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與理解:歷史教育的使命”國際學術研討會召開
作者:段妮娜 劉曉芳
發布時間:2022-12-19 12:31:05
12月16至17日,由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與《中學歷史教學參考》編輯部聯合主辦的“文化與理解:歷史教育的使命”國際學術研討會采用線上方式舉行。來自德國、美國、阿根廷和國內的近50所高校、中學、博物館和教育科研機構的100余名學者,聚焦歷史教育研究和協同發展主題展開學術交流研討。國際歷史教育學會主席、德國奧格斯堡大學歷史教育學首席教授蘇珊·波普,中國教育學會歷史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許斌,陜西師范大學副校長黨懷興,首都師范大學教授趙亞夫等出席會議開幕式并致辭。開幕式由歷史文化學院院長李秉忠教授主持。
在開幕式致辭中,黨懷興指出,歷史教育研究對于建立人類文明共同體具有重要意義,希望參會學者圍繞歷史教育發展和歷史教師教育等基本問題進行充分交流和討論,共同探討建設高質量歷史教育體系的路徑和方法。許斌理事長指出,歷史教育肩負著民族和人類、國家和世界走向美好未來的重任,對于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促進人類的和平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希望歷史教育研究者協同推動新時代中學歷史教育的發展。蘇珊·波普教授認為,面對當前重大挑戰,歷史教育對于塑造人類共同的未來具有重要作用。趙亞夫教授認為,本次大會的主題突出了中學歷史教育“文化”和“理解”的兩個鮮明特征,希望大會進行多維的人文交流,加深對未來歷史教育的探討和思考。
國際歷史教育學會主席、德國奧格斯堡大學歷史教育學首席教授蘇珊·波普等6位外國學者、南京大學歷史系陳曉律教授、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張帆教授、復旦大學歷史系李宏圖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鄭林教授、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李秉忠、漢景帝陽陵博物館院長李舉綱研究員等16位中國學者,以及李惠軍、郭富斌、馬里烏斯·王爾德等中學歷史教學名師,分別就教師教育體系結構、文明發展與歷史教育、歷史教科書國際比較研究實踐、博物館與歷史教育、歷史教育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話題作主旨發言,從世界和平、合作和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共話歷史教育的責任和使命。參會的 100余名學者,圍繞歷史教育功能闡發、歷史教育回溯與展望、歷史教育理論發軔、歷史教師教育探討、歷史文化價值表達、歷史教科書價值省思、歷史教學理論建構、歷史教育路徑拓展等8個主題進行了分組交流討論。
12月17日下午,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鄭林教授、德國奧格斯堡大學人文歷史學系歷史教育學教席學術助手米歇埃爾·沃伯林博士、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徐賜成教授在閉幕式上發言,陜西師范大學校長助理袁一芳致閉幕詞,對大會的成功舉辦表示祝賀和高度肯定,并對如何學習好、總結好和落實運用好本次會議的豐富內容、如何建立和深化與國內外歷史教師教育同行的合作與交流機制、如何拓寬歷史教育和教師教育的發展途徑,提出具體要求和意見。大會閉幕式由陜西師范大學教師教育處處長許廣璽主持。
本次大會是在全國上下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背景下召開的,是全國歷史教育工作者對“建立高質量教育體系”的積極回應,是對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思考和行動,也是陜西師范大學深化落實國家關于教師教育工作要求和學校主責主業的一次努力和踐行,是弘揚“西部紅燭”精神、彰顯“兩代師表”魅力、發揮“教師搖籃”功能的創新舉措。與會的國內外專家學者充分交流了學科前沿理論問題,分享了教育教學實踐經驗,達到了交流思想、啟迪智慧、促進發展的目的,為歷史教育研究發展,歷史教師教育質量提升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彰顯出未來歷史教育發展方向,推動歷史教育邁向新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