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外語課是課程育人的重要陣地。本文以大學英語寫作課為例,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中展開思政教育融入教學的探索。通過案例分析,探討了從單元主題、寫作范文、作業點評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方法,將寫作知識的傳授和價值引領有機融合在一起,實現了課程育人的目標。

[關鍵詞]英語寫作  課程思政  混合式教學模式

基金項目:2019年度陜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MOOC與雨課堂的混合式大學英語寫作教學模式研究(項目編號:19BZ009)”;2022年度西北工業大學研究生培養質量提升工程課程類子項目“課程思政賦能的學術英語寫作課改革研究”。

引  言

“課程思政”建設是我國高等教育教學改革與創新的重要議題,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強調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綱要》中對公共基礎課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提出了如下要求:“注重在潛移默化中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思想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大學英語課程是大多數非英語專業學生在本科教育階段必修的公共基礎課程,一般開設至少兩年,具有課時多、周期長、受眾面廣的特點。學生在大學英語課程中可以接觸到大量的英文資料,了解西方國家的歷史、政治、文化、習俗等內容。英語教材中包含豐富的思政元素,教師要對其進行深入挖掘,將知識傳授和思政教育結合起來,把課程資源轉化為育人資源,引領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因此,將大學英語作為傳輸思維和文化的載體,能夠在課程育人中發揮重要作用。

傳統的大學英語寫作課,在課程思政方面存在一些問題。雖然教師和學生可以在傳統課堂教學中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但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教學形式單一,普遍采取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教師主要講授語言知識和寫作技巧,融入的思政元素較少;師生互動不夠深入,學生大多被動聽課,學習積極性不高,不利于課程思政的融入和學生批判性思維及創新能力的培養;學生在課堂偷玩手機的現象比較普遍,教學效率較低。此外,大學英語教師教學工作量大,班級學生數量多,在傳統課堂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挑戰。和傳統的課堂教學相比較,線上有慕課、視頻、新聞等豐富的課程思政素材,且線上學習靈活度高,方便學生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和鍛煉自我管理能力。但是在線上教學中,教師的榜樣力量無法直接顯現。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課程采用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教師讓學生在課前自主學習慕課和思政素材,準備課堂展示內容,使學生實現學習前移,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并節省了課堂教學時間,以便進行更深入的寫作活動。在線下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深挖英語寫作課中的思政教育資源,增強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和思辨能力。這樣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可以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和線上教學的優勢,在教學過程中全方位實現課程育人的目標。

文獻綜述

眾多學者對課程思政的本質內涵和內容進行了探索。肖瓊和黃國文探討了“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區別,認為思政課程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的主渠道,是顯性的育人教學;課程思政是將思政教育內容融入教育教學的一種隱性課程。徐錦芬指出英語課程是全方位思政育人不可缺少的途徑,應結合專業特色,將隱性的課程思政融入語言知識學習中。文秋芳討論了外語課程思政的內涵和實施框架,認為外語課程思政是以外語教師為主導,通過外語教學內容、課程管理、評價制度、教師言行等,將立德樹人的理念有機融入外語教學各個環節,致力于為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揮積極作用。這是對外語課程思政內容和實施框架進行的一個比較全面的詮釋,為外語課程思政的探索提供了重要參考。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對外語課程思政內容和結構框架的研究,而對課程思政如何融入外語教學的實踐研究較少。鑒于此,本研究將討論如何通過混合式教學模式,把思政教育的有關內容有機融入大學英語寫作教學中,以期為今后的大學外語課程思政教學提供新的方法和借鑒。

課程思政融入混合式大學英語寫作教學的實踐

大學英語寫作是西北工業大學的一門公共基礎課,面向全校學生開放。這門課主要講授說明文、議論文等八種不同體裁英語短文的寫作方法。教師在閱讀范文,分析范文的內容、結構、寫作方法中,融入和單元主題或范文相關的思政元素,幫助學生習得寫作知識,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在潤物無聲中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筆者在2021年秋季學期開設的四個寫作班進行了為期16周基于MOOC的混合式大學英語寫作教學實踐,在教學中全方位融入課程思政相關內容,取得了一定成效。參加該課程的學生共126人,均為大一新生,年齡都在18~20歲之間,大多數學生學習英語的時間在6年以上。

1.混合式教學模式設計

融入課程思政的混合式大學英語寫作教學共分為四個教學環節:資源建設、課前導入、課堂面授、課后評價,教學設計如下圖。

20230110100837467-29-1916b.jpg

資源建設:開學前,教師通過雨課堂建立虛擬班級,上傳教學大綱、教學日歷,以及含有思政元素的英語寫作范文、慕課視頻。

課前導入(線上):課前,教師通過雨課堂將學堂在線“高級英語寫作”慕課和其他慕課的視頻,以及含有思政元素的英語范文、視頻、時政新聞等學習資料一起發到學習公告里,讓學生預習視頻中的教學內容、準備課堂展示、完成范文閱讀。慕課平臺會自動記錄學生的學習時長、學習進度和學習成績。學生需每周寫一篇學習反思日志,由小組定期在課堂分享。

