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三個課堂” 助力學生健康成長
作者:陳潤梅
發布時間:2023-02-02 11:07:53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三個課堂”是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陣地所在,是打造課堂教學改革新生態,突出德育實效、推進智育創新、強化體育鍛煉、增強美育熏陶、加強勞動教育,堅持“五育”并舉的落地舉措。基礎教育應深耕“三個課堂”。夯實“第一課堂”,嚴守國家課程,聚焦學科素養,厚植學生的學科知識。豐富“第二課堂”,立足學校現有教育資源,融合學科素養、彰顯學生個性,發展學生特長,助力學生全面發展。拓展“第三課堂”,依靠區域性教育資源,設計課程系列,銜接打通學生學科知識學習與社會實踐歷練的“最后一公里”。助力學生健康成長,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一、夯實“第一課堂”
聚焦“學科素養”,堅守教育主陣地
確立“生本教育”課堂教學理念。夯實“第一課堂”,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學是教的落點”這一理念,教的重心在學,教師把學的權利還給學生,關注學生的參與狀態,真正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打造“生本課堂”。東關小學制訂了“學為主體、教為主導、思為主攻、練為主線、學以致用”的教學原則,倡導“先學、順導、實練、精講”為核心的課堂教學模式,注重核心價值引領,以學科素養為標,使學生真正掌握必備知識,扎實落實關鍵能力,全面達到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的學科要求。
強師者之能,提教學之效。東關小學建立三層科研管理體系,完善三支科研管理隊伍,邀請區域專家進行學科指導,提升教師素養。利用常態化的教研組、備課組提高教師教學科研能力,提出“用合格有效課堂保底,向優質高效課堂邁進,以示范卓越課堂引領”的原則,開展名師引領課、“三級三類”骨干示范課、中年教師規范課、青年教師匯報課、備課組同課異構課、共同體交流研討課等多層次教學研討活動,讓課堂從合格有效走向高效,從規范邁向卓越。
提作業之質,固課堂之效。以“作業革命”為突破口,提升教學質量。東關小學建立了“346”作業管理運行機制。即教務處、年級組和備課組上下聯動。成立作業總量監控組、作業設計研修組、作業布置統籌組、作業質量評測組“四線”,推進保證作業總量質量。推進規范作業設計、作業審核、作業公示、作業批改、作業考核、作業展評“六環”管理層層落實,使作業管理更加科學合理,讓“第一課堂”教學效果得到有效鞏固。
二、豐富“第二課堂”
聚焦“學科融合”,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為了進一步發揮好學校育人和服務功能,學校要不斷延伸和補充“第一課堂”的學習內容,充分發揮“第二課堂”育人功能,構建“五育”并舉育人體系,促進學生綜合素養提升,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環境。
堅持黨建統領、文化引領。依托紅色教育資源,利用校園有限空間,精心設計校園文化育人課程。以走廊、墻面、地面為載體,分區域設計主題教育內容,構建育人堡壘,形成立體育人環境,讓校園成為一本教科書,步步有景,處處育人,起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教育功效。
開展活動類課程,提升綜合素養。東關小學采用“1+X”模式,依托校園一日常規活動和課后服務的社團活動,全面開展“第二課堂”的活動課程。一日常規活動為早訓隊(鼓號隊、男女乒乓球隊、男女低中高段足球隊、七巧板)、晨誦、午讀、暮省、早午操朗誦、放學背誦、陽光運動一小時。以“走班選課”的形式開展課后服務社團活動,打破班級、年級界限,讓學生和有共同興趣特長的伙伴聚在一起學習、操作、探究、對話、分享,促進學生的共同成長。社團課程設置靈活多樣,構建了人文素養、藝術審美、體育運動、勞動技能、實踐創新五大類課程,共計61個社團,其中校級大型社團6個、年級社團39個、班級社團16個,其中學校打造了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腰鼓精品社團,展現學生健康向上的曳步舞精品社團以及彰顯運動精神的男女足球社團等,豐富多彩的社團課程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內在學習興趣,同時也有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讓學生在課內課程的基礎上,拓展學科知識,鞏固興趣愛好,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自主性選擇與學習需求,旨在讓每位學生成為更好的自己。豐富多彩的社團課程使學生真正“學有所樂、學有所長”,課后時光成了學生快樂成長的“加油站”。
加強勞動教育。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東關小學正確把握育人導向,遵循勞動教育規律,創新勞動教育機制,在校園內開辟試驗田作為勞動實踐基地,在學校的統籌規劃下以班級為單位劃分試驗田,在教師的精心組織下在班級內以小組形式定期參加勞動實踐,在勞動實踐過程中由專門的教師指導學生如何辨別各類種子,如何播種,如何使用各類農具等,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勞動的快樂、收獲的喜悅,弘揚勞動精神,提升學生勞動素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和積極的勞動態度,取得教育實效,實現知行合一。
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在“生本課堂”中,心理健康教育更能體現“以生為本、以生命為本”的教育理念。東關小學的心理健康課程主要通過科普性講座、團體輔導活動、班隊活動課三種形式,與學科融合同時進行。教學實施中,強調“活動”,重視“體驗”,注重“分享”(由最初的個別輔導到現在的發展性、預防性輔導,為少年兒童的成長提供“防患于未然”的輔導,可以避免或減少學生出現不良心理或行為問題)。
三、拓展“第三課堂”
聚焦“社會實踐”,助力學生健康成長
“第三課堂”是實踐檢驗真知的課堂,更是讓生命和學識共同成長的課堂。學校遵循家校社協同育人的理念,打開圍墻辦教育,利用周末、法定節假日、寒暑假、研學實踐周,帶領學生走出校門融入社會,開展“第三課堂”實踐活動。采取“雙師課堂”模式,由社會專業人員和學校教師共同帶領學生開展研學,追尋紅色基因,體驗軍事文化,探索科技創新,參觀石光銀治沙館、農業示范園,體驗勞動實踐等,并鼓勵學生積極承擔校內外黨史學習教育的“小小解說員”,將課內思政課程與課外實踐的思政元素有機融合。學校的這些舉措有效銜接了“三個課堂”,落實了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形成了學校、家庭、共同體、社區不同組合多元參與的教育新生態,真正讓學生融入社會與自然,將書本知識應用于生活,構建了知行合一的教育模式,實現了家校社協同育人的目標。
“三個課堂”是一個由課內到課外,從書本到社會,從認知到實踐的系統工程,是推進課堂革命,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東關小學將繼續深耕“三個課堂”,形成“三全育人”新格局,努力營造“雙減”教育新生態,助力學生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陜西省榆林市定邊縣東關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