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是小學語文教學非常重要的內容,對學生了解古代文化,傳承文化經典有重要的作用,直接關系著學生能否進行更深一層的語文學習。《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明確指出:“核心素養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是文化自信和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的綜合體現。”其中,核心素養內涵的第一項就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指學生認同中華文化,對中華文化的生命力有堅定信心。通過語文學習,熱愛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文化,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關注和參與當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鑒人類文明優秀成果,具有比較開闊的文化視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蘊。文言文是中華傳統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承載著中華民族相對穩定而持久的記憶。與舊教材相比,統編版教材凸顯了中華傳統文化這一主題,由原來4篇文言文增加到了15篇,目的在于讓學生初步了解文言文的結構和表達方式,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培育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小學文言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層面

之前的教材直到五年級下冊才出現了第一篇文言文,而統編版教材中的文言文不僅在數量上有了大幅的增加,而且出現得較早,在三年級上冊中就有了第一篇文言文。文言文對于以字詞學習為主的低年級學生來說是非常陌生的,它讀起來非常拗口,學生想要理解其中的意思也有一定的難度,很多學生對于學習文言文感到很棘手,從而產生了畏難情緒。

(二)教師層面

1.思想認識不到位

受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很多教師只注重字詞的解釋、語句的翻譯等,一味地讓學生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提高分數,而忽略了文言文的深層內涵,使得教學缺乏靈活性。這種僵化的教學方式導致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學習文言文的能力無法得到提升,嚴重阻礙了學生文言文素養的形成。

2.教學方法不靈活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包辦得太多,舍不得放手,逐字逐句地講解,教師的“講”代替了學生的“學”,教師教得很辛苦,學生學得很痛苦,教學效果甚微。很多教師教學方法單一,只是一味地讓學生死記硬背文言文,而對學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文言文的含義、是否感受了文言文傳遞的情感、是否激發了學習文言文的興趣等沒有太多的思考,學生的學習狀態呆滯,缺乏靈活性,文言文素養很難得到提升。

二、小學文言文的教學策略

針對文言文教學過程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小學語文教師必須結合當前教育背景和教學方法,積極轉變教學觀念,提升思想認識,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通過多種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課堂教學。

(一)輔助教學,提高效率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是時代進步的體現。教師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打造輕松、愉悅的文言文學習環境,讓學生輕松地掌握學習內容。例如,在講解《兩小兒辯日》一文時,教師可以在課前搜集一些影音資料,借助多媒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通過資料,不僅能夠直觀地了解文言文,還能夠加深文言文的記憶。

(二)多樣方法,輕松解意

1.讀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對于小學生來說,讀無疑是學習文言文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文言文朗讀也是有技巧的,怎樣讀便成了關鍵。以《司馬光》這篇文言文為例,教師指導學生誦讀時,第一要求學生要讀準字音。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朗讀,把不認識的字圈出來,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語言特點。還可以讓勇于展示的學生進行示范,其他學生認真傾聽,并對讀音是否正確給予點評。之后,教師對學生存在的共同問題或容易混淆的字音進行糾正,學生在自主朗讀、互助朗讀的過程中不僅獲得了學習成就感,還樹立了自信心。第二要求學生要停頓得當。教師可以先示范,讓學生邊聽邊用筆在沒有標點符號卻需要停頓的地方做上標記,再讓學生模仿教師誦讀的速度和停頓進行朗讀。第三要求學生要讀得富有韻律。學生吟誦時也可以像古人那樣搖頭晃腦地讀,這樣便于把握全文節奏,從而讀得更加酣暢、明快。

2.看

一看課文插圖。相比之下,圖片更直觀、更容易理解。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插圖幫助學生理解文言文較難的字詞,以降低文言文的難度,增加學生學習的樂趣。例如,教師指導學生朗讀《司馬光》中“足跌沒水中”這一句時,“沒”是一個多音字,教師如果借助插圖,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二看文下注釋。小學統編版語文教材中的每篇文言文幾乎在下方或旁側都有注釋,且注釋內容廣泛,是學生學習文言文重要的資料庫。因此,看文下注釋是學生學習文言文最重要、最簡單、最直接的方法之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學會看注釋,通過注釋理解文意。

3.想

課文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因此,教師帶領學生學習文言文遇到難以理解的語句時,就可以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想一想自己的生活經歷,這樣學生就能很容易地與作者或主人公產生共鳴,理解文意就會輕松很多。

4.聯

凡事都有前因后果,理解文意也是如此,這里的聯指的是聯系上下文。學生學習文言文時,在理解文本意思的過程中,不能孤立看待一個詞或一句話,只有將上下文聯系起來,才能使文脈相通。

5.辯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文言文教學也是如此。例如,在講解《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時,為了讓學生準確了解王戎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孩子,教師可以讓學生圍繞“王戎真的沒動嗎”這個問題展開討論,學生就會對王戎遇事善于觀察、勤于思考的鮮活形象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6.補

統編版教材中有很多描寫人物傳記的文言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先閱讀相關白話文故事,再學習文言文,最后將兩者結合起來學習。學生閱讀白話文后對其中的人物已經有了初步了解,閱讀文言文時就能夠降低難度,更容易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三)補充資料,鞏固學法

教師教完一篇文言文后,可以補充一篇題材相似的文言文對學生進行拓展,幫助學生更加高效地記憶注釋內容及固定的翻譯格式,以此加深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例如,在講解《鐵杵成針》這篇文言文時,教師在教學最后一個環節中可以應用學法遷移,讓學生用課堂上學習的方法自學《鑿壁偷光》。這種教學方式既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又能夠鞏固學生所學知識。

(四)創設情境,學習表達

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抓住契機,巧妙地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輕松的學習環境中通過記錄、梳理和整合逐漸掌握文言文的表達特點,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提升自己的語文學科素養。例如,在講解《楊氏之子》一文時,教師可以用“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的句式進行導入,再讓學生模仿這種句式介紹自己,這樣既能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又能夠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五)注重積累,豐富語言

教師講解文言文后,要積極為學生提供展示學習成果的機會,以此考查學生的接受情況,增加學生的學習信心。還要讓學生在平時多積累一些古詩詞知識,定期背誦一些文言文、古詩詞,積極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

綜上所述,小學文言文教學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情況,巧妙借助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為學生創造更佳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要立足課堂,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好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還要創設教學情境,鼓勵學生多積累一些古詩詞知識,引導學生自主進行語言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從而讓學生在學中樂,在樂中學。

作者單位   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紅旗小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