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三年,西安團市委駐村工作隊隊員劉建設仍然記得自己第一次來到西安市藍田縣厚鎮東咀村的情形。那是2019年早春,他作為支教老師來給村里的孩子上書法和繪畫課。嶺上風大,孩子們凍得鼻尖通紅,臉上掛著些許鼻涕,衣服也臟臟的,望向他時,一個個顯得局促而緊張。

“可能是因為長期留守在家,這里的孩子性格很內向。還記得第一次戶外寫生時,他們特別謹慎小心,有些甚至站在那兒半天不敢動筆。”劉建設回憶。

在當時,對于東咀村的孩子們而言,不僅“寫生”是個陌生的概念,連帶著支教老師的面孔,也是既新鮮又令人膽怯的。“東咀村地處嶺區交通不便,師資力量薄弱,娃們能享有的教育資源實在有限,在眼界視野方面更與城里學生相差巨大。”談及村情,東咀村村支部書記宋小莉坦言。

然而近兩年,隨著“小葵花”少年宮的建立,這一切已逐漸改變。2020年9月,東咀村“小葵花”少年宮正式建成,打響了陜西省首家專門面向留守兒童的村級少年宮陣地第一炮。周末常態化課程、小葵花看西安、暑期支教······自此,一系列教育幫扶活動在西安團市委駐村工作隊的努力下風風火火地操辦起來,村里的孩子們通向更廣闊天地的距離也越來越近。

圖片6

孩子們在少年宮上課

做孩子們的“精神家園”

“老師你看!我還原魔方只用了不到一分鐘!”上午的魔方比賽剛一結束,少年王研便沖到操場邊,興奮而又略顯得意地向老師展示著手里的魔方。

魔方課是“小葵花”少年宮開展的周末常態化輔導內容之一,也是孩子們最受歡迎的課程之一。“村里的孩子們活力無限,開設魔方、機器人這類課程,不僅能充分激發他們的興趣,更能鍛煉其記憶能力和動手能力。”來自西安市魔方協會的支教老師陳皓旻表示。

圖片10

孩子們參加魔方比賽

一年前,陳皓旻收到西安團市委駐村工作隊的邀請,來到東咀村進行支教,從一開始的摸索到如今的輕車熟路,他早已和孩子們打成了一片,并計劃接下來帶著孩子們不定期外出比賽,以進一步調動其持續學習的積極性。

事實上,如陳皓旻一般的支教老師如今已不再是東咀村的稀客,而成了常客。通過發揮共青團自有優勢,近兩年,駐村工作隊積極組織協調如青少年宮、高校支教團體、教育協會等各方教育主體資源,不斷拓展著課程的深度和廣度。

“火星車”搭建、“香腸機”制造,武術的奧秘,三階魔方的神奇······現今,少年宮開設的魔方、舞蹈、聲樂、書法、繪畫、體育等課程品類多達數十種,備受孩子們歡迎。每個周末,前來上課的學生多達40余名,其中不乏來自附近村落的孩子,大家齊聚一堂,將教室填得滿滿當當。

“自從少年宮開課以來,我幾乎沒有缺席過。”今年剛去城里讀初一的李文悅表示。現在,雖鮮有時間再回村上課,但少年宮依舊是李文悅認定的“精神家園”。此前的一年多里,即便每次要走上一個多小時,她依舊風雨無阻地前來上課。“我最喜歡的課程是聲樂課,老師會教我們練習發聲,比如該怎樣吸氣呼氣,很新鮮很有趣。”李文悅表示,與之前除了干家務就是寫作業的單調乏味相比,少年宮讓她學到了知識,交到了朋友,發自內心地快樂起來。“整個人像汲取了陽光和水分的植物一般舒展,是一種真正感到飽滿充實的開心。”

走出去,看世界

對孩子們來說,在“小葵花”少年宮度過的每一個周末,充實而愉悅。“但要說我最最期待的,還是‘小葵花看西安’。”講完這個心聲,王研似乎有點不好意思。

今年暑假,西安團市委提前對接陜西省自然博物館,進行了相應的游學安排。隨后,由劉建設作為負責人帶隊組織村里的孩子前往西安進行為期一日的參觀學習。“孩子們很興奮,對博物館陳列的各類展示品非常感興趣,我特意觀察了下,沒有一個人玩手機,這讓我很欣慰。”劉建設高興地說道。

圖片9

“小葵花看西安”走進陜西省自然博物館

參觀時,“煤炭是如何形成的?”“動物的遷徙規律是什么?”這類遠遠超出了日常認知范疇的知識新鮮而有趣,令孩子們目不暇接,如饑似渴,在視野被拓寬的同時,也暗自生出了奮發向上的決心,而這種“扶智扶志”,也是西安團市委駐村工作隊開展“小葵花看西安”主題活動的初衷所在。

近兩年,駐村工作隊先后組織“小葵花延安勵志行”“小葵花國慶看西安”“小葵花母親節特別活動”等大型活動10余場次,參加孩子共700余人次,在更高更廣的空間內,不斷開拓著鄉村孩子們的視野,激發著他們奮發有為的內在動力。

“下一步,我們希望爭取更多資源和機會,不僅僅帶著孩子們‘看西安’,還能去‘看北京’‘看世界’。”談及未來,劉建設滿懷憧憬。

“老師別走!”

“每次一到假期快結束,孩子們都是一派‘愁云慘淡’,場面堪稱悲壯!”陜西學前師范學院體育學院團總支書記張振華總半開玩笑、半含“苦笑”地說,而他所指的正是在東咀村開展的“三下鄉支教”活動中,孩子們與支教老師依依不舍的告別場景。

圖片7

孩子們與支教老師難舍難分

多年來,囿于師資力量薄弱,鄉村的孩子們不僅視野受限,文化課基礎也很薄弱,年齡稍大一點的學生想要考上城鎮中學甚至好大學,相對困難。針對這一情況,自2019年以來,西安團市委駐村工作隊先后對接聯系陜西學前師范學院、西安翻譯學院等高校,以東咀村小葵花少年宮為主要陣地,在暑期開展三下鄉支教活動,前后邀請120余名高校師生到村支教。“今年7月,我們請到了陜西學前師范學院暑期支教團23名大學生到東咀村開展暑期支教活動,希望通過此類活動,為彌補鄉村優質教育資源缺口貢獻共青團力量。”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張亮介紹。 

圖片8

孩子們在戶外上籃球課

從文化課輔導到紅色文化宣講再到體育俱樂部實踐,如今,形式多樣的支教內容已成了孩子們假期最大的期盼。“每次支教結束前我們還會組織專門的演出,鼓勵孩子們公開展示自己。他們的變化還是巨大的,不僅開朗大方了,人也自信了。”張振華欣喜地表示。

教育幫扶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工程,但孩子們的這種積極蛻變與成長,以及每一次幫扶帶去的向上向善的力量,將不斷激勵著如西安團市委駐村工作隊、陜西學前師范學院暑期支教團隊一般的教育幫扶主體,用心用情、扎實推進鄉村人才振興工作,在更廣闊的空間造福更多的鄉村孩子。

采訪末尾,李文悅表示自己至今還保存著和支教老師王路路的單獨合影,并且時常想起她分享自己從一個小山村走出來的勵志經歷。“有時學累了就想想她說的話,真的很受鼓舞。我想考上好大學,將來像她一樣為鄉村發展做出貢獻。”李文悅說。

來源:陜西網

責任編輯:胡晉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