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數形結合思想扎根于小學課堂教學中
作者:/田 穎
發布時間:2023-02-03 16:39:44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讓學生逐漸形成數的概念和空間感覺,感受數學符號與直觀幾何圖形的關系,善于發現特定情境中的隱藏信息和規律。小學數學教師要想方設法地讓學生運用數形結合的方法去認識事物、思考問題,進而應用到具體的實踐中去。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緊緊抓住“數”和“形”這兩條主線,逐步使學生形成數形結合思想,使學生的思維能力、綜合分析能力都有很大提高。
一、數形結合思想的由來
在我國古代很早就有用圖形來計數的方法,只不過古代人把“數”和“形”分得很清楚,認為數只是用來比較事物的大小、東西數量的多少的,“形”只是事物形象化的圖形,二者聯系并不緊密。隨著社會的發展,數形結合越來越緊密,數形結合思想也越來越被人們所接受。隨著現代數學的飛速發展,更是把抽象的數學概念和幾何圖形聯系起來,不但讓人清楚明白兩者之間的關系,還能提高人們的形象思維能力,也使抽象的問題更加形象化,進而使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由于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很差,把抽象的數學概念通過直觀的圖形展示出來,能夠使學生更容易理解。當然,數形結合理念下的幾何圖形不但指平時課本中出現的正方形、長方形、圓柱、三角形等,生活中的具體實物圖形也包含在內。在授課時,教師不要拘泥于課本中的內容,要多去拓展,讓學生思維更加靈活,讓學生不知不覺地接受了數形結合的思想,從而逐漸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二、數形結合思想的應用
1.激發興趣,活躍氣氛
雖然小學數學知識簡單、內容少,但小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差,對于一些概念性的問題很難理解。所以,教師要結合圖形進行課堂教學,學生自然就能學得清楚明白。例如,在學習“位置關系”時,看似很簡單的前后左右、南北東西方向,可是無論教師怎么講有些學生就是不明白,于是教師在黑板上畫了個小人對著太陽,學生就很容易地明白對著太陽的方向是東,背部的方向是西。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把圖形融于課堂教學中。如教師要求學生畫出從學校回家的路線圖,讓別的學生按照路線能很容易地找到你家。這樣,學生會非常感興趣,很容易地明白了位置關系,也能很好地感受到數形結合的優勢。再如,在講授“認識負數”這節課的內容時,教師先用數軸畫出正數和零的位置,然后讓學生看看零右邊的數怎么表示,再引入負數的概念。學生通過觀察數軸,就能很自然地理解負數代表的意義,印象也非常深刻。因此,在授課時,教師采用數形結合的方法,把知識點清楚明白地展示出來,讓學生一目了然,還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展。
2.靈活運用,提高能力
很多數學題目,看似不難,實際上隱含的數學信息比較多,因為小學生的分析能力不強,這就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漏掉數學信息的情況。如果靈活地采取數形結合的方法,就能很好地避免這些問題的發生。例如,在學習“幾倍求和的應用題”的時候,我讓學生先看例題“李偉家里喂養了36只兔子,養的鵝的數量是兔子的6倍,一共養了兔子和鵝多少只”,并沒有讓學生一開始就做題,而是讓學生先看清題目信息,然后畫出線段圖表示所養兔子和鵝的數目,相互討論后再做題。學生很容易地明白了解題的各種方法,即“36×6+36”和“36×(1+6)”。在我問學生怎么考慮出這兩種方法的時候,他們都說是通過看線段圖想出來的。可見,通過數形結合,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分析能力,還能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展,教學效果也大幅度提升。
3.充分運用多媒體,模擬事物的形象
