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在高中教學管理中的應用研究
作者:杜 峰
發布時間:2023-01-09 10:45:19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信息化技術在高中教學管理中的應用,可以使學校管理者通過大數據實現對學生的個性化分析、以學定教,為學生提供一個穩定的學習環境。在創新課堂教學方面,教師可以借助信息化技術獲得學生學習、完成作業等方面的數據或信息,增強教學設計和作業設計的實效性和針對性,從而幫助不同能力的學生都能找到學習的最近發展區。此外,高中教學管理者可用人工智能算法結合學校課程、課時、教室、師資等情況進行高效排課,以提高教學效率與學生的學習幸福指數。
一、教育信息化對高中教學管理者提出的要求
教育信息化的深入發展,改變了教育管理模式,對高中教學管理者也提出了新要求:一是應確保每個學生都具備一種信息化觀念,掌握一定的信息整合技術。要做到這一點其實不容易,這就要求學校機房建設、數字資源、信息化設備等基礎設施建設必須與信息化教學方面的軟件環境優化同步進行。二是要加大高中學校的資源庫建設力度,一方面要將建設“數字化校園”作為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設的基礎工程之一,另一方面要建設一個資源充足、種類齊全、使用方便的線上校本資源庫。在不少校領導和教學管理者的努力下,部分高中學校已經有了自己的線上資源庫,里面囊括了最新的教學理論成果,還有優秀的教學案例、教學資源、微課等,但問題也比較多。主要表現為資源種類太少,不符合學校教學實際,資源內容雜而亂,管理無序,可利用的價值不大,不能真正發揮線上校本資源庫的效用。
二、高中教學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1.學校領導不重視教學管理信息化
領導的重視對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的影響不言而喻,學校領導是教師專業發展以及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后盾,同時在維護教學秩序、規范校風等方面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墒峭ㄟ^調查發現,有些高中校長并不重視教學管理信息化,他們認為教育信息化是教育部門的事,傳統方式一樣能做好教學管理。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學校領導缺乏對教育信息化的認識,不能充分了解信息技術在提高教學質量及提升管理效率當中的作用;二是學校領導習慣用行政的手段去解決相關問題。三是教育部門評價體系不完善,忽視了對學校領導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的評估。
2.基礎設施建設雖有進展,但運行率不高
網絡基礎設施是高中信息化管理的載體,要提升其管理水平,必須完善網絡基礎設施。高中學校的網絡基礎設施建設雖有進展,但由于設備陳舊老化,運行效率并不高。盡管極少數高中有自己的多功能廳、多媒體教室、電子白板等,但后期無人維護,年久失修,且設備系統內的資料多為宣傳性材料,這使得絕大部分教師在講課之前都去其他網站搜集資料,教學過程中采用的方法仍然是以講授為主。
3.資金不足,教學管理信息設備效率低下
通過調查發現,當下大多數高中學校都存在資金不足的問題,導致學校領導無法在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設方面投入足夠財力,這就意味著教學管理信息設備維修、更新不及時。加之大部分高中學校都有教學壓力和科研任務,他們幾乎把所有的經費都投入到了教育和科研方面。一般來說,只要教學設備能用,并沒有人愿意去維護、更新和保養。此外,在部分高中學校,重硬件、輕軟件的現象十分嚴重。一些高中學校盡管購買了電腦、顯示器、閉路電視、多媒體白板等先進設備,但由于經常放著不用,加上教師對其操作不夠嫻熟,使得設備成了擺設。許多系統在建立后都成了“裝飾”,專門用于宣傳,進而也就無法發揮教學管理信息化的優勢。
4.教師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有待提升
在日常教育管理中,有許多教師只會用簡單的軟件進行文本編輯,不會用信息技術搜集材料,也不鉆研線上授課技巧以及微課開發。即便是一部分教師具備信息整合的意識,卻未能將信息技術轉化為一種常態化的教學手段。在備課環節,不少教師為了省事,基本上不會用信息技術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和延伸,他們認為只要完成教學目標就行,沒有重視學生個人信息素養以及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升。
三、優化高中教學管理的對策
