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體種類多樣,有優美的詩歌、形散神聚的散文、奇妙的童話、情節曲折的小說、直觀清晰的說明文等。不同文體的行文框架、語言表達方式均不相同。童話是世界文學中一顆最美的金星,它照亮陪伴著兒童的成長,是小學生最容易與文本產生親密對話的文學體裁之一。

一、童話教學的意義

統編版教材中選編了大量的童話,一二年級教材中童話入選率約34%,其他年級教材都有編排童話。由此可見,童話在小學語文中的重要性。首先,童話故事語言生動有趣,學生想讀并樂讀。其次,學生通過童話故事能夠感受生活的幸福、人與人之間的團結友愛、萬物的美好。這對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要聚焦文體的表達特征,直面文本的語言形式,鎖定文本的核心教學價值。聚焦文體特點是優化語文教學的良方妙計;聚焦文體特點,有利于教師準確定位教法、學法;聚焦文體特點,有利于教師找到文本價值;聚焦文體特點,有利于教師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聚焦文體特點,有利于學生傳承中華優秀文化;聚焦文體特點,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二、童話教學的有效方法

(一)朗讀式教學

1.初讀知故事

童話是一種比較適合兒童閱讀的文學體裁,按照兒童的心理特點和需要,通過豐富的幻想和夸張的手法塑造鮮明的形象,用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和淺顯易懂的語言文字反映現實生活,有一定的教育目的。在童話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默讀、朗讀、聽讀、自由讀等方式初讀課文,了解童話講了一個什么故事。《賣火柴的小女孩》講的是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凍死街頭的故事。講授這篇課文時,教師要幫助學生根據故事“要素”搞清楚時間、地點、人物等,這樣文章內容就一目了然了。

2.再讀理框架

在閱讀文章時理清脈絡非常關鍵。學生閱讀課文時可以邊讀邊做思維導圖,以此理清故事脈絡。例如,《青蛙賣泥塘》主要講述的是一只不愿意住在爛泥塘里的青蛙很想賣掉爛泥塘,在賣的過程中,它聽從了老牛、野鴨等動物的建議,逐步改善了泥塘的環境,將爛泥塘改造成了一個美好、舒適的住所,并決定不再賣泥塘的故事。講授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思維導圖理清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這樣學生就能輕松地了解故事的發展順序。

3.深讀激興趣

在童話教學中,教師要從樂讀著手,采用多樣教學的形式,引導學生深讀童話。例如,《大象的耳朵》是一篇童話故事,告訴人們要正確看待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不要盲目改變自己的道理。講授這一課時,教師要找準切入點,引導學生進行深度閱讀。第一,自主選擇讀。教師可以讓學生選擇喜歡的一個自然段,并大聲讀出來,說說自己的理由。有的同學說“我愿意讀小白兔說的話,我認為它活潑、可愛、聰明,它的話肯定有道理”。第二,分角色讀。讓學生通過大象、小白兔、小羊之間的對話,了解文章的意思。第三,小組合作讀。讓學生與組員互換角色讀,體會童話中人物的感情。第四,設計問題讀。讓學生思考大象為什么懷疑自己的耳朵病了,后來大象的耳朵有改變嗎等問題。

4.品讀悟語美

童話是一種文學體裁,作者通過大膽的想象、奇妙的幻想,以及夸張、擬人等手法充分反映了人物的性格和現實生活。例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中有這樣一段話:“桌上鋪著雪白的臺布,擺著精致的盤子和碗,肚子里填滿了蘋果和梅子的烤鵝正冒著香氣。更妙的是這只鵝從盤子里跳下來,背上插著刀和叉,搖搖擺擺地在地板上走著,一直向這個窮苦的小女孩走來。”讀著這樣的文字,學生的心情是愉悅的,教師此時可以趁機提出問題:如果你是小女孩,你會怎樣想?怎樣做?再讓學生仔細閱讀文章,這樣學生的思維就會慢慢打開。

(二)體驗式教學

1.表演體驗

童話中出現的形象多是學生喜歡的,無論是動物還是人物都能貼近學生的實際,容易激發學生的共鳴,博得學生的好感。例如,《在牛肚子里旅行》是一篇科學童話,蟋蟀青頭和紅頭在玩捉迷藏,紅頭不小心被大黃牛吃掉了,它的小伙伴——青頭勇敢且機智,一邊安慰紅頭不要慌張,一邊奮不顧身地去救自己的小伙伴,最后紅頭得救了。講授這篇童話故事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童話中的人物形象,觀察其在故事不同發展階段的外貌、性格、行為等變化。

