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公熱度持續走高。2023“國考”共計招錄3.71萬人,259.77萬人通過資格審查,與錄用計劃數之比約為70∶1;152.5萬人實際參考,與錄用計劃數之比約為41∶1。接下來的重頭戲還有“省考”。各省公務員考試現在正值“報名季”,下個月是“考試季”。絕大多數考公者都把考試安排得滿滿的,除了時間沖突必須“割愛”外,應考盡考,以提高入彀幾率。

公正地講,考公熱是可以理解的。處在下行周期的經濟疊加新冠大流行,除了少數因疫及防疫而得福的行業外,絕大多數行業的企業均審慎招人、審慎擴張,固本培元以應對不確定性。由此導致市面上各行各業職位的競爭異常激勵,不惟考公熱,還有考教師資格熱、考證熱、考研熱……可見“卷”是跨行業的。單單這一點,就可以部分解釋考公熱。

更進一步,相對市場上的同等或類似職位,一地公務員收入還是有一定優勢的,加之穩定以及社會地位等隱形非金錢收益,受到追捧也是難稱不正常。

不過,在此還是應當區分“生產性努力”與“分配性努力”。企業創造財富,屬生產性努力;公務員的收入源自稅收,屬分配性努力。好的激勵應該是讓最聰明、最能干的人去創新、去創造財富。是里面的人想“下海”,還是外面的人想“上岸”,精神取向不一樣。當下,公務員當與社會共度時艱,也可以建立公務員相對于市場性職位的合理激勵,引導人才流向趨于合理。

此外,考公熱也反映了高等教育與市場需求脫節的問題。大學擴張的邏輯是:設立更多的院系與專業,招更多的學生,從而取得更多的編制與經費,最容易擴張的是文科類專業,此外理工科也有“四大天坑”之說。這些專業門類本來就長期供過于求,在經濟下行時期供求變得更為懸殊,“考公”遂成為諸多文科類專業最好出路,不乏一考多年的“專業戶”。

而且,受“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等不良傳統的影響,許多上了大學的人,哪怕只是虛度年華、沒有學到什么硬貨,只有一紙文憑,也不妨礙他們覺得自己跨越了階層,是社會精英,腦中裝滿了宏大敘事、心里充塞著優越意識,再向下兼容,學一技之長、做技工與藍領,不可能了。往小處說是人力資源的浪費,往大處說也是一種不穩定因素。

市場的邏輯是:名牌大學也只是敲門磚,最終要看你能不能為企業創造價值。對諸多家長與學子,還停留在“上大學=干部身份=好工作”的老黃歷下,殊不知越來越多的大學與專業投資屬性在急速下降,消費屬性在顯著上升。所以不要沉醉在過去的迷夢中了。最好有第三方對各大學各專業畢業生就業方向與收入的客觀統計,以降低學子考大學、選專業的決策錯誤概率,也加快大學、專業的優勝劣汰,使之向真實市場需求靠攏。

來源: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胡晉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