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政策的支持下,西北工業大學青年教師羅劍僅用一個月,便完成了審批、評估、專利出資到位等流程,在秦創原總窗口注冊成立了西安礪芯慧感科技有限公司。

說起科技成果轉化的經歷,羅劍充滿自豪:“如今,我們公司已經建成了國內首條覆蓋常溫、超低溫、超高溫薄膜鉑電阻自動化生產線,打破了國外對該類產品近30年的壟斷。”

在西北工業大學,還有很多像羅劍這樣的科研人員帶著科技成果走向市場。2021年以來,西北工業大學積極探索推進“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技術轉移人才評價和職稱評定制度”“橫向科研項目結余經費出資科技成果轉化”等三項全面創新改革任務,著力破解“不敢轉”“不想轉”“缺錢轉”難題,實現了高校科研人員從“要我轉”到“我要轉”的轉變。

長期以來,職務科技成果是國有資產,一旦定價低或轉化失敗,就可能觸及國有資產流失的“紅線”,科研人員和管理人員存在“不敢轉”的顧慮。西北工業大學樹立“科技成果只有轉化才能實現創新價值、不轉化是最大損失”的理念,出臺《西北工業大學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辦法》,建立了更符合成果轉化規律的職務科技成果管理機制,明確轉化前的職務科技成果由科研院負責管理,國有資產審計、清產核資時不再包括職務科技成果;以作價入股等方式轉化職務科技成果,不納入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管理考核范圍。

“若不是‘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政策的出臺,徹底打消了我們害怕創業失敗、導致國有資產流失的顧慮,這一國家急需的科技成果可能就要被‘束之高閣’。”回想起一年前創業時的情形,羅劍坦言。

“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取得了“看得見”的成效:西北工業大學將全部職務科技成果都納入了單列管理,僅2022年已將150余項科技成果作價2.5億元,組建成果轉化企業24家,作價金額與去年同期相比翻一番,組建企業數量超“十三五”時期總和。

在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政策的引導、支持下,西北工業大學動力與能源學院教師董素艷遇到的幾個難題得以解決:憑借科技成果轉化貢獻,他晉升為科技成果轉化系列副研究員,解決了困擾多年的職稱難題。今年8月,他創辦的企業獲得了同創偉業2500萬元的第二輪投資,橫向課題結余經費解決了企業實繳資金的問題。

“我們從事科技成果轉化的信心和干勁更足了!”說起“三項改革”政策的激勵,董素艷表示。

在現行的職稱評價體系中,高校職稱評審更注重論文、項目、獎項等方面,科研人員科技成果成功轉化后產生的社會貢獻和經濟價值在職稱評審中認可度不高,極大地影響了科研人員從事成果轉化的積極性。

對此,西北工業大學“破四唯”和“立新標”并舉,將教師的科技成果轉化績效與收入、獎勵等掛鉤,出臺《西北工業大學專業技術職務評審辦法(2022版)》:在原有職稱體系中,增加“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作為科學研究的可選項;在專職科研崗位中增設科技成果轉化職稱系列,實行單列計劃、單設標準、單獨評審;從經濟和社會效益兩個維度設置了指標,滿足其中一項即可申報晉升高級職稱,讓真正有作為、有貢獻的技術轉移人才“名利雙收”。

據了解,西北工業大學已有2人獲評科技成果轉化系列高級職稱,另有30余位教師憑借科技成果轉化貢獻晉升了高級職稱。

“缺錢轉”一直是科技成果轉化中的一個難題。西北工業大學探索橫向科研項目經費出資路徑,出臺《西北工業大學橫向科研項目結余經費出資科技成果轉化實施辦法》,設立“產業發展專項基金”。科研人員可申請將結余經費劃入基金,并根據需要提出資金使用申請。學校組織項目論證會對出資可行性進行論證,根據投資金額進行分級審批。

同時,學校落實對科研人員的獎勵政策,將橫向科研項目結余經費出資形成股權收益的90%獎勵給科研人員,形成激勵科研人員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長效機制。

截至目前,西北工業大學以“技術入股+現金入股”方式,已組建成果轉化企業20余家,實現了“出成果”和“用成果”的有機統一。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