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設置作業,強化交流分享
——統編版道德與法治課程作業設計策略
作者:聶 強
發布時間:2023-02-03 16:34:58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隨著“雙減”政策的出臺和落實,減輕學生學業負擔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其中作業量的控制、作業的種類、作業評改的方式和分享策略等都與“雙減”政策的實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道德與法治課程(以下簡稱“道法”課程)作業的設計應以活動性、體驗性為基礎,教師評改時也應充分考慮學生的感受,借助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最終形成道德自覺。下面,筆者結合自身多年教學經驗,談一談自己的實踐和思考。
一、凸顯課程屬性,優化作業設計
陶行知曾說過:“生活是學習的源頭活水。”道法課程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教師設計作業時要緊密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將教學目標融入交流和分享活動中,讓學生有感可發,以此發揮道法課程的效能。
1.強化體驗,借助文字分享
高階道德能力的形成要以學生的原始認知和儲備為基礎,教師不能將道德教育異化成為一種信息灌輸,而是要讓學生從中汲取成長的營養。基于道法課程的本質特性,教師設計作業時要以積極的活動方式為基礎,為學生提供明確的學習素材。
例如,在講授統編版教材中的《爸爸媽媽在我心中》一課時,教師可以設置這樣的作業: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向父母傳遞自己的愛。很多學生選擇做家務,這樣既能夠減輕父母的負擔,又能夠在實踐體驗中真正感受父母的辛勞。教師可以為學生搭建分享交流的平臺,讓學生將完成作業時的感受寫下來,并讀給自己的父母聽。有的學生表達了對父母養育自己、照顧自己的感恩之情;有的學生直抒胸臆,表達了在家庭中感受到的幸福;還有的學生表示自己一定要好好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努力學習,不給父母增加負擔……
正是在這種體驗性的作業中,在這個分享平臺中,學生真情流露,潛移默化地形成了自律、自省的意識,學生的言行規范了,課程的育人效果提升了,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必然能夠提高。
2.強化實踐,借助交流分享
道法課程原本就有著鮮明的生活性、活動性特點。在道法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和整合社會生活資料,以培養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此外,教師還要積極創新實踐作業形式,為學生搭建連接生活和課堂的橋梁。
例如,在講授統編版教材中的《學習伴我成長》一課后,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作業:有人說,本領不是從知識中得來的,而是在實踐中逐步形成的。那么,我們有哪些本領是從“做”中形成的呢?事實上,學生從小到大,在生活、學習中所形成的能力很多,但究竟哪些本領源自于扎扎實實的操作實踐呢?這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極其開放的話題。有的學生回顧了自己學習書法的過程后,真正認識到能力的形成需要千錘百煉,需要“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有的學生結合自己打籃球的經歷,認為能力的形成需要有濃厚的興趣,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還有學生結合自己失敗的經歷,認為要想擁有真正的能力,必須要有堅持不懈的韌性……
這樣的作業設置和分享,不僅讓學生重新回歸到了生活中,同時也巧妙地將學生的認知和言行統一了起來。從作業完成的方式來看,我們可以看出這些感受不是教師強行加給學生的,而是學生在實踐操作中體會的。
二、強化立體評價,喚醒學生的作業興趣
1.捕捉亮點,用激勵性評價呵護興趣
新課改提倡以生為本,而道法課程的價值就是要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鑒于此,教師除了要在新授環節給予學生相應的點撥與指導外,還要幫助學生獲取積極向上的正能量,讓學生在教師的認可和評價中享受道法作業所帶來的快樂和成就感。此外,教師還要對學生的道法作業進行積極、正面的點撥與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內在體驗,讓學生從中習得更多的知識。
例如,學生完成道法實踐作業時,如果完成得較為出色,教師可以這樣評價:你的作業認真、優秀,這是一種很好的學習習慣。只有萬事認真,你才會有追求成功的機會;對于那些完成的不夠理想的作業,教師則應積極發掘其中的亮點,用鼓勵性、引領性的語言指出學生存在的問題,用自己的耐心、愛心幫助學生,指導學生,助力學生成長成才。
