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陜西師范大學實驗幼兒園多個自主游戲區內,幼兒或商量著如何在沙坑中挖水渠,或一起比劃用木塊如何搭建橋梁,或嘗試著到底加多少水做出的泥巴才好捏……沙水區、搭建區、玩泥區等豐富多彩的自主游戲區域成了孩子們快樂的源泉。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和《‘十四五’學前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再次強調幼兒園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把課程推向游戲化,這些都給我們指明了方向。”陜西師范大學實驗幼兒園園長李敏說。在園長李敏的帶領下,全園教師克服困難,積極開展自主游戲的實踐與探索,充分發揮自主游戲對幼兒學習與發展的獨特價值,讓幼兒在游戲中收獲智慧、快樂成長。

轉變理念,用實踐行動突破障礙

“讓幼兒自主游戲,聽起來簡單,但在實施的過程中,卻需要打通各種制約和障礙。”李敏說,“最先要做好的就是讓全園教師轉變理念。”有著多年“以教為主”的傳統幼兒教育經驗的教師們,面對教育理念與施教行為的變革,她們需要有從職業“舒適區”走出來的勇氣和信心。

為了讓教師們轉變教育理念,陜西師范大學實驗幼兒園邀請多位幼教專家走進幼兒園,為教師們做相關培訓,全體教師也細致地研讀相關學前教育政策要求等,學習國內外對自主游戲的探索經驗,對國家推廣的“安吉游戲”做深入的案例分析。

在大量的學習和研討中,教師們從理論層面接受并了解到自主游戲對培養幼兒全面發展的重要性,樹立起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觀,明確了幼兒在游戲中的主體地位,重新審視現在的游戲是不是幼兒的真游戲,幼兒的學習是否有真學習,對幼兒園的現狀進行了深度的剖析和反思。

有了理論上的清晰認知,陜西師范大學實驗幼兒園開始將理論學習落實在實踐中,大膽地做出了改變和嘗試。園長李敏介紹,幼兒游戲在很大程度上都會受到情境和刺激物的雙重影響,不一樣的情境和刺激物會引發不一樣的游戲。因此,教師們就以游戲環境創設為切入點,向自主游戲邁出了第一步。

如何規劃班級自主游戲的空間,為孩子提供適宜游戲的材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該園的教師們進行了以下嘗試:首先從調整區域設置開始,之前的教室一般會預設如娃娃家、餐廳、醫院、銀行等活動區域,每個區域會有掛牌標識,有游戲規則和人數限制,區域是固定的、固化的。怎樣調整呢?教師們遵循開放、明顯、合理的區域設置原則,開始畫圖設計,將原有的區域重新打亂,重新布局,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去功能化,取締之前固化的設計區域,按照五大基礎區域去創設,分設為玩具區、藝術區、圖書區、家庭區、積木區。之后,再重新擺放各區域所需的材料,在通過相關學習后,詳細梳理各個區域材料清單,教師家長共同去收集材料,再到教室進行擺放、歸類等。

除了在教室做自主游戲的環境準備,陜西師范大學實驗幼兒園還對戶外環境做了改變,優化提升了幼兒戶外游戲的條件。前院去掉了原有的冬青隔離帶,鋪上了草皮,讓孩子可以在櫻花樹下搭帳篷;操場更換新的人工草坪,新購置了大型戶外玩具及戶外體育器械,打造了安全豐富的戶外體育運動區域;后院將原來大片的種植區改建成斜坡、山洞等,新開辟出玩泥區,擴大了玩沙區,巧妙搭建了小溪、木橋、水車等綜合性玩水空間,打造了自然生態的戶外自主游戲區域。優化的外部環境為孩子們快樂運動、自主游戲、趣味探索提供了環境保障和物質支撐。

“真游戲”“真學習”助力“真成長”

“歡迎來到我們家,請您喝茶!”“一會兒我去給大家做飯,您想吃什么?”……記者剛探進一座簡易的帳篷內,里面的小朋友們便熱情地招呼起來,這是陜西師范大學實驗幼兒園中班幼兒自主搭建帳篷游戲區的一幕。

在這個游戲區內,孩子在搭建帳篷前會組內協作畫圖設計,根據設計圖到材料區選取所需的塑料管和交接管,有的搭三角體帳篷,有的搭長方體帳篷,帳篷上用的布都是家長提供的舊床單、被罩。帳篷搭好了,孩子們開心地在自己的“家”里玩起角色扮演游戲。在孩子們自主搭建帳篷開展游戲時,教師們會細心觀察孩子們的舉動,確保他們的安全,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適時指導,在這種“放手”中,讓幼兒開展真實的自主游戲,探索游戲中的智慧和樂趣。