2.心理體驗

《一塊奶酪》把螞蟻隊長的心理活動刻畫得入木三分,如“丟掉,實在太可惜;趁機吃掉它,又要犯不許偷嘴的禁令”。作者將螞蟻隊長的矛盾心理描寫得讓人忍俊不禁。教師可以讓學生仔細閱讀,了解螞蟻隊長的語言、表情、內心活動等,以此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

3.生活體驗

《那一定會很好》講述了一顆種子為了實現心中的夢想先后變成一棵樹、一輛手推車、一把椅子,最后變成木地板的歷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以下兩個問題:一是主人公生命歷程的奇特,讓學生討論這段歷程中哪些變化是自己沒有想到的,從中體會作者想象的大膽、巧妙。二是作者想象的奇特,主人公不斷產生新的愿望,愿望不斷得以實現,幸福而又滿足,學生可以結合生活實際談一談如果自己是一顆種子會有哪些愿望呢。這種層層遞進的教學方式,能夠深入學生的內心,學生就會體會種子坦然、樂觀的人生態度,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三)共鳴式教學

童話所表達的感情都是美好的、積極向上的,宛如春日的陽光,給學生帶來心靈上的慰藉。但這種情感不是一開篇就存在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主角經歷了挫折、失敗、失落后重新振作起來的一系列變化。這就要求教師在童話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幫助學生體會故事角色每個階段的感情變化,讓學生扮演角色與文中人物產生共鳴。《巨人的花園》一課講述了巨人擁有一座美麗的花園,但他卻不準任何人進入,花園變得不再美麗。有一天,由于孩童的來到,春天的美景重現了,極大地觸動了巨人的內心,也讓巨人不再自私,作者應用對比描寫的方法揭示了“能與大家一起分享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的道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度閱讀,讓學生走進巨人的花園,感受巨人的情感變化,認識巨人的善良本質。

(四)圖文結合式教學

插圖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教師要善于利用插圖,以圖解意,讓學生發揮想象自由地進入童話的世界。

1.充分利用插圖,體會人物形象

語文教材中的多數文章都配有插圖,插圖直觀生動的形象能夠反映文章的精髓,對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也有很大的幫助。《在牛肚子里旅行》一文中最后一幅插圖是蟋蟀青頭和紅頭共同經歷了驚險,紅頭成功脫險后,它們擁抱在一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插圖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感受青頭和紅頭之間的深厚情誼,感受青頭急朋友所急、遇到危險沉著冷靜的優良品質。

2.借助文章插圖,感受人物內心

童話故事《賣火柴的小女孩》中的插圖能夠讓讀者有看畫如見人、看畫知社會的感覺。第一幅插圖是寒冷的大年夜,小女孩光腳走在大街上。教師可以讓學生認真觀察插圖,將插圖中屋里與屋外的景象進行對比,這樣就能夠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第二幅插圖是一個溫馨的畫面,描繪了小女孩擦燃火柴后和慈愛的奶奶相擁的幻想。教師可以讓學生互換角色:假如你是賣火柴的小女孩,此時見到了奶奶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想想奶奶會怎么做?從而讓學生深入體會人物的幸福時刻,進而感受童話的神奇魅力。

(五)編故事式教學

童話故事對學生有著很大的吸引力,能夠激發學生創編的愿望。

1.讓想象“飛”起來

童話的精髓在于通俗文字蘊藏著無限的想象空間。學生要想編故事,就要能想象,會想象,要調動各種感官讓想象“飛”起來。例如,在《海的女兒》一課教學中,學生可以根據小公主在海底生活的情景,結合文章中對小公主的描寫預測故事的后續發展和結局。學生在想象中不斷構筑小人魚的形象,人物特點越來越鮮明,整個故事情節自然流暢,結局合情合理。

2.找準切入點續編故事

在童話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挖掘文本中值得學生改編的地方,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續編故事,讓學生從中感受童話之美。例如,讓學生想象:《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小女孩第六次擦燃一大把火柴時看到了什么?以此啟發學生想象,讓學生嘗試續編故事。這樣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續寫的積極性,還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學生通過講述童話、創編童話,他們的心理需求、精神追求、生活熱情得到了很大的滿足。

總之,在童話教學中,教師要聚焦文體,超越文本,要有策略,有方法,全面落實核心素養,增強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市北沈家橋小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