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名師引領行動”幫扶子洲基礎教育項目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身處西部農村大山的孩子,對外界一無所知,獲取知識主要依靠老師。印象中所在的學校,一年級至三年級只有一個授課老師,老師往往是給一年級上完課再給二年級上,二年級上完再給三年級上,如此反復。那時候教學條件差,幾孔簡易的窯洞就成了一所學校;教室內的桌椅不知已有多少屆學生使用過,小刀刻下的字和各種劃痕隨處可見;學校內僅有的一小塊苗圃就是當時的“綠化區域”;空曠的一處踩得堅硬的泥土地,就算是操場了;所學課程基本是語文、數學和勞動三門……外面的世界對學生來說都是陌生的。

正如電影《美麗的大腳》中講述的那樣:鄉村教師張美麗是村里唯一一名教師,她窮其一生,將所有心血都付諸于農村孩子們身上。為了讓農村的孩子能學到更多知識,認識這個世界,她使出渾身“蠻勁”挽留了一位從北京來的志愿者夏雨老師,又傾其所有為她購買了一臺學生們從沒見過的“天價”電腦……后來,美麗老師帶著遺憾“走了”,留下了更多關于鄉村教育的思考。

如今,印象和影片中的景象一去不返,鄉村教育環境早已改變,鄉村孩子也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鄉村教育質量在不斷提升。但城鄉教育之間仍存在不均衡、資源配置差異的矛盾。

值得欣慰的是,為解決這種差異,陜西一直在探索。20多年來,從“名師大篷車”到“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陜西為城鄉學校和教師之間架起了橋梁,讓鄉村教師有了“名師”帶,讓城里的“名師”深入鄉村,開展“走親戚”般的幫扶互助,共同為鄉村教育撐起一片天地。

從“名師大篷車”到“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

“2022年5月,我很榮幸在陜西師范大學附屬小學跟崗學習,重新做回那個求知若渴的學子,聆聽導師教誨,彌補差距不足,思考師者大任”。

褚永芳在給學生們上課

褚永芳是陜西淳化縣實驗小學一名語文老師。已有7年從教經歷的她,做夢也沒想到能有機會和自己崇拜的偶像——陜西省特級教師王林波見面并聆聽他授課,更沒想到能成為他的“徒弟”。

觀摩課學習、聽評課指導、教學能手賽前磨課……每一個環節都讓褚永芳感覺彌足珍貴。她認真聆聽了陜西省教學能手閆康老師的賽教經歷,明白了如何才能上好20分鐘的微型課;她從導師王林波《青蛙賣泥塘》的示范課中感知出,看似平常的字詞教學,實際上是詞語的積累和運用,整節課聚焦了文字、關注了表達,語文課才更有語文味。

褚永芳的筆記本上,認真記錄了每位老師的授課內容,她說,“作為一名鄉村教師,有這么多名師的指點,讓我受寵若驚,這對我來說,更是一場精神上的洗禮。”

王林波在給學生們上課

導師王林波,已從事教育工作27年,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當他得知褚永芳連續幾次參與市級教學能手都落選后,便帶領兩個學科帶頭人一起商量對策,并安排了“實戰演練”,圍繞比賽進行了全真模擬。不僅如此,他還把所有可能涉及到的課型都做了展示,耐心地為其講解。受疫情影響,有些課程無法現場講授,他就讓褚永芳把認為最難的課錄下來,周末給予逐幀講解點評,提出改進意見。就連上課時如何走位,教學的語氣語調等細節,都一一講述。

他說,“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的組建,可以讓更多鄉村教師看得更遠,有更高的奮斗目標。我們要讓老師們明白,教學不只是一項工作,更是一項長遠而偉大的事業。”

“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如一方沃土,就讓我們做一粒種子,從中汲取陽光和水分,讓心中裝滿愛和希望,帶領我的學生一起努力成長。”褚永芳溫暖的話語中,充滿了堅定。

褚永芳的改變,得益于由陜西省教育廳主管,省教科院承辦的“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名師引領行動”項目。

“該活動于2020年6月啟動,主要是組織省級骨干教師與縣級中小學教師結成學習共同體,發揮教學名師的示范引領作用,對縣級一線教師進行實實在在的幫扶,同時也讓省級骨干教師在幫扶中得到更多的思考與進步,逐步探索出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模式。”活動的發起人、陜西省教育廳教師處處長王彬武向記者介紹了開展該活動的初衷。

