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熱議教育轉型與未來:間隔性終身化學習將成為常態?
作者:邱晨輝
發布時間:2023-01-13 19:52:06
“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處在危急之中,生活的時代處在劇變之中。”在近日舉行的第五屆世界教育前沿論壇上,一丹獎得主、蘇州大學新教育研究院教授朱永新表示,過去的教育基本是一次性完成的,從幼兒園、小學到中學、大學,是一種階段式的學習。未來的學習則是貫穿于整個人生,從連續性的學習走向間隔性、終身化的學習。邊工作邊學習、間隔性學習,將會成為學習的新常態。
論壇上,他與另一位2022年一丹獎得主、斯坦福大學教育學榮休教授琳達·達林哈蒙德,以及多位專家學者就教育轉型等話題展開演講和對話。
朱永新認為,在傳統教育中,學習是幾乎沒有選擇的,中小學的教育內容、教育時間空間基本都是被填滿的,學生很少有選擇的空間。而未來,將越來越注重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滿足不同人群的特色需要。
“正是基于氣候變化、數字化轉型、觀念兩極分化和錯誤信息泛濫等重大挑戰,迫切需要對教育進行反思,教育需要新的轉型,從人類中心走向生態中心,從關注分數走向關注生命,從學校中心走向家庭社會。”朱永新說。
針對當前時代背景與轉型趨勢,朱永新介紹了“新教育”的探索與實踐。他表示,新教育倡導為生命而教,拓展生命的長寬高;倡導建設數碼社區,培養信息意識與信息能力;倡導家校合作共育,建立學校家庭社會的學習共同體;倡導國際理解教育,培養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倡導建立新型學習中心,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等。
琳達·達林哈蒙德表示,人類正在經歷公共衛生危機、經濟危機、氣候危機,技能需求的變化速度超過了教育系統的反應速度。
她認為,傳統學校教人的標準,比如分數,在硅谷公司的招聘中實際上沒有起到特別大的參考價值。而真正有參考價值的是“學習能力”,就是能夠找到相應的資源,并用這些資源去分析問題,找到解決方案,能夠和他人協作,一起去計劃和實踐,去管理自我和整個流程,去改善成果,有不斷持續學習的能力。
“過去是流水式教育,現在則要能支持深度學習的系統。同時,需要一個正向的環境,讓學生感到得到支持,也讓教育者互相支持,讓教師和家長成為伙伴關系。”琳達·達林哈蒙德說。
論壇上,專家學者還就元宇宙及新技術對教育的影響也做了討論。華東師范大學信息管理系教授許鑫介紹了當前元宇宙在考古教學、飛機維修、海事培訓、醫學培訓、自閉癥兒童行為干預訓練等方面的應用與實踐案例。許鑫談到,教育元宇宙是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新形態新模式,不能把教育元宇宙應用簡單等同于VR教學,“教育元宇宙的發展要能夠把握教育的本質,并不是為了使用技術而使用技術,而是能真正促進學生的成長和進步。”
對于元宇宙教育的發展,教育部教育技術與資源發展中心副研究員蔣宇認為有三點需要強調,首先是核心技術突破必不可少,第二是需要把握教育的本質,第三是重視企業和教育機構的深度合作。
來源: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