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157”質量評價體系 推進教育評價改革
——“雙減”背景下義務教育學生發展質量評價的西安實踐
作者:解慧明
發布時間:2022-12-13 15:20:12 來源:中國教育報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雙減”和教育評價改革都旨在使教育回歸學校、回歸課堂,回歸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引導樹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觀,正面積極回應全社會對教育改革的關切。近年來,在陜西省西安市教育行政部門的領導下,西安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積極推進“雙減”背景下義務教育學生發展質量評價改革,通過科學構建學生發展質量評價體系,探索出了以“雙減”完善教育評價內涵,以教育評價改革深度推進“雙減”的西安模式。
堅持科學有效,構建“破1立5構7”的“157”學生發展質量評價體系
西安市2013年成為國家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實驗區。近年來,以《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指南》《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為指導,創新構建了“破1立5構7”的“157”學生發展質量評價體系(1即唯分論,5即“五育”觀,7即指標研制、工具研發、監測診斷、結果反饋、應用指導、課堂變革、教育改革七環節),以學生發展質量評價推動“雙減”落實落地。
“157”學生發展質量評價體系以破唯分論、立“五育”觀為根本出發點,以課堂變革、教育改革為根本落腳點,聚焦學生發展質量,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形成了以教育評價牽引教育改革、以教育改革促進教育評價的西安經驗。
1.研制指標及工具,解決“用什么評”及“怎么評”的問題
創建“五維三段三團隊”研發模式(“五維”即品德、學業、身心、興趣、負擔等五維度,“三段”即小初高,“三團隊”即權威專家、教科研專家、優質學校校長團隊),自主研發建成評價工具庫。構建大數據信息平臺,以學生品德發展、學業發展、身心發展、興趣特長養成、學業負擔狀況等方面為重點內容,科學開展質量監測評價。截至目前已完成7次監測,含小初高三學段近32萬人次。
2.基于“三真三有三緊扣”自主研發評價工具庫
融通中外,借鑒PISA、TIMSS等國際先進測試系統,提出“三真三有三緊扣”(“三真”即真情境、真問題、真能力,“三有”即學生有興趣、教師有觸動、課堂有改進,“三緊扣”即緊扣學生實際、緊扣課程標準、緊扣中高考改革)評價命題原則和要求,使監測和評價富有針對性、糾偏性、矯正性和引領性。
3.創新構建“三級九到位”結果反饋模式
構建“三級九到位”(“三級”即市、區/縣、校3個級別,“九到位”即校長、教師、學生、家長、黨代表等9個方面)評價反饋模式,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動能與合力。
堅持協同推進,以教育評價牽引形成教育發展新格局
1.構建教科研“131”“雙減”工作新思路
“1”即構建德智體美勞學生發展質量評價體系;“3”即構建“科研+教研+培訓”三維一體教師素養提升體系;“1”即落實“雙減”,深化課程課堂教學改革,堅持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構建“五育”學生發展質量培養路徑。
2.構建教科研“1+2+N”“雙減”工作新格局
“1”是市區兩級教科研部門,“2”是市教科院兩所創新實驗學校、教研員和班主任兩大工作室、科研部和評價部兩部門下沉學校,“N”是支撐學生全面發展的質量評價監測、思政課、學科思政、勞動教育、人工智能教育、思維型教學、腦與學習科學、心理健康、科技創新與科學教育、財經素養教育、家庭教育、跨學科教育教學等24個教育教學研究中心及1564所實驗學校,引領做優課后服務,形成以教育行政部門為主導、教研機構為主體、中小學校為基地、高校等相關單位通力協作的“雙減”工作新格局。
3.強化課堂主陣地作用,深耕“西安好課堂”,構建“五育”學生發展質量培養路徑
面對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以“課堂革命 陜西行動”為契機,落實“雙減”任務新要求,積極踐行陜西“三個課堂”,聚焦西安“名校+”,打造“西安好課堂”創新品牌,做到“兩堅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堅持教為學服務;“三統籌”——統籌學習與生活,統籌校內與校外,統籌課堂與課后。以評價為牽引、以教師為關鍵、以課堂為陣地、以思維為核心,深耕“西安好課堂”,推動陜西“三個課堂”在西安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4.“157”學生發展質量評價體系牽引市域教育質量觀顯著轉變,“雙減”工作成效顯著
挖掘并智慧運用教育大數據,提升評價精準度,如新城區“學生常態成長記錄袋評價”、碑林區“陽光學子育人工程”、陜西師范大學實驗小學“名校+”共同體的“‘蒲公英’學生發展一體化評價系統”、鐵一中學“生本發展的過程性多元化評價”、高新一中初中“中學生品德行為評價”、交大附中“生本品能化育”、高新實驗小學“1+N評價模式”、西安小學的“學生多元化星級評價”、紡織城小學“3+2學業能力多元評價”等,牽引區域、學校教育質量明顯提升,引領西安市教育質量觀、學校“五育”辦學觀、教師“五育”課程觀、學生“五育”成才觀、家長社會“五育”人才觀顯著轉變,講好“雙減”故事。
