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工業職院對標新時代新理念新技術
——走產教融合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作者:劉永亮(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院長)
發布時間:2023-02-03 08:10:23
陜西工業職院教師赴贊比亞培訓企業當地員工。
航天科技集團六院國家級技能大師曹玉璽為陜西工業職院學生作專題報告。
作為學科帶頭人,陜西工業職院教師齊鍇亮為省內多家企業提供光伏發電技術。這是齊鍇亮(右三)正在對學生進行學科輔導。(均為資料圖片)
高職教育怎樣才能更加積極地融入國家戰略格局,實現內涵式高質量發展?作為全國高水平高職院校建設單位,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按照“強基樹標,培優賦能,扶強促弱,特色發展”建設路徑,對標產業調整升級變化,契合人才需求新標準,走出一條產教融合、質量為本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崇尚創新
激蕩卓越發展新活力
以創新為本,在專業設置的源頭上建立快速反應機制,精準對標國家新版專業目錄,著眼區域產業發展趨勢,緊貼先進前沿技術,注重從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模式、體制機制建設等方面打破定式,激發創新活力。
構建專業調整“新”體系。立足辦學實際,對接國家戰略,著眼區域產業發展趨勢,緊貼先進前沿技術,在專業設置的源頭上建立快速反應機制。通過搭體系、調結構、建機制,構建三級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兩個國家級高水平專業群、4個省級培育專業群、4個校級特色專業群;升級改造機械制造等傳統專業7個,近兩年新增專業6個,形成專業鏈、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效互動和對接。
探索人才培養“新”模式。探索以多元投入機制、四方聯動機制、理事會運行機制、資源共享機制、合作育人機制為核心的集團化辦學發展之路;組建“校企協同育人戰略聯盟”,有效搭建產教融合的信息匯集平臺、校企合作的組織實施平臺、資源整合的優化配置平臺、人才培養的創新探索平臺、教育成果的社會共享平臺。創新“工學六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創建“校企七聯合”協同育人模式,形成產教協同發展的良好格局。
打造技術引領“新”團隊。適應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對教師發展的新要求,實施人才培養創新、領軍人才培育、“雙師”素質提升、雙語教師培養、兼職教師優選等5項計劃。重點建設教師教學創新團隊6個、科研創新團隊11個、職業培訓團隊13個;引進國家技能大師兩人、博士25人;柔性引進院士一人、產業教授4人、客座教授8人。高水平“雙師”教學團隊建設成效凸顯。
搭建質量監控“新”機制。堅持以質量立校為根本,專設教育教學質量管理中心,不斷健全完善質量監控體系,以“五縱五橫一平臺”為總體架構,明確了目標鏈和標準鏈,建立了“八步一環”質量改進螺旋,形成各自獨立、相互依存、縱橫聯動網絡化全覆蓋的自我診斷與改進的有效機制。
升級智慧管理“新”校園。以“云大物智”技術引領,實施“智慧校園”升級,提升信息化質量管理水平。按照“智能感知、充分共享、數據為主、服務為本”原則,實施“智慧校園”升級工程,建設共享型數據中心,制定數據標準,消除信息孤島。
注重協調
實現人才供給高質量
聚焦辦學層次提升,注重協調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需求的吻合度,健全常態化的專業調研、分析、跟蹤和反饋機制,著力培養一批能服務新興產業、新技術應用能力強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在人才培養類型布局上及時“補位”。
校企協同,提高人才培養契合度。以服務“中國制造2025”戰略、服務區域經濟轉型為宗旨,對接人才培養供給側,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目標、確定模塊化課程體系、建設校內外實訓基地、打造“雙師型”教學團隊。依托陜西現代工業和服務業職業教育改革試驗區,服務產業轉型升級,打造西部裝備制造產教融合創新示范園區,通過創建西部現代職業教育研究院、西部產教融合研究院、西部創新創業研究院三大平臺,建設數字經濟產教融合創新發展中心等產教融合高端平臺,精準對接區域行業、企業工作崗位和工作標準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加快從“校企利益共同體”走向“產教利益共同體”的全新布局,服務區域人才需求。
