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校專業課的教育實踐中融入思政教育,將思政教育貫穿落實到課堂教學的各環節,已經成為新時期推動我國高校思政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途徑。文學概論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基礎必修課程,具有豐富的課程思政元素,深入挖掘嵌入其中的課程思政元素,將專業知識與思政要點在教學過程中進行融合,是當前需要不斷思考、實踐和探索的關鍵課題。建設好文學概論的課程思政,可以立足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等層面,將打通文學理論與人生理論、強化哲學思辨訓練、促進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等作為尋找思政元素的切入點,充分發揮專業課改革創新的突出優勢,從而助推高校專業課與思政課協同育人路徑的探索與研究。

[關鍵詞]文學概論  課程思政  教學改革  協同育人


引  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在此背景下,全國各高校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核心厘清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內涵,積極探索課程思政改革的方式方法。高等教育的目的不只是傳遞高深學問、培育專業高級人才,更要從文化傳統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雙重角度塑造學生對理想信仰的堅守、對人品操守的秉持、對知識真理的追尋,從而在思想和精神層面努力形成完善的人格。人文學科一貫承擔著人文知識教育和道德信仰體系建立的重要作用,文學自不例外。文學概論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體系中的主干課程,一直是教育改革的熱點。立足課程思政實踐探索,如何助推文學概論課程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是當下亟待深入思考與踐行的問題。

“文論即人論”:文學概論的思政功能和價值引導

“文學即人學”作為一個能集中體現文學性質和特點的理論命題,既是文學理論得以展開的前提,也是實現課程思政的出發點。文學活動不僅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組成部分,也是人類精神活動的重要內容,因而將文學作為活動來對待,才能更好地揭示文學的人學性、社會實踐性、精神個體性的本質屬性。把文學當作人學,并將現實的人的生存境遇、人的解放、人的發展、人的價值和人的主體性等納入反思視域是理解所有文學問題的總鑰匙。文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都是“人”,談論文學就是談論人。如果說,“文學史,就其最深刻的意義來說,是一種心理學,研究人的靈魂,是靈魂的歷史”,那么文學概論就其最本真的意義而言,與人的全面發展同樣具有內在關聯性。在文學概論領域內,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掘“人”與“文”的交互呈現,就催生出諸如歷史主義、人本主義、審美主義和文本主義等經典的文論學理系統。由是言之,從人論與文論是同氣相求策應關系的角度把握文論概念范疇,就是在立足文學又超越文學的廣闊文化背景上,使一部文學理論兼具了藝術理論、文化理論和人生理論的意義。早在1980年代,英國杰出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特里·伊格爾頓在其著作《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中論及文學理論的特質時曾有言:“與其說文學理論本身就有權作為理智探究的一個對象,還不如說它是觀察我們時代的歷史的一個特殊角度。而這一點兒都不應該是讓人感到驚奇的原因。因為,與人的意義、價值、語言、感情和經驗有關的任何一種理論都必然會涉及種種更深更廣的信念……‘純’文學理論只是一種學術神話。”伊格爾頓對文學理論價值取向的闡述有一種更為深層的人文性的內容,這實際上也客觀構成了當代文學理論在人文價值形態方面的深刻變化。之所以如此,是由作為人文學科的文學理論的學科定位所決定的,其主導價值的體現必須密切關聯于人類生存意義的自由表達,不斷地揭示人類深層精神領域中深邃的心靈秘境和生存體悟。即海德格爾所堅持的,藝術必須思考存在和敞開真理。對于文學概論課程而言,還原到人自身的建設上,應該啟迪學生用自己已有的經驗、知識和情感去體驗和建構文本意義世界,從而對向真、向善、向美之性的精神存在狀態保持更高的自覺度,對不良的心理傾向和行為具有強大的抵御力和敏銳的批判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文藝工作者、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都肩負著啟迪思想、陶冶情操、溫潤心靈的重要職責,承擔著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文”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最為重要的元素,是中華民族自身文化積淀和最深邃的精神追求。無論是老莊玄學還是孔孟之學,無不將“文”視為天地之大美,秉承著宇宙萬物以及社會人倫的審美特征。而在文論著作中較早系統地表述這一見解的是劉勰,他在《文心雕龍·原道》開篇提出:“文之為德也,大矣。與天地并生者,何哉?”劉勰進一步將“文”加以抽象化,使其同天地自然之道與儒家人文之道融合歸于一致,通過“文”與“道”關系的闡述也集中傳遞了他本人鮮明的人文觀念。就文化傳承與弘揚而言,劉氏如此敘道:“觀天文以極變,察人文以成化;然后能經緯區宇,彌綸彝憲,發揮事業,彪炳辭義。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旁通而無滯,日用而不匱。”就陶冶性情,頤養精神而論,劉氏有言:“寫天地之輝光,曉生民之耳目矣。”他將“文”與人文、萬物之文等并提,從對“文”之本質的闡發中把脈“文”對于人的教化塑造功用,亦從側面說明“文”之概念所具有的道德性審美意義。這一理論進路對今天文學概論課程建設與發展具有積極的借鑒作用。在課程思政背景下,文學概論課程在教學改革中需要立足原有課程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的基礎上,將人文精神以審美方式加以彰顯,以充分展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學作品為抓手,發揮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示范引領作用,通過文學與人的密切關系,在專業課程中進行人文精神滲透,注重激勵學生的情感意志,培養學生的文學理解力和思辨力,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引導學生體味社會人生,感悟人性人情,激發他們對人生命運與人生價值的積極思考。

