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師范大學連續13年舉辦“紅燭杯”師范生教育教學能力大賽,學生使用多媒體技術完成教學設計及課件。作者供圖

■學習二十大精神 培養高素質教師

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進行了“三位一體”的統籌安排,為教育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深遠影響。尤其是報告提出“推進教育數字化”和“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對教師教育發展具有重要的變革意義。在黨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教師教育可以加強以下兩個方面的貫徹落實工作。

一方面,要研究數字化教育發展趨勢下的教師能力模型。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在許多地方都提到了“數字化戰略”,包括加快建設數字中國、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等,在科教興國戰略中更是強調要推進“教育數字化”。每一項數字化戰略都需要具備數字素養和數字能力的公民的積極參與,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教育必須培養具備數字素養和數字能力的教育人才,就要求教師首先要具備使用數字化技術解決教育教學問題的能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還指出了“網絡輿論亂象叢生”的問題,一些錯誤思潮也穿著各種外衣、以各種方式在網絡上傳播。學生需要有能力去進行理性識別,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首先具備網絡倫理教育知識和技能,有能力引導學生正確使用數字技術。

可見,在實現“教育數字化”的路上,教師教育的數字能力水平影響重大。

過去幾年中,數字技術在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教育方面的表現也頗受關注。疫情暴發以來,我國率先開啟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在線教育實踐,在線教育也在這場危機中證明了自己的價值,這為加速教育數字化轉型提供了重要依據。但在線教育的發展也暴露了我們的教育數字化還停留在初步階段:目前來看,信息技術在基礎設施上有了較大改善,大多數在職教師或大學生都能夠在生活中嫻熟地使用數字技術,但在將數字技術與教學過程有效整合上還能力不足。多數一線教師經過培訓能夠在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也會用信息技術檢索信息,但還不能積極主動地使用,在使用技術與學生及他人有效互動、將教學任務與數字技術進行有效整合與開發等方面,還有待提升。

那么,如何提升各級各類教師的數字專業水平?這就不僅需要師范教育將培養師范生的數字素養和數字能力作為自己的重要使命,還需要高校、數字研發機構、基礎教育學校還有技術公司等相關主體之間建立協作關系,共同研究構建數字化教育發展趨勢下的教師能力模型,并以此探索有效的培養路徑。

另一方面,要提高教師在人才培養中的戰略意識。

要理解人才自主培養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在“三位一體”部署中的重要意義,需要幫助教師形成戰略性思維,以提高人才培養的目標性、針對性和有效性。

第一,要培養教師的國際視野、全球意識和開放心態。卓越教育、拔尖創新人才、科技競爭等概念的提出與理念的形成,主要源于20世紀中期的國際競爭,世界各國把創新作為重要的國家發展戰略,而基礎教育在其中無疑發揮著關鍵支撐作用。在強調創新人才培養的新時代,中小學教師不能再只低頭拉車,必須抬頭看路。在人才培養上,教師既要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確保人才發展的正確方向,又要在國際視野中把握人才培養規律和教學策略。因而,對教師進行國外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趨勢和前沿動態培訓時,要尤其關注制度、國際競爭、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引入,讓教師能從全球視野中建立教育的戰略意識。

第二,要引導教師建立新的人才觀。要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加快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對于教師群體來說,面臨一系列觀念轉型:要建立“人人都能成才”的理念,努力發現并激發學生的發展潛力;要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全面認識“雙減”背景下推動學生全面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維度——精神面貌;要跳出學段式人才培養的束縛,在人才成長的連續性、大中小學一體化貫通培養的長遠大局中看待本階段人才培養的任務和要求;還需要建立改革意識,認識到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不是一勞永逸的事情,它是隨著創新需求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動態過程。

第三,要加大研究型教師培養培訓力度。教師是人才培養的重要研究者,他們扎根在課堂,可以在正常的教學過程中直接觀察到人才的成長過程和細節,并進行探究。這是外部研究人員無論如何都無法比擬的。因此,對師范生,要大力開展研究型教師培養培訓力度,不僅讓他們能夠在教學中應用最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還能夠開展自主研究實現教育創新。對在職教師,更要加強研究思維和能力的培訓力度,有必要建立高校—科研院所—基礎教育學校之間的研究伙伴關系,組織個體間、團隊式合作,提升基礎教育學校教師的研究水平。

(作者系陜西師范大學校長)

責任編輯:劉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