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助推義務教育高質量發展
——《陜西省第四輪“316工程”學校高質量發展督導評價實施方案》之義務教育學校指標體系解讀
作者:李 莊
發布時間:2023-01-06 15:49:21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近日,陜西省教育廳、省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印發了《陜西省第四輪“316工程”學校高質量發展督導評價實施方案》,在回顧總結前三輪督導評價取得的重大成果的基礎上,啟動第四輪“316工程”學校督導評價工作,新一輪督導評價方案的實施將有力助推全省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
指標體系響應時代發展新主題
《陜西省第四輪“316工程”學校高質量發展督導評價實施方案》之義務教育學校指標體系(以下簡稱“指標體系”)是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系統集成了國家出臺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關于深化新時代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改革的實施意見》等相關文件精神和省上配套出臺的各項政策文件精神,促進陜西省義務教育學校高質量發展。
(一)指標體系站位高。義務教育質量事關青少年兒童健康成長,事關國家發展、民族未來,堅持立德樹人,推進素質教育,是義務教育高質量發展重任之所在,是實現教育強國夢的根基。即指標體系是基于此而設計的。
(二)指標體系理念新。指標體系立足把教育評價作為加快義務教育由質量提升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重要抓手,堅持以發展素質教育為導向,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促進義務教育公平發展、高質量發展,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發揮督導保障作用。
(三)指標體系落點實。指標體系貫徹落實陜西省委、省政府要求,將貫徹落實國家義務教育學校辦學質量評價標準重點納入第四輪“316工程”學校督導評價工作中,以構建更加科學健全的學校立德樹人、教師潛心育人、學生全面發展的機制。
指標體系體現高質量發展強引領
指標體系依據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等文件,在上一輪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增加了中省出臺的有關義務教育改革最新文件內容和義務教育改革發展的成果經驗,確定義務教育高質量發展主題,指導學校結合自身條件,走內涵式、特色化的高質量發展之路,促進學生發展、教師發展、學校發展,從而推動教育事業發展。
為回應教育部等部門印發的《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指南》以及教育部印發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體現義務教育學段劃分符合學生身心發展、學業水平提升,滿足課程標準有效實施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指標體系將普通小學與普通初中指標體系有機融合,形成一體化的義務教育段評價指標體系,貫通義務教育全學段。指標體系共四大部分,包括省級指標(包含一級指標、二級指標及評價內容)、地方性評價指標(由市、縣、區根據評價權限自定)、負面清單、說明及增值性評價加分內容標準等。指標設置全面、科學、精練,指向明確。按照激發辦學活力的新要求,此次指標體系對評價指標進行了壓縮調整,避免相近指標或觀測點互相干擾,以減輕學校負擔。二級指標數量與前一輪相比減少1/3,其中辦學方向6條、內部管理9條、教育質量5條、教師隊伍建設5條、學生發展5條、辦學條件5條、發展特色3條,共計38條,高度涵蓋學校評價工作的方方面面,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和指導性。觀測點的設置客觀、準確、完整,257個觀測點涉及辦學方向34項、內部管理51項、教育質量46項、教師隊伍建設32項、學生發展28項、辦學條件50項、發展特色16項。
七個一級指標更加注重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使命引領。“一、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以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促進學校落實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要求為出發點,督導學校在黨的建設、立德樹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公平、規范辦學等指標的要求下,加強黨對學校工作的全面領導,突出黨建引領,落實“五育”并舉,引導學生增強“四個自信”,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二、優化內部管理”將第三輪指標體系中的第三部分提升教育教學質量與管理,按照新時代加強學校管理最新要求進行拆分,學校內部管理單列成章,突出減負增效和規范辦學的約束激勵,學校各項管理工作進一步得到強化。“三、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是指標體系的核心部分,占分比重最大,是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生成的根本基礎和關鍵環節。主要圍繞課程、課堂、課題三個核心,重在體現以校為本落實過程管理和全面育人,聚焦義務教育質量提升,回應人民群眾對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切,把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人才作為落腳點,充分彰顯了高質量發展的政策要義和根本指向。“四、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從加強師德師風建設、重視教師專業成長、健全教師激勵機制等方面,督導學校在教師配備、師德師風、專業能力、培訓培養、激勵保障等指標的要求下,聚焦教師發展,激發教師教書育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建成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黨和人民滿意的創新型教師隊伍,為學校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的師資保障。“五、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以學生發展質量為評價目標,從品德發展、學業發展、身心發展、審美素養、勞動與社會實踐等方面入手,評價學校在“五育”并舉、“雙減”落實,培養學生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等方面的整體成效。“六、提升辦學條件”將第三輪第四部分教育信息化部分內容整合并入,系統、完整、全面督導評估學校辦學條件,夯實學校高質量發展基礎,為實現城鄉建設一體化和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提供最基本的保障,助力學校內涵提升,推進學校現代化建設。教育信息化其他相關指標分別納入在第四輪學校內部管理、教師發展、教育教學質量、學生發展等關聯部分,以信息化引領學校高質量發展,為實現教育現代化和構建“互聯網+教育”大平臺提供有力保證。“七、彰顯發展特色”以實施素質教育,充分激發辦學活力為目標,從推進學校內涵發展、特色建設,增強辦學活力等方面,督導學校在校園文化、交流合作、辦學特色等指標的要求下,不斷提高辦學水平和育人質量,提升學校全面育人的整體成效。
指標體系強化學校發展硬要求
(一)強化黨建引領。突出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和健全黨組織對學校工作領導的制度,以政治建設為統領,推進黨的工作與教育教學工作緊密融合,把政治標準和政治要求貫徹到辦學治校全過程、各方面。規范黨組織設置,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和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以黨建促進學校育人工作,黨組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教職工對學校黨建工作滿意度達到95%以上。
(二)強化區域能動作用。指標體系立足陜西實際,基礎性省級評價分數由1000分減為900分,增加了市、縣(區)督導評價特色專項工作100分,為市、縣(區)提供了彰顯區域特色的自選評價選項。地方性指標需要各市、縣(區)積極探索,發揮自身能動性,通過科學制定地方性指標并發揮指標導向作用,破解本區域學校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瓶頸問題,為本地教育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力量。
(三)強化堅守辦學底線。負面清單共涉及五個方面的否決性指標,出現任何一項情況,扣除相應條款分值,降低評價等級,發揮一票否決威懾作用,堅決防止學校觸碰紅線。
(四)強化學校自查自評。指標體系為學校開展自評提供了基本標準,引導學校建立健全自我督查體系,及時開展教育教學、師德師風、“五項”管理、安全穩定、衛生防疫等內部日常督查。強化了責任督學工作職責,指導學校對照評價標準,每年進行自我評估、診斷、改進,確定自評等次,向主管教育督導機構報送自查自評報告和整改計劃,激發內生辦學活力。
總之,指標體系旨在以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為目標,以提供滿足人民群眾需要的優質教育資源為動力,促進學校高質量、內涵式發展。
作者系陜西省學校督導評價專家、西安市第十中學原黨總支書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