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把教育數字化忽悠成“智慧教育”
作者:儲朝暉
發布時間:2023-01-06 15:34:47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在國務院開展的第九次大督查中發現,一些地方的學校以孩子是否繳費購買平板電腦為標準決定孩子是否能進入所謂的“智慧班”,這既影響了教育公平,又誤用了數字化技術。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智慧教育”這個似是而非的詞被廣泛傳播。
“智慧教育”常被作為教育信息化的代名詞,有人甚至直接將在線教育稱為“智慧教育”。一般而言,“智慧教育”指在教育管理、教學、評價和科研各領域全面深入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促進教育的運行和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有沒有智慧、誰才有智慧是決定可否使用“智慧教育”一詞的關鍵。
首先必須明確,智慧是生命個體所具有的基于生理和心理器官的一種高級創造思維能力,到目前為止,所有信息和人工智能技術都不具備“智慧”的基本條件,用“智慧”來修飾“教育”指代使用某種技術是不可取的,混淆了歷史長期積累形成的“智慧”這一詞語的內涵。在教育各要素中唯有人是有智慧的,現有的任何技術都不具有智慧。
“智慧教育”一詞使用的問題還在于,信息技術本身是把雙刃劍,使用它是利弊并存的,將它包裝成“智慧教育”是在有意隱瞞對它利用不當可能造成的傷害,對于對它的特性未全面深刻知曉的使用者則是一種有意的迷惑和蒙蔽,對此不澄清則會誤導社會、貽害教育、傷及未成年人。
就教育而言,以是否使用了信息技術來判定是否是“智慧教育”顯然是不符合實際的。自有教育以來,就存在“智慧教育”,蘇格拉底的“產婆術”,雅典的學園,中國古人提出的因材施教、教學相長、啟發式教學難道不是“智慧教育”嗎?顯然它們比一般使用信息技術工具的教育更接近“智慧教育”。同樣,歷史與現實中已經存在眾多未使用信息技術的智慧教育案例,也有不少人感受、體驗到非技術因素帶來的智慧教育。相反,有的人雖然使用了數字化、網絡化、多媒體的技術,卻依然在灌輸知識,比拼考試分數,這樣的教育哪里有一點智慧呢?實際上它們在壓制一個個鮮活個體的自主性、想象力,在限制、壓抑和摧毀師生的智慧。
從哲學和現實分析,智慧的主體在可預見的將來都只能是人。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無論發展到什么程度都只是工具,不可能具有智慧。鼓吹工具的智慧必然造成對目的的遮蔽,是對現實中的鮮活的、主體性的人格和智慧的忽視,這必然造成對一部分原本存在智慧的人的傷害,這個過程與教育和成人的目標、邏輯是完全相背離的,將使用信息技術的教育稱為“智慧教育”極為滑稽。現實中已經出現由此受到傷害的例證。
正因為如此,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文件中只使用“加快教育數字化”這一表述,而沒有使用“智慧教育”。
但是,仍然有人出于商業目的,熱衷于使用、宣傳“智慧教育”概念。然而,他們大范圍調查過長時間在這種“智慧教育”下受教育的學生的感受嗎?預想過在這種“智慧教育”下未成年人的成長情況嗎?已經有足夠的實證素材顯示這其中有幾個關鍵問題:長期處于單向操作的信息控制的“智慧教育”平臺中的學生自主性受損,機械性、標準性、被動性增強,難以生成正常的人際情感,難以獲得尊嚴感。技術是雙刃劍,不恰當使用比不使用造成的傷害更大。
為此,對未來有責任感的人們都應該盡快走出所謂的“智慧教育”迷霧。
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未來,能否堅守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本,以適合還是不適合為標準,將成為考驗相關當事人是否真正具有智慧的試金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