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能學校教育,構建綠色教育生態

張小英  

為進一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五育”并舉,西安高新區第八初級中學構建了“1236”幸福·融教育體系。

“1”指構建一個“幸福·融”課程體系。該課程體系包括德育主題融合課程(生命安全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傳統文化教育、思政教育)、行走長安社會實踐課程、創新實踐課程(通識項目3D打印、激光雕刻、軌道機器人)、游泳通識課程、體育勞動健康成長課程。

“2”指聚焦兩個主體,即教師主體和學生主體。依托校外導師助力、專家引領,助推教師專業化成長。通過實施“幸福·融”課程體系賦能生命,激發學生“追求卓越”的能動性。

“3”指依托“三個課堂”。“第一課堂”是指利用教室開展的課堂,提質增效;“第二課堂”是指利用功能部室、音樂體育場館、社團活動場地、文化走廊等場所開展的課堂,激發學生潛能;“第三課堂”是指利用校門以外的學習鍛煉場所開展的社會實踐大課堂,拓展學生的綜合素養。

“6”指六個共同體融合發展,即黨建共同體、家校共同體、教科研共同體、書香共同體、體藝共同體、科創共同體協同發展。

教師是“雙減”政策的實施者,課堂是“雙減”落地的主要場所。學校組織全體教師參加師德師風、“作業設計”“課堂效能提升”等線上線下培訓,力促新時代教師的專業成長。傾力打造“八初幸福課堂”“教師基本功”“示范課”展示活動,把課堂做強做好,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能,著力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作業管理水平和課后服務水平。

聚焦課堂改革,共話學科核心素養。各教研組以“研究新課標下核心素養的學科內涵”為教研方向,以熟悉教材,理解課標,研讀教參,分析試題為著手點,進行了“聚焦課堂 提升效能”的幸福課堂研討展示課活動,致力于優化課堂教學行為,提高課堂效能。

線上線下結合,科學優化作業設計。學校不僅落實教師全員參與省(市、區)各級“雙減”相關政策文件的學習,還組織教師積極參與“雙減”下的學科專業培訓,定期邀請“名校+”教聯體專家來校進行聽評課指導,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作者單位:陜西省西安高新區第八初級中學


為“塌陷的縣中”撐腰

張省剛

縣中是普通高中教育的“腰脊”,承載著千萬家庭的希望。辦好縣中是民生、民心和民意工程。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十四五”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行動計劃》,為縣中提質增效、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為治理“縣中塌陷”現象提供了遵循,為滿足群眾上家門口的好高中打開了通道。如何破解縣中發展瓶頸難題,實現由“縣中塌陷”到“縣中崛起”呢?

在政府投入上發力。一是提高縣中教育保障水平,完善縣中教育財政經費分擔體制,讓縣中“有米下鍋”,解決“缺血”問題;二是化解縣中在發展歷史中存在的建設債務問題,解除縣中發展的枷鎖;三是適應新高考需求,進一步完善基礎保障條件,全面提升縣中辦學條件;四是實施縣中標準化建設工程,強力推動縣中優質化、多樣化、特色化發展。

在招生管理上發力。一是堅持所有普通高中實施屬地招生、公民同招,嚴禁跨縣域變相掐尖招生,減少優秀生源流失;二是支持縣中創新招生方式,加大對優秀貧困生的幫扶,留住并吸引優質生源;三是在高等學校招生中給予縣中政策傾斜,從高等教育選拔機制著手,提高縣中人才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反哺縣中發展。

在隊伍建設上發力。一是加強縣中教師配備,破解選課走班帶來的教師“潮汐”問題;二是實施縣中振興人才固本計劃,建立優秀教師獎勵激勵機制,建立縣中優秀人才崗位津貼制度,實行競爭上崗;三是推動以研促教、以研促學的教學教研激勵體系,讓績效激勵和教研激勵融為一體;四是出臺縣中教師隊伍流動機制和職稱評聘分離制度,讓縣中教師能進能出,進一步調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和責任感。

在師資培訓上發力。一是加強教師培養培訓力度,全方位重構教師教學方式和管理模式;二是實施優質教育聯盟,開辟名師送教、在線教學等通道,讓縣中也有名師、好課;三是建立以校本培訓為基礎、多種途徑相結合的教師培訓創新機制,促進縣中可持續發展。

在評價改革上發力。一是進一步落實學校辦學主體地位,選用懂教育、愛教育、知管理、能服眾的人擔任管理者,構建多元化、有特色、適切性強的管理機制;二是推行內部精細化管理,樹立正面校風教風學風,走出“老師埋怨生源質量差,學生怪老師沒教好”的怪圈。

縣中治理任重而道遠,只有堅持一縣一策、一校一案,下好“一盤棋”,打好“組合拳”,強化系統性、綜合性、聯動性,全員行動,多方發力,才能真正為“縣中塌陷”撐腰,為人才培養助力,為鄉村振興添彩。

作者單位:陜西省寶雞市教育局

最是書香能致遠

 云 鵬

閱讀是體悟人生和獲取知識的重要手段和最好途徑。神木市第五小學從1996年建校起,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發展原則,打造了“書香校園”,在校園內播撒讀書的種子,樹立“全民閱讀”理念,奠基終身閱讀磐石,開展豐富多彩閱讀活動,讓書香浸潤學生的童年。

大量識字。從一年級開始就讓學生樹立“海量識字,大量閱讀”的大語文教育觀。選取識字通用教材《中華字經》,每天早上要求學生大聲朗讀,采用熟讀成誦的方法學習。

誦讀校本教材。學校要求學生每天早上到校前15分鐘背誦以“中國夢·愛國情·成才志”為主題的讀本《中華誦》,每周背會3首,大約12周全部背完,其余時間背誦校本教材《晨誦讀本》。

開展主題學習。2012年神木市第五小學選派業務骨干遠赴山東、北京、河南進行學習,在研討、聽課、交流中學習外省先進教學模式的精髓。同時,學校邀請了畢英春、張貴栓等教育名家與本校教師一起研課、磨課,沉浸式交流。

組織閱讀考級。學校有專門的閱讀考級科室,負責《中華字經》《晨誦讀本》《中華誦》等的考級工作。由資深語文教師承擔組長,實行組長負責制,每一套校選教材由考級科室命題,分級考核達標情況,準確量化班級讀書情況。由于校本教材基本固定,所以在命題方面任務不是很重,主要的任務是分時間、按計劃開展年級內的考級工作。考級時年級組長組織每班家委會部分成員參與,讓家長了解孩子的在校學習情況。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讀書給人樂趣,給人智慧,給人才干。神木市第五小學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讀書活動,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讀書熱情。

作者單位:陜西省神木市第五小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