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湖區慶安小學開設扎染社團,學生們正在學習扎染。 (記者 竇翊明 攝)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記者通過連日來的采訪了解到,我市各中小學、職業院校、高校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學習和主題活動,“五育”并舉注重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特色德育課程讓“三觀”教育內化于心,運用一個個生動鮮活的案例,讓黨的二十大精神“帶著熱氣”進教案、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多形式、多載體的具體實踐,將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到教育教學活動中,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五育”并舉 培養學生全面發展

如何將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到教育教學活動中?記者了解到,西安市各中小學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通過舉辦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陶冶孩子們的情操;全面培養學生藝術素養和審美情趣;注重培養孩子們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培養他們熱愛勞動的品質;通過一堂堂思政課,將“立德樹人”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用青少年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培養和塑造他們正確的“三觀”,真正把育人做到位……

航天城第四小學打造了豐富多彩的科技課程,在孩子們心里種下了科技夢的種子,插上了航天夢的翅膀。作為一所航天特色學校,航天科技元素在校園內隨處可見,學校充分挖掘資源,開展科技特色課程、舉辦豐富的主題活動,營造了濃厚的科學學習氛圍,打造線上線下立體育人模式,努力培養學生的正確價值觀。

慶安小學形成了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以樂學為中心,包括健康、文明、善思三大領域70多門課程的“水滴·樂學”校本課程體系,其中男女足、籃球、排球、乒乓球、啦啦操、武術、田徑等豐富多彩的體育社團課程,成為提高孩子們運動技能的平臺。學校通過豐富多彩的課程,助力全面培養學生藝術素養和審美情趣,同時立足“三個課堂”,探索教育新內涵,不斷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努力發展學生綜合素養。

“培養一批熱愛科學、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青少年科技創新后備人才,是國家的希望,也是我們教育人的使命。”慶安小學校長馬玲說。

特色德育課程 助學生樹立正確“三觀”

“今年開學以來,我們已經開展了多期,每期主題都會緊扣時事,由孩子們來主講。”蓮湖區遠東第一小學“悅芽思政小講堂”備受學生歡迎,這是該校的特色德育課程。教師孫倩潔說,“英雄——民族最閃亮的坐標”“這才是我們該追的星”“天宮課堂,探尋航天發展史”等,這些都是近期剛剛做過的思政小講堂主題。

“我們的初衷,就是希望通過小講堂的形式,幫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涵養家國情懷,傳承紅色基因。”在實踐過程中,這樣的小講堂形式,極大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和自覺性,“不同于教師的傳授,孩子們之間的互動和講解,印象更為深刻,也能更好地將‘三觀’教育內化于心。”孫倩潔是一名經驗豐富的語文老師,是年輕教師尊敬的“師傅”,也是陪伴在孩子們身邊的“引路人”。近兩年,她開始擔任少先隊大隊輔導員。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青年強,則國家強’。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教師,應當扛起為國育才的責任。作為少先隊輔導員,我將切實抓好少先隊這個源頭活水,把黨對少年兒童的殷切期望有效傳遞到孩子們身上,轉化為他們成長的力量。”孫倩潔說。

思政教育 讓黨的二十大精神進課堂

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后,對于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的新觀點、新論斷、新思想,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學青年思政教師胡承裕原原本本地學,認認真真地悟,并將所學所思形成教案,運用一個個生動鮮活的案例,讓黨的二十大精神“帶著熱氣”進教案、進課堂、進學生頭腦。他說:“思政課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和擔當能力,把個人的成長發展和國家、民族的發展高度統一起來。”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我深愛著思政課教師這一職業。在教學過程中,我感到生命非常充實而有意義。”胡承裕說,未來,他將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注重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幫助學生成長為具有更高能力和水平的創新創造者。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強化學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發展”。西安市未央區啟點之星康復中心創始人蔣孟云表示,特殊教育從“支持”到“辦好”再到“強化”,這為特殊教育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國家重視特殊教育,而融合教育能夠給聽障孩子未來提供更多可能,也是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情。

蔣孟云說,如今她所倡導的融合教育聯合體已經落地,為更多聽障孩子帶來更多可能。經過6年的發展,康復中心先后接收了400余名聽障兒童,通過康復訓練、融合教育、社會實踐等有效康復手段,使他們進入普通學校的入學率達到了90%,可以和健全的孩子一起學習生活。

產教融合 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

西安職業技術學院建筑與軌道交通學院副院長王成平說:“黨的二十大為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新的部署要求。未來,我們將圍繞建筑信息化和建筑智能化這兩個方向進行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建設和實訓基地建設,為國家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產教融合是當下高職院校最有效的辦學模式之一。”王成平說,生產性實訓基地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縫對接專業的實操內容,接觸到企業最真實的生產環境和項目;另一方面能夠促進學生良好就業。

采訪中記者還了解到,我市技工院校加快人才培養,持續增強人才的競爭力,培養更多的高技能人才。例如,西安航天技工學校與多家企業合作建設專業群類、開設訂單班、特色班。針對企業個性化需求,開設多種特色班。堅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人才培養突出崗位技能,滿足企業用人需求,著力培養學生的就業競爭能力和持續發展能力。

同時,我市各大高校也紛紛通過組織專題學習會、學生座談會等方式,引導師生交流學習心得,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作為一名在校大學生,我將繼續埋頭苦學,力爭學有所成,學有所獲,以實際行動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更好地投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西安交通大學的一名大學生說出了莘莘學子的共同心聲。

執守初心,筑夢育人。如今,我市眾多新時代教育工作者正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當好學生成長的引路人,不斷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西安教育,未來可期!

來源|西安新聞網

責任編輯:劉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