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陜協作”自1996年正式開始,多年來,江蘇省在教育幫扶工作中為陜西輸送了一批又一批教育人才,此次參與教育人才“組團式”幫扶工作的22位校長將帶領同樣來自江蘇的55名中層管理人員、專任教師,以及陜西選派的149名幫扶人員,在未來的三年時光里,為秦巴山區帶來先進的教育理念和科學的管理經驗,架起蘇陜幫扶的教育人才“彩虹橋”……

2022年4月,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教育人才“組團式”幫扶工作正式啟動,西部10個省(區、市)的16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高中階段學校獲支持提升管理和教育教學水平,這是黨中央關于推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又一重大舉措,也是有力帶動西部縣域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水平整體提升的難得機遇。

在江蘇、陜西兩地組織和教育部門的精心安排下,來自江蘇省的22名校長和55名中層管理人員、專任教師,克服困難、背上行囊,不遠千里前往陜南秦巴山區,對口幫扶漢中、安康、商洛3個市11個縣(區)的22所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他們舍小家顧大家,迅速完成角色轉換,積極融入被幫扶學校,認真履職盡責。

“努力讓自己成為‘陜西人’”

“我們這一批人是坐自己學生駕駛的航班來陜西的!”在陜西省商洛市商南高級中學幫扶的校長江文宏自豪地說。

2022年7月24日,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教育人才“組團式”幫扶江蘇省選派的18名校長(另有4人搭乘其他班次)搭乘東方航空MU2807次航班抵達陜西西安,而擔任此次航班任務的機長經云飛正是校長江文宏任職的江蘇南京溧水高級中學2005屆的學生,經云飛得知江文宏一行參與教育人才“組團式”幫扶陜西的工作,向公司主動申請,為老師們“壯行”。眼前優秀的學生讓江文宏思緒萬千,腦子里不斷想象自己在陜南秦巴山區將要面對的學校和孩子們……

參加完選派校長到崗培訓會后,22位校長便立刻趕往各自的任職學校“走馬上任”。江文宏于7月25日抵達商南縣,剛到沒幾天,就遇上了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

針對突發疫情,學校實施了封閉管理,校園里除了保衛人員,就剩下江文宏和從南京剛到崗的幾位幫扶教師。正在他們為封閉期間的吃飯問題犯愁時,商南縣高級中學領導迅速安排留校的一對食堂員工夫婦給他們準備一日三餐,還有一些教師自發送來許多應急食品。“很多細節都讓我們感受到了如家般的溫暖,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江文宏說。

58歲的江文宏已從教了38年,是此次江蘇選派校長中年齡最大的。

江文宏在家中的角色比較特殊,老家在農村,弟弟在蘇州工作,父親過世了,家中有位80歲的母親。“母親知道我即將前往陜西支教,很是不舍,但她對我的性格還是比較了解的,知道我是個想做事的人。出發前的一段時間,母親身體不大好,食欲不振,可她知道我的決定之后,一日三餐都很自覺,表現得樂觀、堅強。”江文宏心里明白,母親不想成為他的牽絆。

在培訓會上,作為校長代表的江文宏表示,組織選派他來陜西商南工作,他感到很幸運,也很幸福,在接下來的三年里,他將努力讓自己成為“陜西人”,成為優秀的陜西教育工作者!

“只顧風雨兼程,向陽而行”

在漢中市鎮巴中學任常務副校長的欒愛春也是此次江蘇選派校長中的一位。

家中年長的父母需要人照顧,如果參與幫扶工作,家里的重擔就落在欒愛春妻子一人肩上了,對擺在面前的現實問題,欒愛春有著自己的顧慮:“我在2022年5月底收到了上級組織部門的征詢建議,說實話,一開始我是猶豫的……”但經過一番思想斗爭后,欒愛春還是做出了選擇,“遠方,有一群孩子的人生軌跡也許會因為我的到來而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作為一名黨員,能在更需要我的地方為國家教育事業做出力所能及的努力,是一種光榮的義務。”欒愛春堅定地說。

9月下旬的陜南陰雨連綿,中午下課后,欒愛春因為處理學校事務晚了一會兒,沒來得及去食堂,便冒著小雨到外面一家小店吃飯。其間,鎮巴中學的一位年青教師走了進來,與欒愛春熱情地打招呼后,便先離開了小店。讓他意想不到的是,這位教師離開后,又折了回來,把雨傘留給了欒愛春,自己則冒著雨跑回了學校。

在某天的全體教師會議上,欒愛春特別發布了“尋人啟事”,這位送傘的教師才肯“現身”。這樣的事,是鎮巴中學教師關愛幫扶教師生活和工作的縮影,用這位青年教師的話說:“他們到這邊來支教很辛苦,我們很感動。”

