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漢字文化,豐盈小學語文課堂
作者:陳 鋼
發(fā)布時間:2023-02-03 16:38:15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更是傳承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調(diào)動學生學習漢字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進而使學生愛上語文。
一、辨字形,探尋字義本源
漢字是象形文字,字形和字義聯(lián)系非常密切,具有明顯的直觀性和表意性。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字形和字義緊密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通過字形辨析漢字的本義、引申義和比喻義。這樣一來,學生既理解了字義,又學會了寫字。
統(tǒng)編版一年級語文上冊《日月水火》是一篇識字課文,共收錄了“日、月、水、火、山、石、田、禾”等字。“日”字是由一個瘦高的“口”字中間加一橫組成的,為什么“日”字這樣寫呢?教師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將“日”字與古代的“<G:\2022年教學版配圖+四封\2022年12期教學\42-02.png>”進行比較,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日”字是象形字(不要運用“象形字”的概念,只要讓學生知道“日”字在古代是“太陽”的圖案即可),他們就會主動探索“日”的本義,即“太陽”。其中,“口”代表的是太陽的樣子,中間的“橫”表示太陽發(fā)出的光。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適當進行拓展,讓學生探究“日”字的其他意思,如“白天”“天”“每一天”等。這樣,學生不僅掌握了“日”字的本源意思,還了解了它的延伸意思。
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帶領學生辨析字形時,一定要從字形中探尋漢字的本源,只有找到了漢字的本源,學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深意,從字里行間里領悟語文的魅力。
二、解字義,傳承傳統(tǒng)文化
如果說字是漢字的身體,那么字義便是漢字的生命與靈魂。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把辨析字形和理解字義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字形分析中理解字義,在理解字義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字形的奧秘,進而更好地學習傳統(tǒng)文化。教師可以從字義入手,也可以結合文章內(nèi)容進行闡釋,讓學生把漢字放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加以理解,從中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以統(tǒng)編版一年級語文下冊《咕咚》一課中的“家”字為例,“家”字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應用非常廣,如回家、家長等,意思是“本人和共同生活的眷屬的固定住所”,這只是“家”的字面意思,并未觸及“家”的文化內(nèi)涵。其實,“家”是一個會意字(由于學生剛開始學習文字,他們對“會意字”的概念不清楚),上面是“宀”,表示與家室有關,下面是“豕”,即豬。古代生產(chǎn)力低下,人們多在屋子里養(yǎng)豬,所以房子里有豬就成了人家的標志。這樣一來,學生就會理解“家”的內(nèi)涵,初步感受“家”的文化。在漢字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理解字義時要從多個角度進行切入,不僅要讓學生知道漢字的意思,還要讓學生將所學所感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助力學生健康地成長。
三、析字理,體會古人智慧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辨析字形,理解字義,還要滲透一些造字法的知識,如象形、會意、指事和形聲造字法。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記字形,解字義,深入挖掘漢字的文化內(nèi)涵,還能夠讓學生感受古人的智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
統(tǒng)編版一年級語文下冊《小青蛙》是一首兒童詩,也是一篇識字課文。在這篇課文中,以“青”字為基礎,共出現(xiàn)了“清、晴、睛、情、請”五個相關字,這五個字都是給“青”添加不同偏旁后組成的。從字理上分析,這五個字都屬于形聲造字法。為了便于學生記準記牢這幾個形近字,教師可以應用字理識字法給學生講解相關字理知識,讓學生在記準字形的同時,牢牢記憶字義。如以“青”字為基礎,有“氵”便是“清”,有“日”方能晴,有“目”成為“睛”,有“讠(言)”叫做“請”,有“忄(心)”才有“情”。這樣一來,學生不僅了解了字義,記準了字形,還充分感受了古人的智慧。
需要注意的是,在采用字理識字法教學時,教師一定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解析字義,還要注意教與學的結合,以此增強漢字教學效果。
四、美書寫,感受書法魅力