校校協同,提升人才成長適應力。校校協同,在優質中職院校中遴選30個與學院試點專業匹配度高、招生好、地方支持的優質生源基地,實施以“優質生源計劃、優師優育計劃、優生優業計劃、優業優扶計劃”為主要內容的“四優工程”,充分挖掘各專業辦學潛力,整合利用全院優質教學資源,聚焦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成長成才9年職業教育黃金期,以“四優工程”實驗班為載體,帶動學院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力爭3年內搭建起高素質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成長所需的評估遴選體系、選拔培養體系、就業服務體系、組織保障體系。
專本協同,突破人才培養天花板。與西安工程大學等省內普通本科院校聯合,在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3個專業率先開展本科層次人才培養試點,實施聯辦本科專業“優才計劃”,打通人才培養通道。
倡導綠色
構建高效和諧新生態
面向學生整個職業生涯,不僅重視技術技能培養,而且重視培育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職業遷移能力、創新創業能力、終身學習能力等可持續發展能力。學院不斷推進高職教育從單純的適應發展轉向高效、和諧、可持續的健康發展,努力構筑綠色的教育生態,推進質量立校戰略加快實施。
德技并修,打造“三全”育人體系。將思想政治教育、職業道德、工匠精神、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培育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持續開展“思政課質量建設年”“思政教師大練兵活動”等。打造校園特色文化育人平臺,整合陜西豐富的紅色文化和工業文化資源,凝練形成“紅色匠心”文化育人理念,傳承紅色基因,凸顯職業精神,培養時代工匠。
綠色發展,倡導“六維導向”文化理念。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理念、社會需求導向理念、人才培養全面質量管理理念、行動導向理念、成果導向理念、問題導向理念,把質量價值觀內化于師生之心、固化于師生之性,成為他們行動的指南和判別質量行為正確與否的準繩。將革命精神和職業精神培養融合貫通,結合學校精神提煉再造,形成理想信念鑄魂、道德品質立身、文化素養固本、精藝強技筑基、創新創業健骨、勞動實踐樂業“六位一體”育人理念,構建了以“紅色”為底色、以“工業”為靈魂、以“卓越”為境界、以“匠心”為特色的“紅色匠心”校園文化,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標鏈和標準鏈。
厚植開放
辦學影響躍上新高度
厚植開放,學院緊扣國家戰略,積極拓展合作途徑,充分發揮國內國際市場的作用,加強產教融合的資源整合建設,通過培訓中資、外資企業發展所需的當地學生和員工,幫助企業“走出去”,積極開辟境外市場。
厚植企業文化,深化產教融合。加強校企合作,引入不同類型的優秀企業文化,實現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建設的融合,強化企業實踐教育。企業送課進校,將企業相關文化知識、創業精神、思變精神、團隊精神、誠信精神、創新精神等內容提前導入,實現校企融合。
密切校企協作,破解企業難題。搭建以中小微企業服務中心與裝備制造龍頭骨干企業技術服務中心為載體的技術服務體系,通過“引進、投資、培養、運行、評價”五大機制,推進一體化教學點、技能大師工作室、產品技術推廣中心、院士工作站、資源融合等服務裝備制造龍頭骨干企業,面向中小微企業開展技能技術服務,切實服務地方產業轉型升級與區域經濟發展。
著力開放辦學,擴大對外交流。利用“一帶一路”起點優勢,與中國有色礦業集團公司合作,建成在國外具有學歷頒發資質的中國-贊比亞職業技術學院,并全面采用學院制定的專業標準。全面落實馬拉維總統穆塔里卡來校視察成果,與馬拉維大學簽署合作協議,啟動魯班工坊建設項目。攜手德國BSK國際教育機構,以中德高校聯合培養德制碩士學位工程師項目為依托,與柏林工業大學等6所德國理工類大學聯合培養德國制造和中國制造邁向高端急需的德制碩士學位工程師。
推進共享
服務能力邁向新臺階
對外搭建資源共建、共管、共享、共贏的公共實訓平臺與協同創新平臺,著力提升服務力和貢獻度,強化科研服務功能提升;對內搭建內部資源共享的基礎性平臺,通過技術支撐,依照區域產業集群要求,加快專業集群發展,創新社會服務能力。
對外成果共享,強化科研服務功能。面向市場與企業發展需求,深入推進技術服務和科技創新合作工作,不斷深化校企合作,健全企業的協同創新機制,提升技術服務能力。近年來,學院科研團隊針對典型“非電”鍋爐NOx排放的治理、基于卡諾逆循環原理的低功耗深度制冷技術、超細粉磨分級設備電氣控制技術、超薄柔性玻璃材料制造等關鍵技術難題進行了深入研究。
對內技術支撐,創新社會服務能力。一是積極助力脫貧攻堅,先后與結對幫扶地區共建陜西高校農民培訓學院、打造農特產品電商平臺、簽訂優質農產品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舉辦電子商務培訓班、開展扶貧專項課題研究,落實智力幫扶、教育幫扶、科技幫扶、人才幫扶、信息幫扶、文化幫扶、民生幫扶、志愿幫扶。二是面向行業企業和院校廣泛開展技術服務、培訓服務、技能鑒定。
來源:華商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