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度學習理念指導下,教師要在堅持立德樹人的基礎上,把握道德與法治學科教材本質,讓學生圍繞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主題,運用所學學科知識,開展以議題為主的多種探究活動。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實施課堂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利用好教材,積極開展深度教學,將學科素養培育落到實處。當前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無論是學生的學還是教師的教都傾向于“淺層化”。因此,要落實深度學習理念,必須從本質上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只有這樣,才能適應核心素養的改革指向,體現課程改革的時代性,使學生能夠具備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為此,本文以八年級下冊《自由平等的追求》為例,從“問題導入為抓手、巧用社會熱點、深化主題式情境教學、開展合作探究”四個方面,展現基于深度學習理念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

一、以問題導入為抓手,為深度學習作鋪墊

問題是思維活動的起點和求知的動力。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精心設計一系列富有探究意義的問題,創設適當的問題情境,能促進學生學習力循序漸進的提升。在新課導入部分,采用問題導入的方式,能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打開學生的學科思維,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和積極性,從而有效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學習《自由平等的追求》這一課時,我從課堂導入的設計開始,為本課開展深度學習作好了鋪墊。課前,我先引導學生自學微課、研讀教材、發現問題。通過微課,展示對比了中國公民和西方公民在面對疫情時截然不同的態度:疫情期間,中國公民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自覺居家隔離。而狂放不羈愛自由的英國人“無所畏懼”,仍聚集在一起,召開千人演唱會;意大利小鎮居民聚集在廣場,手拉巨大橫幅,要求“歸還自由”。這無疑形成了一組鮮明的對比,給學生以最直觀的情感體驗。進而,我再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探究:“到底什么是自由?我們該怎樣珍視自由?”這樣的導入環節,既深化了本課主題,又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新知,為后續的深入學習作鋪墊。

二、深度挖掘社會熱點,拉近學生和現實的距離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從學生實際出發并將初中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作為課程建設與實施的基礎。”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巧用社會熱點,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好方法。將時事教育引入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不僅為學生打開了一扇時政之窗,而且激活了課堂教學,保持了課程持久、旺盛的生命力和吸引力。這需要教師平時關注、收集、匯編好時政熱點,切準時代脈搏,需要教師有深厚的專業素養,能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與社會熱點的契合點。此外,還要求教師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了解學生所關注的社會熱點話題,引導學生多看新聞并及時收集社會熱點信息。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在課堂上把學生關心的社會熱點與教材知識巧妙地結合起來,把校園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連接起來,拉近學生和現實的距離,讓學生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切身感受到社會的變化和發展,提高學生的公共參與意識。

例如,在《自由平等的追求》教學中,我選取了“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這一熱點話題作為本次的教學主題。2020年的春節很不平常,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新年的喜悅和往日的平靜。疫情牽動著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心,“停課不停學”更是讓學生有了不一樣的情感體驗。所以,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這個社會熱點話題作為一個總的情境線索,貫穿了整堂課的始終,將正確的價值引導蘊含在鮮活的生活主題之中,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情感共鳴,培養了學生的責任意識和愛國情懷,有效地落實了教學目標。

三、深化主題式情境探究,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主題式教學以核心知識為主體,師生根據學科任務和教學目標選擇主題,圍繞一個或者多個主題,整合相關教學資源,圍繞主題開展一系列合作探究活動,最終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知識、發展能力、提升學科核心素養。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一個故事性的連貫教學情境引領學生探究學習,往往能演繹出精彩的課堂。創設連貫性情境需要教師深度挖掘素材,精心選擇圖片和情境或者編寫案例等,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

例如,在講授“踐行平等”這一知識點時,我采用了以下三則連貫情境,引導學生思考這三則情境對踐行平等的啟示。

情境一:2020年2月1日下午2:30左右,武漢市紅十字會借用的武漢市國際博覽中心臨時倉庫外,一名男子從國博中心提出一箱3M口罩,并稱領取的物資是給領導配的。思考:請評析上述案例中的行為。

情境二:截至2020年2月20日24時,全國有湖北、浙江、山東五個監獄發生了罪犯感染疫情事件。司法部監獄管理局負責人何平表示:及時實施醫療救治,對監獄確診的病例,按照集中患者、集中專家、集中資源、集中救治的原則,按與其他患者完全一樣的辦法,隔離救治,確保第一時間入院治療。思考:司法部的行為表明了什么?