文學概論課程思政的具體實施路徑

課程思政并非專業課程與思政理論的簡單相疊,而是要立足于本課程知識理論的基礎之上,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同時借助教師精心巧妙的課程設計,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堂教學環節。習近平總書記說:“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像鹽,但不能光吃鹽,最好的方式是將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這一生動比喻既強調了思政工作要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同時又強調了思政工作和專業學習要堅持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有機統一。只有“潤物無聲”的育人方式才能讓學生在學“飽”的同時,能夠學得“津津有味”且“回味無窮”。就文學概論課程來看,課程思政的實現首先應該立足教學實際和教材內容特點,將思政價值引領融入相應的專業知識傳授過程中,將融會貫通的專業知識和思政內容生動有趣地體現出來,確保課程思政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響力。為實現文學概論課程思政改革的目標,可以采取以下路徑:

首先,在教學理念上,拓寬教學思路,打通文學理論與人生理論,讓學生主動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中國古代文論為例,中國作為詩的國度,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實以詩論為主。其理論成果往往既是詩作的鑒賞,又是詩藝的探討,也是人生境界的顯現。而其文本也多為韻味雋永的詩文作品,可以說是詩性的“人學”或者人生的“詩學”,映射著中華文化和中華文明的特質與精神。何為“詩性”?日常話語中的“詩性”,從狹義層面上來說就是“詩歌的特性”,而廣義層面上則指的是與邏輯性相對的審美性。而學理意義上的“詩性”最早見于意大利哲學家維柯的《新科學》一書中,是指人類原初的思維方式,恩斯特·卡西爾稱之為“神話思維”,列維-斯特勞斯稱之為“原始思維”。有著千年發展歷程的中國古代文論則顯現出三個層面的詩性特征:抒情性語言、直覺性思維以及詩意化生存。正是此種摒棄“唯理性思維”的詩性傳統為后來的中國文論奠定了一個詩性言說的基調。詩之舟是心靈的棲息,是精神的家園。對于中國文學和文學理論而言,中國人自身的信仰文化根基和精神家園中極為重要的元素就是詩性。道家的灑脫飄逸、儒家的溫柔敦厚以及佛家的空澈澄明等本身就是典型的詩性文化。中國古代文論作為富含中國風格、中國特色的文論話語體系,體現的是中華民族獨有的思想深度、文化厚度和精神高度。因此,在教學理念層面應著意還原古代文論的“鮮活性”,也就是在基于理論又超越理論的廣闊文化背景上,感受文學經典的民族精神與藝術特質。理論并非抽象干癟概念邏輯的組合,理論的本色是“鮮活的思想存在”,來自與生命存在密切關聯的鮮活體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理論內容與傳統文化、中華民族獨有的精神氣質、人文理想結合起來,借助鮮活的生命體驗引入對文學理論的感悟分析。由此教師、學生的生命個體性與所解讀理論的真正“在場”而構成教學的興味、構成教學的意義。同時,這樣一種感性的、個體的、“在場”的理論解讀,無疑有助于打破將理論鎖定于理性框架的沉悶局面,有效幫助學生在理論學習基礎上,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及文學觀等,潛移默化地實現課程思政的育人目標。

