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導促讀,提高整本書閱讀的實效性
作者:劉盛華
發布時間:2023-02-03 09:47:35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提高語文教學效果最管用、最有效的就是讀書,語文教學最重要的是培養更多的讀書“種子”。朱永新在《新教育之夢》中提出:“應該重視讓學生與書本為友,與大師對話,在人類優秀文化遺產中凈化自己的靈魂,升華自己的人格。”而統編版教材“快樂讀書吧”中的整本書閱讀,集兒童性、文學性、經典性、教育性為一體,能夠滋養學生心靈,豐富學生精神生活,培養其人文關懷,進一步助推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形成。
在平時的閱讀中,學生往往采取瀏覽的方法,閱讀處于淺表層次,忽略了語言文字的精妙,忽略了文字間滲透的核心內容。這樣的粗讀,沒有深度的思考,沒有潛心的研討,只能事倍功半。整本書閱讀,更關注學生的閱讀主體地位,教師要以促進者的身份進行引導,幫助學生完成閱讀活動。教師要通過“導讀課、推進課、分享課”三課一體的有效指導,層層推進,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教給學生閱讀整本書的方法,形成師生對話、生生對話、與文本對話的互動行為,在思維的碰撞中,讓學生獲得成長。
下面以統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童年》為例,談談該如何上好導讀課。
一、激趣導入,明確任務
1.播放歌曲《童年》,導入環節:同學們,有人說童年是一首歌,一首歡快活潑的歌;有人說童年是一本書,一本百看不厭的書;也有人說童年是一幅畫,一幅色彩斑斕的畫……你覺得童年是什么樣的呢?
2.今天老師就給大家推薦一本好書,出示《童年》。
本環節從“童年”入手,直奔主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生活閱歷,讓學生形成獨特感悟,使得學生有話可說,有情可抒,點燃閱讀的火花。
二、初步了解,激發興趣
1.了解作者高爾基。出示課件:你們知道“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句名言是誰說的嗎?對,就是高爾基,他是蘇聯作家、詩人、評論家、政治家,一生經歷豐富,當過學徒、做過碼頭工人,在做工之余,他勤奮讀書,發表了長篇小說《母親》,被譽為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之作。
2.指導學生讀前言,了解《童年》的寫作背景。高爾基以自身經歷為原型創作了自傳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童年》這部小說,包括了高爾基三歲至十歲這一時期的生活片斷,寫出了高爾基對苦難的認識,對社會人生的獨特見解。
本環節是對作者及書中內容的總體介紹,這是整本書閱讀的起點,也是歸宿。對于時代背景,學生有些生澀和難懂,教師可以讓他們邊讀邊進行理解。
三、片段欣賞,走進作品
(一)導入新課:今天我們就來讀一讀作家的成長故事,看看他童年里的笑與淚,經歷與成長。在這部小說中,作者著力刻畫了三個主要人物,分別是——阿廖沙、外祖母、外祖父(板書)。
1.讀文認識外祖母:
(1)(出示課件)外祖母說話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鮮花那樣溫柔、鮮艷和豐潤,一下子就牢牢地打進我的記憶里;她微笑的時候,那黑得像黑櫻桃的眼珠兒睜得圓圓的,閃出一種難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堅固雪白的牙齒。
(2)你們覺得這段文字寫得怎么樣?(優美、生動)《童年》的每一章都有許多篇這樣的優美散文。如果說《童年》是一串珍珠項鏈,那么每一篇散文就是一顆晶瑩剔透的珍珠。
小說中的外祖母給你們留下了怎樣的印象?(慈愛、善良、樂觀)
(3)外祖母的形象是俄羅斯文學中最光輝、最有人性的藝術形象之一。她善良、樂觀,心里充滿了無私的愛。她為人善良公正,熱愛生活,相信善總會戰勝惡,她知道很多優美的民間故事,常常講給阿廖沙聽,她無私的愛豐富了阿廖沙的心靈。
2.我們再來聽一聽高爾基《童年》故事里的另一個片段,聽完后對比和你的童年有什么相同點或者是不同點?