情境三:據《浙江工人報》報道,一些地方和企業限制湖北籍員工復工,或者明確規定不錄用身份證為42開頭的湖北籍員工,甚至還出現患新冠肺炎的員工病愈后返回工作崗位被用人單位解雇的案例。思考:對于上述現象,你是怎么看的?如果遇到類似情況,你會怎么做?

通過對這三則情境材料的探究,幫助學生逐步明白踐行平等就要反對特權,要平等對待他人的合法權利,就要敢于抵制不平等行為。這三則啟示層層遞進,有效地落實了知識和能力目標,在情境探究中培養了學生的核心素養。

這節課的情境雖然有多個,但具有連貫性,為同一個教學目標服務。在教學中,我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作為一個總的情境線索貫穿始終,以主題方式呈現課程內容,整個教學一氣呵成。在情境中,更是將本課知識串聯起來,在情境中發揮了道德的價值引領功能,將正確價值觀的引導蘊含在鮮活的生活主題中,注重道德踐行,讓學生自主思考、探究,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深化思想認識,最終具備適應社會發展的關鍵品格和能力。

四、深度開展合作探究,提升學生思辨能力

核心素養下的道德與法治教學,需要教師充分遵循新課程改革的教育理念,以核心素養為教學目標,讓學生進行深度知識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因此,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教學中,要堅持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給予學生充足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的時間,鼓勵學生與他人開展積極的合作和溝通,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翁,體會合作在學習中的價值和意義,體會學習內容的價值、學習活動的意義以及個人在學習活動中的成長。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合作學習和探究中發展自身的創造性思維和探究能力,學會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學習方法、觀點和見解來優化自身的學習效果。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也要適時指導、引導學生在合作展示的過程中,增強自信心,體會學習的樂趣。通過合作探究、智慧共享,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例如,在教授“珍視自由”這一內容時,為了強化學生對權利和自由的認識,突破知識難點,我采取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舉行了一次“法律知識小競賽”。 在課前,我公布了合作與競爭規則,將學生分成六個小組,采用積分的方式,評選出分數最高的小組。課堂上,通過PPT展示情境材料:一位澳籍華人女子回國后,不按照規定居家隔離,竟然不戴口罩外出跑步。社區工作人員對其進行勸阻,該女子表示跑步是自己的自由,她要鍛煉身體,否則病了誰來照顧!面對工作人員的不斷勸阻,該女子大發雷霆,直言要工作人員找領導來,還大喊“救命”。經查,該涉事人確為拜耳員工。拜耳公司已根據相關規定,對該員工作出辭退處理,立即生效。接著,我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正確看待自由和法治的關系?這對我們珍視自由有什么啟示?我給學生三分鐘的討論時間,每個小組把討論結果寫在卡紙上。時間到了,由小組長進行匯報總結,其他小組相互補充質疑。小組討論后,再由教師總結歸納出答案,即“珍視自由,就要珍惜憲法和法律賦予我們的權利”。回答最全面、最準確的小組可以加分。通過小組合作與競爭,課堂氣氛活躍,驅動了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碰撞出了思維的火花,讓學生在討論中體會到合作學習的快樂和價值,提高了學生思辨能力和自信心,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總之,教無定法,貴在實用。教師在深度學習理念下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應根據學科課程目標和學生實際發展需要,與時俱進,勇于創新、善于總結和反思,不斷嘗試新方法、新思路,促進學生綜合素養和學習能力的同步提升。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熟市實驗中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