其次,在教學內容中,提升教學境界,強化哲學思辨訓練,在對問題的辯證思考中自然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學理論的形成和發展需要哲學理論,尤其是需要借助哲學思維的穿透力對文學現象加以觀照并上升到理論高度,最終形成關于文學原理、文學范疇和判斷標準等問題的研究。筆者所在院校文學概論課程目前使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聯合出版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文學理論》,這是一部充分體現馬克思主義哲學觀和方法論的教材,具有鮮明的哲學品格與中國特色。在中國語言文學專業的全部課程中,文學概論是最富于哲學演繹特點的課程。就具體的文學概論課程思政而言,就是要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下,在基于文學又超越文學的廣闊文化背景上,提高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和解決文藝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自覺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學是人學,是以美的形式與精神意蘊陶冶讀者,潛移默化地形塑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習慣,深刻影響著新的文化機制與文學生態。文學理論作為對文學現象、文學實踐、文學活動的規律的概括與總結,這樣一種理性思辨的過程需要借助哲學思維對文學現象加以總結并上升到理論高度。質言之,哲學思維為文學理論的知識生產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提供了重要的思維方法。哲學從來都不是單純給予知識,而是喚醒樂于求知的愛智慧者對世界充分的好奇心。以哲學思辨為導向的文學概論課堂就可能成為充滿智慧的精神殿堂,它是理論學習的場所,更是思想境界升華的場所。例如,在有關“文學理論的指導思想”、“文學理論的思想資源”以及“文學理論的研究方法”等內容的講解過程中,對于涉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課程內容來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不是附加的偶然的內容,而是其教學內容本身,是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的現代表達和中國形態,就需要將其作為核心內容引領課堂教學。而領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運用正確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方法,在哲學思維引領下的教材體系和教學體系的框架內,價值觀才能逐漸發酵,繼而邏輯連貫、脈絡清晰。唯有如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不會在講述的過程中被削減弱化。在這樣的精神殿堂里,學生一定不會感到文學理論無用,相反,他們會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文藝觀,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自覺傳承中國文化精神、展現中華審美風范。

