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環境下鄉村學生網絡自學數學的策略探討
作者:張清義
發布時間:2023-02-02 15:57:00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教育水平不斷提升促使教育手段與理念不斷變得多樣化。在網絡環境下,教師應注重信息化元素與課堂的融入,鼓勵學生積極利用信息化工具,拓展學習資源,提升學習效率。
一、網絡環境下
鄉村初中學生數學自主學習存在的問題
自學能力指學生在沒有他人幫助的前提下完成學習任務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必須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及求知熱情。培育學生的數學學科自學能力是促進學生智力發展的重要方式。
第一,部分教師存在錯誤的理念和方式。錯誤的觀念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動能,錯誤的學習方法導致學生學習效率低下。教師應根據現有問題制訂完善的教育方案,將網絡工具轉化為教育資源,促進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的有效提升。
第二,教師與學生普遍存在過度依賴網絡的問題。教師過度依賴網絡開展教學,網絡資源在數學課堂的利用率過高,學生觀看教學視頻時間較長,學習能力提升緩慢。同時,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時間也被壓縮。部分學生在自學過程中只關注線上學習任務的完成進度,不重視教師布置的線下實踐型作業,自學效率較低。
第三,學生沒有認識到更新學習模式的重要性。使用網絡信息工具進行自學只是改變了學習媒介,而沒有改變學生的學習習慣、方式,部分學生錯誤的學習理念與習慣依然存在,如學生在自學時盲目使用信息工具補充課內學習內容,但由于沒有掌握正確的數學學科學習方法,網絡資料沒能被學生充分應用。
從鄉村學生數學自學能力發展的過程看,大部分學生受到學習方法的限制,對數學學科的學習規律把握不夠全面,尚未認識到構建個性化、結構化學習模式的重要性,自學速度緩慢。鄉村地區初中教師應重塑學生對網絡信息工具的認知,要求學生在充分了解數學學科學習規律的前提下利用信息工具學習,切實應用網絡信息工具提升自學能力。
二、網絡環境下
鄉村初中學生數學自主學習能力的必要性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育主體改變傳統接受學習、機械學習的狀況,鼓勵學生參與探究活動,培育學生的動手習慣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下,鄉村初中數學教師應將學生視為學習主體,引導學生通過自學等方式獲得學科技能與知識。自學能力是學生數學學科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探究自學能力的內涵有助于教師明確教學目標,有針對性地培育鄉村初中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對鄉村初中生而言,他們正處于感知能力不斷提升的新階段,學生能夠有意識地調節自身注意力,自我控制能力明顯強于小學階段。初中階段數學教學內容主要包含概率與統計、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三個方面的內容,對剛進入系統性學習階段的初中生而言,他們的自主學習意識與能力較弱,掌握抽象數學知識的難度較大。教師應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自主學習理念與方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網絡環境下
鄉村初中學生數學自主學習能力發展的策略
(一)鼓勵學生自主預習
預習是學習的關鍵環節,鄉村初中生數學基礎能力相對薄弱,預習有助于學生了解每節課的教學內容,形成基礎知識框架,在課堂上緊跟教師的教學節奏,提升學習效率。教師可通過編輯網絡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預習素材,提升學生學習效能。如在講解軸對稱圖形的過程中,教師可向學生推送與軸對稱圖形相關的學習素材,讓學生利用這些素材了解軸對稱的概念與軸對稱圖形的形狀,通過觀察多種軸對稱圖形,初步總結軸對稱圖形的特征。部分學生總結能力較弱,學習思路也不明確,在總結規律的過程中摸不清方向,此時,教師可向學生推送微課資源,要求學生跟著微課的教學思路進行自主學習,為增強學生利用網絡資料學習的針對性,教師可列出資料清單,并列舉具體的學習方法,要求學生遵循正確的學習規律進行自主學習,如要求學生先閱讀教師推送的網絡資料,了解“軸對稱”這一數學概念,再借助微課,利用具象的圖畫理解抽象概念,增進對抽象概念的理解。這種由抽象到具象,再由具象到抽象的教學方式不僅能鍛煉學生思維,而且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使用信息工具的過程中,教師還要注重尋找教學內容與信息工具的銜接點,加強對信息工具教育功能的研究,利用信息工具改進教學方式,如利用信息工具將數學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引導學生關注生活與課本知識的聯系,從而借助生活素材進行自主學習。
(二)引導學生發現并解決問題
發現問題是學生探究新知識與方法的過程,對學生而言,發現問題的過程也是自我超越的過程。學生在發現問題的過程中掌握邏輯推理、抽象概括等思維方法,并在自學中應用這些方法,學會自主解決問題,這對學生的成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教師應扮演輔助者的角色,為學生提供探究思路,但不干擾學生的思考過程,促進學生自學能力的發展,如教師可引導學生利用統計與概率模塊的知識探究本地區的新冠疫情狀況,通過自主分析數據的方式掌握統計與概率相關知識。鄉村地區教育資源相對匱乏,教師可利用網絡信息補充鄉村地區的教育資源,助力學生長遠發展。教師可鼓勵學生圍繞自己感興趣的數據進行自主探究,將教師在課上提到的數據分析方法、工具應用在數學學習中,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持續性。
(三)應用網絡反饋教學成效
在網絡環境下,鄉村初中學生通常使用各類線上教育平臺進行自學,平臺可詳細記錄學生的學習過程,教師則可利用平臺數據分析學生學習成效,針對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對學生的學習理念與行為進行糾正。
通過分析學生的線上學習數據不難發現,許多學生在線答題的正確率較高,但線下考試的答題正確率較低,這表明部分學生在線上答題的過程中出現了作弊現象。通過線下調查,教師發現,部分學生并沒有直面自己的知識漏洞,遇到不會的題目時直接利用搜索引擎查詢答案,通過這種方式提升答題正確率,在班級排名中占據領先地位。在出現此類問題時,首先教師要反思個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避免由于學習氛圍過于沉重、對學生要求過于嚴格導致學生出現心理壓力,進而出現不誠信行為。其次教師需糾正學生的學習理念,使學生認識到自主學習的意義,要求學生反饋學習過程的真實數據,及時解決學習中的問題。最后教師要及時跟蹤并分析學生的自主學習數據,形成完整的分析方案,以此為據調節教學過程,為革新教學模式提供充分依據。
綜上所述,在網絡環境下,鄉村初中數學教學資源較為豐富,學生自學有很多的學習信息可以作為支撐。在這一背景下,數學教師應監督學生線上與線下的學習行為,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學習觀念與方式,提升信息化工具在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的應用效果,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的形成與發展。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一般課題“鄉村中學生網絡行為現狀的研究”(立項編號:GS[2020]GHB2771)。
作者單位:甘肅省平涼市靈臺縣上良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