“157”學生發展質量評價體系建設的西安經驗得到國家教育部門多位專家肯定,走出了具有地方區域特色的創新教育改革之路,充分發揮了國家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實驗區的示范引領作用,實現了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科學、有效推進、成果共享。目前,《西安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探索與實踐》(四卷)已公開出版。
堅持系統推進,促進教育評價與“雙減”融合共通
西安市聚焦減負提質增效,通過研發學生發展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推動“雙減”落地落實。2022年1月,“陜西省‘雙減’工作動態”第13期專題印發了《西安市義務教育學生發展質量評價指標體系(2021修訂版)》,評價改革牽引“雙減”落實落地的經驗在全省推廣;2022年4月,《義務教育學生發展質量評價指標體系》被國家教育部門作為全國第四批落實“雙減”典型案例在全國推廣,指標體系將“五項管理”、課堂教學、課后服務、減輕作業負擔等要求細化到評價指標中,推動“雙減”要求落細落實。
1.“雙減”賦予教育評價以新的內涵和方向指引
西安市教科院以評價牽引教師“雙減”關鍵地位和課堂“雙減”主陣地作用,實施“331”行動方案,“三標”引領、做優“三課”、賦能教師發展,促進“雙減”與教育評價畫好學生全面發展同心圓。
(1)聚焦“雙減”落實深度,“三標”引領
“三標”即聚焦學生“五育并舉”,研制《西安市義務教育學生發展質量評價指標體系》,以學生評價牽引“雙減”更實更深更高;聚焦課堂教學提質,研制《“西安好課堂”質量評價參考標準》,以課堂標準促進課堂提質增效;聚焦作業設計質量,研制《西安市義務段分學科作業設計指南》,以作業規范促進課后減負增效。
(2)加深“雙減”落實厚度,做優“三課”
做優“三課”即深耕“西安好課堂”、做優課后服務(第二課堂)、做優名師公益優課(課外減負)。深耕西安好課堂,強化課堂的“雙減”主陣地作用,為全面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做優課后服務,即聚焦第二課堂,開展區縣、學校、校長、教師、家長多方參與的論壇、交流活動40余場次,提升“雙減”社會滿意度;做優名師公益優課,即聚焦課外減負,開展西安“名師公益優課”周末線上教學,截至目前,覆蓋各年級各學科的名師公益優課共1919節,訪問量達60183610次,有效減輕學生課外培訓負擔。
(3)增進“雙減”落實效度,賦能教師
構建“科研+教研+培訓”三維一體、一體化教師綜合素養提升路徑,賦能教師“四新六能力”提升。“四新”即新課程、新教材、新方法、新技術,“六能力”即教師育德能力、課堂教學能力、作業與考試命題設計能力、實驗操作能力、課后服務能力、家庭教育指導能力。教師是落實“雙減”的關鍵,教師“四新六能力”的進一步提升能夠有效促進“雙減”落實落地。
2.教育評價為“雙減”提供實證數據支撐和行動支持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部長、博士生導師羅良對西安市2021年義務教育質量評價監測工作給予充分肯定。他表示,西安市評價監測工作將質量監測放在“157”大體系中措施得當,反饋內容體現出指標綜合全面、數據分析到位、問題概括全面,與國家方向一致、步調一致、思路一致,體現出“西安特色”。
(1)作業時間與學業成績
“五項管理”要求,小學三至六年級每天書面作業完成時間平均不超過60分鐘,初中每天書面作業完成時間平均不超過90分鐘。西安市第七次教育質量監測數據顯示出同樣的結論,例如八年級學生每天的作業時間與語文、科學成績的關系呈倒“U”型曲線,即每天的作業時間并非越長越好,最佳時間段為1—1.5小時。
(2)補課時間與學業成績
監測數據還顯示,對四年級學生來說,補課時間越短,學業成績越好,不參加補課時成績最好;對八年級學生來說,每周的補課時間對語文成績的影響并不明顯,不同補課時間段的語文成績差距很小。
(3)睡眠時間與學業成績
“五項管理”強調睡眠對學生健康成長至關重要,要保證中小學生每天必要睡眠時間(小學生10小時、初中生9小時)。監測數據顯示,四年級學生睡眠越充足,學業成績越好。八年級學生每天睡眠時間與語文、科學成績的關系呈倒“U”型曲線,即每天的睡眠時間并非越長越好,最佳時間段為8—9小時。
通過分析作業時間、補課時間、睡眠時間等與學業成績的關系,充分表明進一步貫徹落實“雙減”政策、控制中小學生作業時間、保證充足睡眠時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雙減”和教育評價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兩種不同路徑,西安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將進一步促進“雙減”和教育評價融合共通,推進樹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觀、人才成長觀,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
(陜西省西安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陜西省西安市教育質量評估監測中心主任 解慧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