課堂面授(線下):在課堂授課中,教師首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享視頻知識,進行簡短的匯報。根據學生的匯報情況及學堂在線平臺學習數據,重點講解學生預習中遇到的難點問題,幫助學生深入學習寫作知識和文體特點。例如,議論文的中心論點句(thesis statement)是一個難點,學生在高中沒有接觸過這個概念,教師會重點講解thesis statement的構成以及如何寫出有力的中心論點句的方法,同時還要舉例說明,例子中含有課程思政的有關內容。其次,教師和學生一起欣賞思政范文,學生分組討論其中的語言特點、文章的謀篇布局、寫作技巧,和所受的思想啟發。最后,教師安排學生在組內互評作文或分享反思日志,讓他們幫同伴找出問題并提供修改意見,培養學生從不同視角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其批判性思維能力及團隊合作能力。

課后評價(線上+線下):課后,教師通過雨課堂發送包含寫作知識和思政知識的測試題,布置作文題目和反思日志,讓學生將作業提交到批改網或學堂在線平臺。例如,在學習了記敘文的寫作方法后,讓學生寫一篇有關抗疫的小故事,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作答情況及作業完成情況,及時了解學生課堂知識的掌握程度、學習態度和觀點。如果學生的觀點有問題,或寫作不符合學術規范,教師會及時糾正。組員之間可在線上對彼此的作文和反思進行互評并打分;教師對學生的反思也要做出評價,打出分數。在課堂授課時,教師將優秀作文和有典型問題的作文在課堂進行點評。這種多元化的評價融合了思政教育,能夠為學生做出正確的價值引領。

2.混合式大學英語寫作教學中思政教育的實踐案例

大學英語寫作課的思政元素主要從單元主題、范文內容及作業中來挖掘,將其融入寫作知識的教學之中。

案例(1):在單元主題中發掘育人元素

《新交際大學英語寫作教程3》第一單元:Definition(定義類短文)的范文為“Definition of a Football Fan”,在正式學習范文之前的引入階段,教師讓學生在課前學習慕課“高級英語寫作”中定義類短文的視頻、預習范文。正式開始上課后,前幾分鐘為熱身環節,讓學生分組討論以下問題:“Are you a big fan of any sports and why do you like the sports? What do you do to show your admiration and devotion?”學生會談自己喜歡的運動、體育明星、奧運冠軍,對北京“雙奧”之城的自豪感,此時,教師可順勢引導學生學習運動員堅持不懈、永不放棄的奮斗精神,以及為國爭光、努力拼搏的體育精神。

熱身環節之后,教師和學生一起分析文章的結構和寫作技巧,讓學生用學到的延伸定義法分組討論如何給自己學校“西北工業大學”(英文簡稱“NPU”)下定義。教師先打趣說,曾經有學生把“NPU”定義為“No Water,No Power University”。聽到這樣的定義學生很吃驚,馬上提起精神,認真聽講,想知道該定義的原因。教師告訴學生,學校在2006年搬到新校區時,條件很艱苦,經常停水停電,道路泥濘,校園綠化較差,所以學生給出了這樣的定義。但是現在新校區的環境優美、綠樹成蔭,教學科研也取得了長足的進展,此時教師向學生講述學校的輝煌歷史和取得的成就,告訴他們學校歷史上最牛航空班5381班三位總師——殲-20總設計師楊偉、運-20總設計師唐長紅和殲-15常務副總師趙霞的故事。學生聽完這些故事后,有的將“NPU”定義為“New Power University”,體現了他對學校的自豪感;還有人把“NPU”定義為“New Power Weapon Union”,體現了其對國防事業的熱愛。

課后,教師讓學生參觀校史館,增加大一新生對學校歷史和校友為國防事業做出重要貢獻的了解,引導他們熱愛自己的專業和學校,激勵他們努力學習,為國爭光。教師再讓學生寫一篇有關學校定義的短文和一篇參觀日記,通過雨課堂發送到自己的小組,組員之間互評作文。教師也要對每個學生的作文做出及時評價。這些教學活動有效促進了學生對寫作學習興趣和價值觀的思考,同時還提高了學生的思辨能力,有利于課程思政在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有機融入。