2.豐富維度,用真性情評價呵護興趣
有人說,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因此,教師要充分認識家長的育人價值,要將其視為學生道德品質發展的指導者和點撥者,孩子與家長血脈相通,他們之間有著高效溝通的天然優勢。此外,家長還是孩子成長的陪伴者和經歷者,無論家長是以旁觀者的角色還是以指導者的角色,或是以服務者的角色出現,都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孩子完成作業時,家長比任何人都了解這個過程。孩子完成道法作業遇到困難或問題時,家長總能在第一時間出現,他們很了解孩子的需求,知道孩子需要什么。基于上述認知,教師要與家長多交流、多溝通,可以借助家長的力量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還要積極完善道法作業的評價方式,運用真實、全面的評價提升學生的道法學習能力。實際上,孩子非常期待家長的共同參與,這對孩子堅持自己完成作業、達成作業所預設的目標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以《爸爸媽媽在我心中》為例,當孩子幫助爸爸媽媽完成了力所能及的家務,并運用文字的方式與父母交流自己的感受后,教師可以通過多種途徑,指導家長對孩子的作業進行評價。如一位家長在孩子的文章后面這樣寫道:“親愛的孩子,看到你幫爸爸媽媽做的事情,我們備受感動,我的乖寶真的已經長大了。感謝你為我們所做的一切,也許這些事情還有些微不足道,但對你而言已經盡力了,更盡心了,這是最可貴的……”
由此可見,家長對孩子道法作業的評價,不僅拓寬了評價的維度,還促進了家長與孩子之間互動、交流,這對于凸顯道法作業的育人效能有著積極的推動價值。
三、深化正面點撥,驅動道法課程的作業導向
1.借助榜樣示范,明確作業導向
對于學生而言,道德品質和習慣的養成絕不是在教師機械的灌輸和生硬的告知中形成的,而是借助榜樣的力量實現的。因此,教師在落實道法作業時,可以布置一些搜集性的作業,讓學生從不同維度了解榜樣、示范者的感人事跡,從中獲得積極向上的動力。
例如,在講授統編版教材中的《做學習的主人》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搜集古今中外名人閱讀、學習的故事,激勵學生樹立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讀書的意識;還可以鼓勵學生自主收集身邊或新聞中出現的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跡,從中了解榜樣背后的故事,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
在作業分享環節,學生在明確的作業導向下,通過交流講述、聆聽的互助方式,對學習資源進行了相應的整合,他們彼此悅納,共同進步。這都是榜樣的示范作用,極大地促進了學生道德素養的形成。
2.關注時政話題,強化作業導向
作為新時代的學生,要想成為合格的公民,就不能“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而是要養成關注時政熱點的習慣,及時關注國家大事、國際時事,初步了解黨的方針政策。作為道法課程的執教者,我們必須要意識到關心時政熱點對于很多孩子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教師在設置道法課程作業時,既要聯系教材內容,又要結合社會熱點話題,遴選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與認知能力的素材和話題,引導學生運用自己的原始經驗去思考和判斷,從而形成自己的認知觀點。基于這種認知,教師在設計相應的實踐活動作業時,就要充分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
統編版六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相對系統地、形象地介紹了我國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和法規。基于這些內容,教師可以將其與時政熱點話題進行整合,如結合“建黨100周年”,組織學生查閱資料,觀看視頻,了解中國共產黨100年來所經歷的滄桑巨變,了解我們國家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真正感受我國國力的提升。
在這樣的作業下,學生互相分享,不僅了解了相關知識,還激發了對祖國、對中國共產黨的熱愛之情,增強了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總之,作業是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起到了鞏固所學、拓展新知的重要作用,還是培養學生學科素養的重要平臺。因此,教師要在改革作業形式、控制作業數量的基礎上,強化學生的活動體驗,升華學生的思想認知。
作者單位 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區北郊鎮大姜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