?在信息技術的背景下,學生認為博物館應當合理應用智能化服務來代替人工化服務,如此博物館就不再需要那么多義工開展具體工作。在學生完成了博物館的工作以后,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體驗給市長寫封信,提出自己的意見和想法。其中有一名學生的建議,還引起了社會面的廣泛關注。在勞動實踐過程中,學生意識到自己能通過勞動發現社會中存在的問題,并且通過勞動能認真思考如何改變生活,優化人們的生活環境。與此同時,教師也要通過勞動,培養學生的人文思想,使學生愿意通過勞動改變生活,造福社會。

總之,當前國家雖然提出有關勞動教育的要求、內容、評價等舉措,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勞動教育在小學教學中還是被弱化。如果要改變這一現象,教師就要明晰勞動教育的目標,依照目標來優化教學策略。勞動教育是小學生必須接受的教育,在接受勞動教育過程中,學生的綜合素養能被全面提高,學校也要在勞動中育人,讓勞動教育真正“強”起來。

作者單位    廣州市越秀區八旗二馬路小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