鎮巴中學在改善幫扶教師的生活條件上想了不少辦法,在暑期專門將學生宿舍改建成幫扶教師的宿舍,并配齊了空調和飲水機等基礎生活設備,讓幫扶教師們可以安心、舒心地投入工作。學校在教師節等重要時節還專門安排了獻花儀式,以這種“禮遇”給幫扶教師傳遞尊重與信任。

“最大的變化就是活力、變革和追求。”欒愛春這樣評價自己在短短一兩個月給學校帶來的變化……正如鎮巴中學的一位中年教師說:“工作壓力大時也想‘躺平’緩緩,聽了欒校長的講座后,更加警醒,只有時刻保持學習、進取的人生態度,我們才能真正給學生示范和力量,才能真正青春永駐。”也有教師表示,原來是校內教師在工作中“比學趕超”,自從幫扶團隊來后,比照的對象更有實力,干工作也有了更高的目標!欒愛春看到身邊發生的細微變化也十分欣喜:“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大家都在做著積極的調適,這都是為了更好地做好學校的教育事業,為孩子的發展提供更好的可能。”

“‘改變的種子’開始生根發芽了”

“我是2022年5月報名參加‘組團式’幫扶,6月通過的審核。”在漢中市鎮巴縣職業中學任常務副校長的袁迎春說,“當時我心情比較復雜,對要去新的地方工作有些激動,同時對即將上任新的崗位也有些許期待和擔憂,期待自己能夠一展身手,擔憂自己能不能很快地融入適應,能不能出色地完成幫扶任務。”最讓袁迎春放心不下的是家里,但這次恰恰是家里人給了他最大的支持……

袁迎春的女兒暑假要出國讀研,妻子當時也處于事業上升期。“一家三口在三個不同的地方各自打拼,我覺得這是一家人最好的狀態,在一起時相互愛護,分開了相互鼓勵和支持。”袁迎春說。

此次教育“組團式”幫扶還涉及職業高中教育,袁迎春就來自江蘇省通州中等專業學校,此次的幫扶,他最大的希望就是爭取把對職業教育“大有可為”的殷切期盼轉化為“大有作為”的生動實踐。

根據近一階段的調研,袁迎春發現鎮巴縣職業中學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專業建設有待優化,辦學動能需要大幅提升,師資隊伍建設有待推進,人才引進與培養需要有質的飛躍。針對這些問題,袁迎春組織團隊開設公開課,展示東部地區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走進課堂,通過聽課、評課開展工作經驗交流會;通過線上研討等方式讓鎮巴縣職業中學參與到江蘇學校的各類教科研活動中去。“我原來所在的江蘇省通州中等專業學校開展了南通市職業教育機電專業教科研中心組的‘學習賦能,協同成長’專題研討活動,通過在線直播、在線研討的方式,讓鎮巴縣職業學校的相關領導和教師全程參與到本次活動中去,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袁迎春說,“本次既有教師成長方向和路徑方面的引領,又有數字資源建設案例介紹,還有融合育人成果展示,同時,對新《職業教育法》進行解讀,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鎮巴縣職業中學教師紛紛表示,參與此次活動的他們既受到先進理念的洗禮,又接受了實際操作的指導,受益匪淺。

“扭轉職業教育的負面印象”

7月25日,校長們抵陜,為到崗做最后的準備。“我們將廣泛調研,讓常州、安康兩地的教育優勢互補,在辦學理念、校園文化、隊伍建設、德育管理、課程研發、專業建設、技能訓練、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云上課程、云上教研、云上微課等多層面開展聯動……”作為選派校長代表——常州旅游商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副校長戴衛銀在到崗培訓會上說:“我們將在援陜前輩的經驗基礎上,加強頂層設計,系統謀劃,擦亮‘常—安教育品牌’,形成‘常—安教育模式’。”

在這次的幫扶工作中,戴衛銀來到了安康市嵐皋縣職業教育中心。“學校領導和老師們特別熱情,我們要是不好好干呀,自己都會覺得特別不好意思。”談及到校后的第一感受,戴衛銀笑著說:“目前學校設施尚不完善,亟待改進、加強。不過這對我來說既是機會,也是個不小的挑戰。”

正如戴衛銀所說,嵐皋縣職業教育中心于2020年5月開工建設,2022年3月部分校區投入使用,部分設施還在建造中。此外,學校還面臨職教觀念落后、師資力量薄弱、專業教師缺乏、培訓資源整合不夠、培訓項目有待拓展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戴衛銀制訂了詳細的改進方案。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戴衛銀首先完善了各項管理制度,加強校園精細化管理,上下班實行打卡制,實行部門“工作周報制”和學校工作“周安排表”制;借助開學契機,依托“組團式”教育幫扶,從強化學生行為習慣(手機管控)、師德師風建設、精細化管理抓起,反復抓、抓反復、持續做,同時狠抓教育教學能力,從班主任做起,檢查教學常規。強化班主任責任意識,培養班主任業務能力。原先學校沒有教研組,基本沒開展過教研活動,現在借助“組團式”教育幫扶,增設教研室機構,設置6個教研室,每兩周開展一次教研活動。