1.轉變觀念,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的重視程度
學校領導要轉變觀念,提高對教學管理信息化的重視程度。具體應從這幾個方面入手:首先,教育部門需要定期對學校領導、中層教學管理者、教師開展信息化培訓。培訓內容不應局限于網絡技術教學,可適度增加信息化管理理念、信息化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等內容。必要的時候,可邀請專家或名校領導來學校召開座談會或研討會,分享一些優秀的信息化教學管理案例,讓學校領導感知推進高中教學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其次,學校領導應從自身出發,研讀有關高中教學管理信息化的科研成果、文獻等,從而正確認識高中教學管理信息化在新時期教學管理工作中的價值,引導和激發教師不斷精研業務,實現對整個學校教學的系統化管理。最后,上級教育部門要為教學管理者制訂必要的、科學的、合理的評價方法,使學校的管理模式更加規范可行。
2.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設立專項經費開支
校長作為學校的最高管理者,要進一步加強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并為該項目設立專項經費。一方面要事先建立學校的多媒體設備預約系統,防止有限的機器閑置。在設備維護方面,學校必須開發一個良好的工作流程,從設備維護到設備維修,要做到及時更換有故障的硬件。同時,教師可從各個班級中選學生作為試聽人員,以測試設備能否滿足實際的教學需求;另一方面,學校針對信息化教學工作激勵機制設立專項的經費開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激勵機制是基于能力、表現、責任、物質報酬的重要依據,因此學校在履行獎勵機制前必須對各科教師就多媒體課程、課件、教學模式等進行綜合評估。若有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表現突出,學校應適度從教育信息化專項經費開支中拿出一部分給予教師以物質或精神方面的獎勵。
3.加大實訓力度,提高教師的信息化教學水平
學校要適時對教師進行多媒體設備使用方法等方面的培訓,以全面提高教師信息化教學的水平。一方面,在實訓開始之前教師應自主研究現代教育技術的基礎理論和教育設計理論,通過不斷整合信息化知識、搜集各種學習資源、探究信息化教學范例等方式,找到適合本班學生的教學方法。教師應多參加市縣教育部門組織的競賽,進而不斷積累信息化教學經驗。另一方面,在實訓準備環節,學校管理者應帶頭開發適合地區和學科特性的教育信息化教材,里面的內容不僅應包括現代教育技術理論,還應包括信息化教學模式、教學案例、教學技巧等。在正式的實訓環節,學校應開發具有針對性的訓練內容,以提高教育信息化教學的實效性。學校可以定期組織教學大賽活動,通過大賽評選優秀教師,打造精品課程,在校內實行觀摩講座,促進教師間的良性互動,從而實現整合校內教學資源,提升教學質量的目標。
4.整合資源,將信息技術作為常態化教學手段
整合資源,包括整合硬件資源和整合教育資源兩部分。由于目前學校的信息化管理經費投入不足,教育模式缺乏創新,對現代教學來說是一大憾事,這些問題也影響了高中教育信息化的進程。為了改變這一狀況,學校應鼓勵教師將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常態化的教學手段。具體可從以下三方面做起:一是要充分將信息技術應用于各學科創新課堂的教學中。進入信息化發展的新時代,教師在教學中要利用微信、投影、電子白板等各種信息技術,將教學內容通俗化、形象化,使各學科的知識更有趣味、更容易被理解。二是教師要對以往的教學模式進行優化和完善,利用互聯網資源、技術豐富課程內容,不斷探索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方法。三是要強化對教材的深入研究,將教材內容以思維導圖、非連續文本、表格、視頻、小實驗等方式呈現,讓課堂充滿互動性、探究性和趣味性。此外,教師還要借助信息技術輔助學生的預習和復習,形成“線上+線下”相融合的高效教學系統。
信息技術與管理的融合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提升學校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若不重視,就會使得學校缺少凝聚力、感召力,以及課程教學缺少感染力、吸引力。教育管理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精簡了一些繁瑣的管理工作流程,讓管理變得更加公開、公平和民主,也減少了地域和時間對教學工作的影響。因此教學管理信息化在高中教學管理中的應用,對于教師提升工作效率、提高信息化教學能力都有著積極的促進功能。
作者單位 陜西省神木市第七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