案例(2):在范文分析中融入思政元素

第六單元的主題為Cause and Effect,學習以因果關系為主要寫作手法的短文寫作,其范文為“Why English-only Laws Are Useless”。教師要求學生在課前學習本單元的線上慕課,熟悉范文的內容和結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先讓學生分析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觀點。經過討論,學生認為該范文的寫作背景為:美國一些州曾經規定在學校、選舉投票、政府公文中只能使用英語,這樣的規定引起了作者的強烈不滿。作者認為這樣會剝奪了不懂英文的公民的教育權、選舉權和申請其他福利的權利,并給出了詳細的原因。在分析這篇文章的觀點和寫作方法時,教師引導學生討論美國是否是一個自由、民主和平等的國家。再讓學生對比美國和我國的語言政策,尤其是關于少數民族的語言政策,讓學生了解我國對少數民族語言文化的保護和尊重,認識到少數民族語言是我國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為少數民族的文化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持。經過對這篇范文的小組討論,增強了學生對我國多民族語言文化的自豪感。課后,教師布置作業:寫一篇200個單詞左右的英語作文,思考為什么要保護少數民族的語言?(Why should we protect the minority languages?)經過課后寫作練習,學生既鞏固了因果關系作文的寫作技巧,又加深了少數民族語言文化對穩固我國語言文化重要性的認識。

案例(3):在作業講評中引申思政教育

教師要求學生在批改網上提交課后作業,因為批改網有查重功能,可以提示相似度的百分比。有些學生的作文參考網上的內容較多或抄襲網上的范文,教師能通過批改網發現,及時糾正這種不良做法。講評作文時,教師講解了在學術論文寫作中如何避免剽竊的方法,強調學術誠信的重要性,順便讓學生翻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經過翻譯實踐后,學生記住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并對其有了更深刻的領悟,以此作為自己的價值目標、價值取向和道德準則。

教學實踐的效果

經過一學期的混合式大學英語寫作課程思政教學實踐,課程組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和訪談。問卷調查共有15個問題,通過問卷星發送給學生。下面是一些主要的調查發現:95%的學生對此教學模式“滿意”或“非常滿意”;93.6%的學生認為該教學模式值得推廣;97.6%的學生認為混合式教學方式靈活,培養了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91.2%的學生認為他們的英語寫作能力和思想意識都得到了提高。

在訪談中,學生對該教學模式表示肯定。一個學生的評價為:“在慕課和課堂寫作課上我學到了許多寫作知識,例如,如何用具體的例子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如何評價同學的作業。參與思政問題小組討論鍛煉了我的思辨能力,提高了我的團隊意識,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另一個學生在期末訪談中說道:“線上寫作慕課豐富了我的寫作知識,鍛煉了我的自學能力。課堂討論增強了師生之間的互動,幫助我學會用英語的思維模式去寫文章,避免了之前的漢語寫作思路,讓我更了解了英語寫作的要點和手法。在上課期間,老師會帶領我們了解當今時事熱點,如播放我國人民共同抗擊疫情的視頻,增強了我們抗疫必勝的信心,培育了我們的愛國情懷。我在英語表達中既學到了知識,又體會了思政教育。”還有一個學生說:“英語寫作課增強了我的英語學習動機,提升了我的寫作能力和價值觀。線上線下的小組互評作文活動幫助我對自己的寫作問題有更明確的認識,還可以學習其他同學分析問題的不同視角及多元化的表達方式,所以互評作文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教學環節。”除了肯定評價之外,學生在訪談中也反映寫作課作業較多,他們除了要完成大量線上學習任務外,還要完成課堂布置的作業,希望減少部分作業。

學校督導專家對課程的評價為97分,在專家聽了三次課后,筆者征求他們對課程的反饋,專家表示,課堂氣氛活躍,教學內容豐富,在潤物無聲中融入了思政教育,實現了隱形育人的良好效果。

總之,問卷調查、訪談結果以及專家的評價均證明課程思政融入混合式大學英語寫作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思辨能力、文化素養和品德素養。

結  語

本文通過教學案例,對思政元素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有機地融入英語寫作教學全過程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與實踐。在講授英語寫作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實現了對學生的價值引領,不僅幫助學生提高了寫作能力,還實現了課程育人目標。但一學期的課程思政建設還不夠完善,今后將繼續優化課程設計,在探索專業教學與思政教育有效結合的同時,還將開展第二、第三課堂的思政育人課外實踐,形成課內和課外的良好結合,進一步鞏固課程育人成效。

參考文獻:

[1]高玉壘,張智義.大學英語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的結構模型建構[J].外語電化教學,2022(1):8-14+102.

[2]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ivk_sa=1024320u.

[3]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4]孔標.“大思政”格局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落實研究[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20(3):179-182.

[5]梁嘉.基于慕課的高校混合式教學實施策略[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8(2):61-65.

[6]文秋芳.大學外語課程思政的內涵和實施框架[J].中國外語,2021(2):47-52.

[7]肖瓊,黃國文.關于外語課程思政建設的思考[J].中國外語,2020(5):1-10+14.

[8]徐錦芬.高校英語課程教學素材的思政內容建設研究[J].外語界,2021(2):18-24.

[9]楊婧.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育的實踐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20(4):27-31+5.

[10]翟靜,王文麗.基于課程思政鏈的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實踐探索——以英語通識課“媒介素養”為例[J].外語電化教學,2021(6):63-67+10.

(薛紅果:西北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