“經過不懈努力,我們一定能扭轉職業教育在老百姓心中的負面印象。”研討會上,校領導和教師們這樣說。戴衛銀聽后很受觸動:“我能感覺到大家信心滿滿,這正是我們的初衷和目的呀!”

“著力打造‘三支團隊’”

始建于1925年的安康市嵐皋中學是嵐皋縣域內唯一一所普通高中,今年學校迎來了一位江蘇幫扶校長王強。

來自常州市西夏墅中學的王強有著21年的教育教學工作經驗,到嵐皋中學后,他詳細了解了學校的師資配備、管理制度等情況,因為學校實行封閉式寄宿制管理,王強多次檢查學生食宿情況。“我到這兒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不斷被嵐皋中學教師‘埋頭苦干,勇于擔當’的精神深深感動著,在學校生源狀況、辦學設施等欠佳的情況下,大家仍立足自身、深挖潛力,干出了優異的成績。”近幾年,隨著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師資不足和教師缺編一直是制約學校發展的重要因素。學校雖然歷史悠久,但幾經搬遷,未能完成整體文化建設,校園文化缺乏感染力。

針對這些問題,王強苦苦思索著解決方案。他認為,要有效解決問題,主要在于著力打造“三支團隊”,即“勇于擔當、執行力強”的行政團隊、“師德高尚、樂于奉獻”的班主任團隊和“潛心研究、引領成長”的教科研團隊。同時在招生宣傳、校園文化凝練、心理健康教育推進、骨干教師培養、功能部室建設等方面進行創新建設。他提出四點執行方案:一是充分發揮“組團式”幫扶專任教師的“傳幫帶”作用,與學校教師組成教學團隊,共建名師工作室,建立團隊帶團隊、師父帶徒弟的綁帶機制;二是積極爭取嵐皋縣委、縣政府的支持,在學校基礎設施建設、設備購置、信息化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加大投入,盡快更新學校報告廳和理化生實驗室設備等;三是將校園文化內化于學校課程、教師發展、學生成長等各方面,外顯于校園的樓道墻面,滲透進學校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凝聚各方力量,引領學校發展;四是把握機會,深化課堂教育改革,注重高考綜合改革的教研和科研,為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撐和保障。經過一番交流研討后,王強信心十足,他堅信,在兩地人的共同努力下,定能將崎嶇化作坦途,為嵐皋縣打造良好的教育發展之路。

“讓家長和學生對職業教育重拾信心”

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校長助理施小威擔任安康市紫陽縣職業教育中心的幫扶校長。紫陽縣職業教育中心是一所全日制公辦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承擔職高學歷教育和成人職業技能培訓,是陜西省骨干專業學校,承擔著當地千余學生的教學重任。

施小威在了解學校建設情況及學情后發現了一個重要問題,學生均來自本縣各鄉鎮農村家庭,受經濟條件制約,多數家長常年在外務工,家庭教育薄弱,家長對職業教育的理解和認知不足,容易產生誤解,認為把孩子送到職業學校就讀,等年齡大一些后就能外出打工,家長和學生均缺乏明確的學習目標和職業規劃。

“要想改變觀念,不僅要加強相關政策宣傳,而且要做出個樣子,讓家長和學生對職業教育重拾信心。”施小威立即制訂方案,主要從找準規律幫扶、對照需求幫扶、拓展資源幫扶、專家引領幫扶等四個方面進行改善。在解決專業教師短缺問題的基礎上,施小威提出,要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撬動東部資源,積極爭取更多的項目支持、政策支持、資金支持,用于學校建設實驗實訓室或基地、圖書館等方面建設,同時發揮好“組團式”幫扶專家組作用,形成定期指導工作約定,并積極加強蘇陜兩地的教師交流互訪。

火熱的夏日催生出火熱的干勁,正如座談會上來陜校長代表承諾的那樣,“三年的時間很慢,因為我們遠離家人和故地;三年的時間也很快,因為我們要做的工作有很多。此時此刻,我們已是陜西的一分子,已是陜西教育的一員。我們使命一致、目標一致,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為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培養棟梁之才。我們來到秦巴大地,與陜西教育工作者手牽手、心連心,踔厲奮發,干事創業。只要我們擼起袖子加油干,我們將大有可為、大有作為!”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