人們對于圖形的印象往往比數字更加深刻。對于小學生來說,形象化的情景教學要比單純的枯燥的數字概念教學更容易接受。所以,教師要依據小學生的認知規律,想方設法地用形象化的圖形進行教學,這樣學生會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如“雞兔同籠”問題,一直是小學生不容易理解的問題,除了讓學生掌握規律外,還要讓學生運用數形結合的方法思考。有位教師出了這樣一個題目:“王奶奶在一個籠子里養著許多雞和兔子。有一次,她數了數,一共16個腦袋,又數了數籠子里有52只腳,總感覺少了一只,到底是少了兔子還是雞?王奶奶原來一共養了多少只雞和兔子?你能幫幫她嗎?”首先使用假設法來解決問題,學生認真討論以后,教師進行了總結:“52減去16乘以2再除以2就是兔子的個數。”學生不理解,教師就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給兔子加上腳的過程,然后進行變換。這樣,用具體形象的圖形演示,讓學生很容易就明白了解題方法和過程,逐漸掌握了“雞兔同籠”問題的解題規律,也為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4.由數到形,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意識
小學數學學習是學生未來發展的基礎,也是小學生由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變換過程,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多設計一些數學動手操作的實踐活動,在實踐中進行數形結合。例如,在講“長方形的周長和面積公式”時,讓學生自己剪出周長相等的長方形,然后觀察長方形的寬和長是否相等,周長相等的長方形面積是否相等,進一步追問正方形的周長和面積計算公式。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操作,很容易就能發現:周長相等的長方形,長和寬不一定相等,面積也不一定相等。通過自己動手剪裁,學生也自然地得出求周長的幾種方法。第一種:長+寬+長+寬。第二種:長×2+寬×2。第三種:(長+寬)×2。前兩種方法學生非常容易理解,最后一種看似很簡單,但是有些學生就是不理解。于是,我就讓這些學生用小棒擺出各種長方形,然后讓他們看看相同的棒有幾根,學生逐漸明白了第三種求周長的方法。這種實際操作的方法雖然行之有效,但是卻花費較多的時間,并且課堂紀律也不好控制,很多數學教師很少使用。所以,教師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可以適當設計此類學生動手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有切身的體驗,進一步促進空間思維的發展。
5.數形結合,強化思維潛能
小學數學看似很簡單,但是一些定義、公理之類對小學生來說難以理解,原因在于小學生缺少生活經驗,更沒有生活實踐閱歷,這就要求小學生必須在掌握數學基本知識和能力的前提下,在數形結合的基礎上,通過直接觀察具體的圖形,逐漸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進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例如,在學習“梯形面積的計算”這節課的內容時,為了讓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教師通過讓學生動手剪直觀紙質圖形,指導學生得出梯形計算面積公式。然后讓學生思考:同底同高的梯形面積是否相等?對于等腰梯形、直角梯形應該怎樣推導計算公式?對于一些特殊的梯形又應該如何計算?學生結合自己剪的各種圖形,在練習本上畫出來,最后得出各種梯形的計算方法,不但提高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還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使學生的內在潛能得到發揮。
6.結合實際,創設情景
有些小學生總感覺小學數學計算題不需要深入理解,直接計算就行了。實際上,學生如果不理解計算的道理,計算的時候就會經常出現問題。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在學生掌握算理的前提下,數形結合更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和準確計算。例如,在學習“分數乘分數”這節課的內容時,教師在多媒體上展示了這樣的情景:學校計劃在操場鋪塑膠,每小時鋪這塊操場的1/8,1/3小時鋪操場的幾分之幾?首先,教師讓學生認真思考后用圖畫出1/8×1/3的示意圖。然后,教師讓畫得好的學生到黑板前展示出來,觀察后再自主修改,最后全班相互交流并進行評價,把枯燥的算術形象化,使學生很好地理解了分數和分數相乘的計算方法。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地運用數形結合的方法,能使枯燥的數學課堂變得豐富多彩,能讓抽象的數學概念變得容易理解和掌握。廣大小學數學教師要深入研究數形結合的有效方法,切實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打好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 山東省淄博市沂源縣西里鎮中心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