最后,在教學目標中,擴大教學功能,通過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引導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現階段的文論研究與文化研究的關系進一步密切,它意味著理論話語與文學實踐在時間和空間上雙重的改寫。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文論分析技巧靈活運用于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文學實踐中。例如伴隨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的勃興,經典文學的網絡傳播和影視化改編、網絡文學的IP運營、網絡文學改編衍生等受到高校學生群體極大的關注。高校學生作為網絡用戶的重要群體,始終同互聯網保持著密切的接觸。近些年以傳統互聯網站為主要載體的網絡文學伴隨著移動終端系統多樣化發展也逐步轉移了陣地,大學生憑借信息需求量大、涉及知識范圍廣、對新技術接受程度高等特點在網絡文學讀者群體中占據了相當大的比例。在文學教育教學上如何順應或應對此種現象?文學理論是“為文學”而存在的,我們強調文學關注現實、關注時代,參與當代文化建設。網絡技術的發展是時代之必然,所以網絡環境下的思政教育也是必然趨勢。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網絡文學出現爆發性繁榮,但是質量參差不齊、良莠并存的問題依然突出。文學概論課程的教學目標之一是要凸顯文本審美分析,以潛移默化地發揮文學的影響。因此授課教師應借助多元的課程內容和靈活的課程形式引導大學生關注反思當代文藝現象和網絡文化。在“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的語境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啟發學生辯證看待網絡文學盛行帶來的利弊,自覺抵制低俗、庸俗、拜金主義、無底線的網絡文學,站穩政治立場,豐富網絡文化內容,開發闡釋能夠反映時代主流、人文精神、傳統美德以及體現中華文化精髓、富有愛國主義氣息的網絡文學作品。同時,以發展的眼光和開放的心態看待經典文學作品的現代轉換等問題,深刻認識新時代文學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新使命、新任務。靈活的課程形式也可以將艱深晦澀的理論內容與生動活潑的文學實踐相結合,發揮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以問題探討為主導,組成學習研究小組,以報告形式進行課堂展示。引導學生應用所學理論進入實踐的過程,就是引導學生進入檢驗理論、完善和發展理論的過程,能夠調動大學生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的積極性實踐,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與能動性,促進思想內化和價值認同,取得教育實效。

文學概論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文學概論課程作為教育部規定的高校漢語言文學本科教育必修課程,其所蘊含的思政價值是豐富的、立體的、多方面的。深入挖掘文學概論課程的思政價值,關系到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也是完善“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當然,“課程思政”作為一項系統工程,文學概論課程思政的實施過程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還需不斷總結反思教學規律。首先,在課程標準要求上不可盲目使用“課程思政”的概念。對課程中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挖掘過淺、內容單薄,就起不到價值引領作用,但如果思政教育內容占用專業教學時間過長,則會影響專業能力培養目標的達成。因此在課程知識銜接思政元素方面,要講究水到渠成,順理成章,使思政教育如鹽在肴、化于無形,有機融入專業教學全過程。其次,在教學方法上應主動構建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教師應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兼顧共性與個性需求,千方百計地創新課程教學方法。針對不同類型的知識點,構建不同的思政滲入模式,將由外入內的說教式滲透教育轉變為讓學生從學科專業知識中去領悟,從而內化于心、融化于魂的感悟式教育。再次,在評價機制上要構建標準化、多元化與動態化相結合的考評體系。在文學概論課程各環節評價和考核體系中增加思政教育考核項目時,應該系統評判學生基于專業角度的思想政治素養的發展狀況、變化軌跡以及存在的問題(課程思政之“學”),掌握課程思政教學目標設計、內容實施、成果效能等方面的具體情況及存在的問題(課程思政之“教”),進而實現以評促教、以評促學、教學相長的評價目標。

總而言之,課程思政背景下的文學概論課程改革已成必然趨勢,探索新時代文學概論課程育人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文學概論課程思政的價值轉化研究、育人模式探索、經驗交流推廣都需要更多的一線教師、教學名師、專家型學者等多主體力量的協同合作。課程思政建設沒有終點,立德樹人永遠在路上。教師隊伍應秉持“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改革理念,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人才支撐和創新動力。

參考文獻:

[1]勃蘭兌斯.十九世紀文學主流(第一分冊)[M].張道真,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2.

[2]伊格爾頓.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M].伍曉明,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96-197.

[3]姚大偉.習近平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文藝界社科界委員時強調:堅定文化自信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聲音堅持以精品奉獻人民用明德引領風尚[N].人民日報,2019-03-05(1).

[4]劉勰.文心雕龍注(上)[M].范文瀾,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1-3.

[5]人民日報評論員.沿用好辦法 改進老辦法 探索新辦法——三論學習貫徹習近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11(1).

(謝欣然: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