然而,這樣的“真游戲”并不是剛開始就能順利進行的。李敏介紹到,自主游戲的環境創設好了,但是由于教師缺乏自主性游戲的指導經驗,孩子也沒有自主選擇的游戲體驗,對新改變的環境也不熟悉,游戲區往往又吵又亂,然而教師們并沒有被困難嚇退,而是積極地尋找破局的方案,開展一場“真游戲”的師幼成長之旅。

陜西師范大學實驗幼兒園保教主任史亞娟談道,為了讓“真游戲”發生,教師們首先讓孩子熟悉環境,讓他們真正成為環境的主人;其次,對各個區域的材料整理分類,讓孩子們按照自己的習慣方式進行整理歸類,然后做好標記,方便拿取和送回;最后,豐富孩子們的生活經驗,就能夠讓他們將這些生活經驗遷移到游戲中。此外,教師要適時介入,這方面還需要教師有很多專業能力的支撐。

“孩子們缺乏自主游戲的經驗,老師們可以適時介入一下,當老師引導之后就會豐富開闊孩子們的一些思維,然后我們發現孩子們在玩游戲時會新生很多主題,這時候老師就可以少介入,多觀察。”李敏說。

在教師們的努力實踐中,陜西師范大學實驗幼兒園的自主游戲案例內容越來越豐富,教師薛楠茜班里的孩子用一把把椅子自主搭建床、臥室、樓層、長城,《椅子變形記》的案例讓家長看到了孩子在自主游戲中的合作探究能力,還了解到了建筑、力學等知識。教師雷瑤發現班里的孩子們對一盆薄荷綠植感興趣,便引導孩子們對薄荷的屬性和價值做了了解,在日常點滴觀察中對薄荷的種植特點和要求有了具體感知,還采摘自己親手養的薄荷葉,帶回家做薄荷茶……陜西師范大學實驗幼兒園的教師們都用心用情記錄著孩子成長的每一步,他們將孩子們自主游戲的內容和過程用翔實的文字和圖片作了梳理匯總,經編輯后分享在幼兒園的公眾號“課程足印”欄目上,讓家長們看到孩子們在自主游戲中的真學習和真成長,得到社會的廣泛贊譽。

科研立園,探索不止

“對于自主游戲,我們現在只能說自己是在‘初探’,堅定了方向,我們就會不斷地探索。”李敏說,“我們就是在‘不斷發現問題、究其原因、施策破局’這樣一個不斷往復的實踐過程當中,去提升教師們對于自主游戲的認識與理解,從而讓教師把環境還給幼兒,讓幼兒成為游戲的主人。這個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實踐—調整—再實踐—再調整’的過程。這并不是說我今天這樣做,明天就能看到成效的,而是需要經過很多次這樣那樣的嘗試和調整,才能夠達到我們想要的目的和效果。”

青年教師薛楠茜深有感觸地說,在自主游戲的教研和實踐探索中,她的專業能力有了明顯的提升,同時她看到孩子們在自主游戲中學會了遵守規則、同伴互動、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

據了解,從2013年建園九年來,陜西師范大學實驗幼兒園秉持“用心呵護生命,用智慧點亮人生”的辦園理念,傳承“西部紅燭”精神,充分發揮師范類高校辦園的優勢,使幼兒快樂生活、自主學習、健康成長,努力實現“讓幼兒園成為生命成長的家園,智慧生長的樂園”的辦園目標。在團隊的共同努力下先后獲得“陜西省示范幼兒園”“陜西省平安校園”“陜西省衛生先進單位”等二十多項省、市、區級榮譽。多項省市級課題研究取得豐碩成果,《凝聚力量 共促發展 幼兒園“U—K—H—C”協同評價模式的構筑與實踐》獲得陜西第十二屆基礎教育成果二等獎;作為陜西省教育科學重大課題《幼兒園園本課程建設實踐研究》課題組成員參與編寫的課題成果《幼兒園園本課程建設之路》《陜西省幼兒園園本課程建設實踐研究》兩本指南類圖書已出版。

“我們擁有一支年輕有為、敢于擔當的教師團隊,今后我們將不斷在自主游戲的教研學習和探索實踐中提升教師的專業成長,用真游戲點亮孩子們的幸福童年,為辦人民滿意的高質量學前教育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李敏堅定地說。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