漢字是民族文化的瑰寶,具有獨特的書法藝術魅力。在漢字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寫字課專門訓練學生的書寫,讓學生充分感受漢字的魅力,寫好漢字,用好漢字。
以統(tǒng)編版一年級語文上冊《烏鴉喝水》一文為例,這是一篇童話故事,通過烏鴉喝水的故事,告訴人們遇到困難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要有不達目的永不放棄的精神,堅持總會看到勝利的曙光。課文出現(xiàn)了“只、石、多、出、現(xiàn)”五個要求學生會寫的字,這幾個字學生寫對沒有問題,可要想寫好就不是那么容易的。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應用“講解+示范”的方法讓學生學習怎樣寫才能把字寫漂亮。以“多”字為例,這個字雖然筆畫不多,卻是一個非常難寫好的字,學生不是寫“趴”了,就是寫“躺”了。在示范時,教師可以邊寫邊為學生講解書寫技巧:“夕”字要稍“平”一些,其中的“丶”要點在“夕”字的重心處,上下兩部分要對正,重心處在同一豎線上,這樣一個漂亮的“多”字就寫出來了。
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示范書寫時,對低年級的學生要重示范,多練習,讓學生在大量練習中寫好漢字;對中、高年級學生,要少示范,將重點放在課堂板書、作業(yè)批改等環(huán)節(jié),用自己的書寫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鑒賞水平。
五、講結構,發(fā)現(xiàn)書寫哲理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講解漢字的結構,漢字各部分的組合、穿插、避讓等關系。漢字可分為獨體字和合體字,獨體字只有一個部件,合體字有多個部件,根據(jù)部件與部件的方位關系,獨體字結構又稱為單一結構,合體字結構主要有左右結構、上下結構、包圍結構等。每種結構的構件與構件之間又存在著結構讓位、筆畫穿插等關系。在教學生書寫時,教師不僅要向?qū)W生講清字的結構,還要講清其中的原理。
統(tǒng)編版一年級語文上冊《小蝸牛》是一篇富有童趣的科普童話,描寫的是一只小蝸牛按照媽媽的指點去樹林玩,由于爬得太慢,只能看到下一個季節(jié)的風景。課文中要求學生會寫的字有“對、媽、全、回”,其中“對”和“媽”是左右結構,“對”字左小右大,“媽”字左窄右寬,就出現(xiàn)了左輕右重的情況。為了字的穩(wěn)定,“對”字左部的“又”和“媽”字左部的“女”就要寫得相對高一些,左右兩部分的筆畫要“避讓”與“穿插”,這樣寫出來的字才緊湊而和諧。在學生寫字的過程中,教師可以介紹一些結構技巧,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寫好漢字,還能夠潛移默化地傳授給學生一些為人處世道理。
古人有字如其人的說法,其實這既是漢字哲學在人生中的一種體現(xiàn),又是人的內(nèi)在思想通過漢字外化的表現(xiàn)。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只停留在漢字教學上,還要提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用漢字的結構與書寫為學生滲透人生哲理,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六、尋演變,展示漢字風采
漢字是“活”的,從它產(chǎn)生的那天開始,就一直在不停地變化著,有字形的演變,也有字義的擴展、縮小與變遷,如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每種字體或每種字形的演變都是漢字文化的展示,還是當時社會文化的一種表現(xiàn)。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挑選一些有代表性的漢字,把它們的演變過程用PPT展示給學生,幫助學生了解漢字的淵源,讓學生感受不同時期漢字的特點,了解當時社會物質(zhì)與精神文化的內(nèi)容,讓課堂教學內(nèi)容更加充實,充滿文化的氣息。
統(tǒng)編版一年級語文下冊《靜夜思》是唐代詩人李白的詩作,描寫了秋日夜晚,詩人旅居在外于屋內(nèi)抬頭望月而思念家鄉(xiāng)的感受。詩中要求學生會寫的字有“思、床、前、光、低、故、鄉(xiāng)”。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漢字字形的演變過程,展示漢字的風采,幫助學生記準字形,深刻理解字義。以“思”字為例,大家都知道思考是需要用“心”的,那么“思”與“田”又有什么關系呢?教師可以帶領學生積極探尋“思”字的演變過程,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其中的原因了。“思”是一個會意兼形聲字,在金文中寫作“<G:\2022年教學版配圖+四封\2022年12期教學\42-03.png>”,在《說文解字》中寫作“<G:\2022年教學版配圖+四封\2022年12期教學\42-01.png>”,從心,從囟(腦子),囟亦聲,本義是“想、考慮”。古人認為心腦合作才會產(chǎn)生思想,從而演變成了現(xiàn)在的“思”。在引導學生探尋漢字演變過程中,教師不僅要為學生展示漢字的字形變化,還要從多角度對學生進行文化滲透,可以將書寫結合起來,讓學生從中了解每種字體的特點。
總之,在漢字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通過識字寫字教學,把漢字優(yōu)秀的文化內(nèi)涵傳承給學生,讓課堂充滿文化氣息,以此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qū)王浩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