故事片段:大人們巧妙地讓布料變色,我覺得這事兒挺好玩。你看他們拿來的是一塊黃色的布料,往黑色的水里那么一泡,轉眼就成了深藍色,也就是所謂的寶藍;灰色的東西在棕紅色的水里涮了涮,就變得紅艷艷的,也就是波爾多酒紅。多簡單,可我就是不明白其中的奧秘。
我很想自己動手染樣東西,便把這個想法跟雅科夫家的薩沙說了。雅科夫家的薩沙講什么都是頭頭是道的,他得知我對染色手藝感興趣,就慫恿我從柜子里拿一條過節才用的白色桌布,試試看能不能把它染成藍色的。我費了好大的勁才把桌布拉到了院子里,剛剛把桌布的一邊放進盛寶藍色水的大桶,就不知道從哪冒出來小茨岡,跑到我跟前,一把奪過桌布,用他那雙大手擰了起來,還對那躲在過道里看我闖禍的表哥大喊大叫起來:“快去叫奶奶來!”他搖晃著他那黑發蓬松的腦袋,對我說:“嘿,為這樁事你可要挨一頓了!”
(1)相同點:好奇心太強,我們也有調皮挨揍的經歷。
(2)在這個片段中,你最關心的問題是什么?高爾基挨打了嗎?想知道后面的故事,我們可以先看看目錄。
本環節通過兩個片段欣賞,對整本書的語境進行理解和分析,讓學生初步感受語言文字的特點,體會書中所描寫的善與惡、美與丑,與書中人物對話,幫助學生奠定情感基調。
(二)看目錄:目錄是文章的脈絡和綱要,它能給讀者提供線索。請學生翻到目錄,讀一讀,猜一猜書中的哪一章節,會有我們想要的答案?你為什么會這樣認為?
1.出示《童年》的目錄,學生快速瀏覽,厘清小說梗概。
2.學生談談選擇章節的理由。
3.聚焦小說的第二章,指導讀書方法。不動筆墨不讀書,讀書要做記號,要及時寫下自己的感受,這就是批注閱讀。同學們,拿筆畫出描寫外祖父聽到“我”把白桌布染色后語言、神態、動作的詞句,及時寫下自己的感受,留下你閱讀的痕跡,哪怕是一個字,一條橫線,甚至是一個標點符號。
4.教師指名,說出你找到了哪些詞句,從中體會到了什么?學生進行交流:外祖父非常暴躁、殘忍,竟然把阿廖沙打得失去了知覺。
5.讀完這個片段,看完小說的目錄,你覺得阿廖沙的童年會是一種怎樣的童年?(悲慘、苦難、不幸、可憐……)
本環節的巧妙之處在于,讓學生帶著懸念去閱讀,促使其自主進行探究,進而尋找答案。教師指導學生從目錄入手,目錄是文章的脈絡和綱要,它能給讀者提供線索。從一個片段入手,教給學生做批注的方法,讓思維觸摸“白紙黑字”,為后續整本書閱讀打下基礎。
四、名人評價,激發閱讀期待
1.教師摘錄的這些僅僅是這部小說的滄海一粟,還有許許多多更為精彩的描寫,更能打動人心的語言,需要我們用眼、用心去品讀。
2.(出示課件)法國著名文學家羅曼·羅蘭曾說:“在俄國文學中,我從來沒有讀過比《童年》更美的作品。” 文藝評論家丘科夫斯基說:“《童年》不僅是一部藝術珍品,而且是高爾基的傳記,是他全部創作的注解,對于我們來說是極為珍貴的。”
3.那么,我推薦這本書的理由就是:擁有一冊,激勵一生。 趕快去閱讀這部小說吧!
本環節引用名人對書的評價,讓學生了解這本書的文學地位,進一步拓寬視野,激發閱讀期待,使學生受到精神感染和思想啟迪。
五、制訂閱讀計劃
1.兩星期內讀完這本書,每天確保半小時至一小時的讀書時間。
2.將好詞句摘抄到“日積月累本”上,并嘗試進行閱讀批注。
3.溫馨提示:《童年》中還出現了數十個人物,對于外國名著,人名太長不容易記清楚,但他們都是圍繞著主人公阿廖沙塑造的,我們可以邊讀邊畫出人物關系圖,以便于對小說內容的理解。
本環節通過有計劃、有方向地實施閱讀任務,讓學生獲得自主閱讀、自主實踐、自主創造的權利和空間,使學生真正成為閱讀的主人。
整本書閱讀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課堂閱讀教學的有效延伸。成功的導讀課,其出發點和歸宿點均為通過對學生的引導,使其提高閱讀興趣,運用閱讀的方法積累經驗,使其能夠完整地進行整本書閱讀。教師要用有效的策略和方法,通過“導讀課、推進課、分享課”的三課一體,逐步深入,幫助學生還原真實的閱讀情境,獲得個性化的閱讀體驗。教師要做學生閱讀的“點燈人”,帶領他們走出碎片化的淺閱讀,使學生有效閱讀、享受閱讀、收獲快樂。
作者單位 陜西石油普教中心咸陽長慶子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