他直言,鄉村教師和城市教師有差距是客觀存在的,但這不是教師的問題,而是與他所在的環境有著很大關系;也并不是鄉村教師不追求專業成長,而是缺乏交流的環境和有效的平臺。他們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困惑和迷思,沒有得到很好的指引,就會缺乏問題意識和反思能力,喪失自我革新的意志。而省級骨干教師通過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與縣級教師建立起長期的聯系,并隨時給予手把手的指導,不僅能有效解決這一問題,而且也會讓自己的成長在授課中自然發生。

記者了解到,本活動以陜西省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省名師等組成導師團帶隊,帶領學科帶頭人、省級教學能手與縣級幫扶點教師組成城鄉教師共同體,通過精準問診、線上線下交流、同課異構、專題培訓、跟崗學習、專項課題等形式,解決鄉村教師專業提升缺乏的交流學習平臺,從而實現鄉村教育“輸血”到“造血”的功能。

據王彬武介紹,本活動是在已開展十多年的“名師大篷車”送教活動的基礎上升級而來。他說,之前的送教多是帶優秀教師到區縣去開展一些講座,將這些老師的新經驗、新方法進行講授。但往往會出現老師不認識學生,學生對老師也不了解,缺乏輻射對象的固定性,培訓不夠精準,對送教活動的成效沒有直觀體現。

而“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成員相對固定,一般會選擇一定區域,如選定淳化、子洲等縣來整縣推進;其次,學習周期比較長,鄉村教師一旦與名師建立聯系后,就可長期獲得專業的指導和學習資源。

師徒結對,唱響“課堂革命”

“只要我們有問題,結對幫扶老師都會無條件幫助我們。無論是課題研究還是教學設計,讓我們都會獲得實實在在的幫助。課題如何研究,課堂如何設計,與學生如何更好溝通等等,結對幫扶老師就像我們的領航人,讓我們心里有方向,一下子豁然開朗。”

周英給學生們上課

淳化縣秦莊初級中學教師周英,從教已22年,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能成為此次活動的受益老師,她深感榮幸。

她說,之前在小縣城,由于條件限制,很少有機會接觸到名師,就算接觸到也僅僅是在網絡上,總感覺和名師之間有很遠的距離。而通過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她不僅近距離和名師面對面,還能到名師所在的學校跟崗學習,通過觀摩、研討以及名師的現場指導,讓她對教師這個職業有了新的認識。

如何在教學設計中讓那些零散內容更精細,怎樣把課題研究的主陣地交給學生,如何讓學生在上課時有的放矢……周英的筆記中,不斷總結著導師的經驗。

她感恩陜西省教科院薛翰銘導師,一次次通過語音或視頻對她的課題進行指導;她忘不了學科帶頭人王娟老師,數不清多少次對她的課題進行修正。雖然周英任教的學校學生不足百人,她所帶的班級也只有20多名學生,但她堅信會把每一名學生帶好。她說,“我們被選為‘種子教師’,只有我們學好了,才能去輻射更多的老師,帶出更好的學生。”

同樣,在淳化縣唯一一所高中——淳化中學,任教的李文也是“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的受益者。

李文和學生們在一起

李文的導師是西安市第二十六中學英語教研組組長楊筱冰,90后李文評價她的導師是“大咖級人物”,能成為她的徒弟何其有幸。

作為一名青年教師,大學畢業后李文便義無反顧地回到家鄉淳化縣任教。她說,“我出生在這里,就想學成后為家鄉的教育事業作出自己的貢獻。如今我選擇了這里,這里也接納了我。”聽著李文的講述,記者心中不由對她有了幾分敬意。

讓李文記憶猶新的是一節“說課”。說課是指授課教師在備課的基礎上,要面對同行或教研人員講述自己的教學設計,然后由聽者評說,互相交流,從而共同提高教學設計和授課能力。

她說,“我之前參加的各種教學競賽中也有說課,但與導師的說課相差甚遠。我們的說課是用漢語,導師則全程使用流利的英語。我們的說課注重的是本節課的內容,導師則是對整個單元分析、整合、概括及升華。”

在導師楊筱冰和學科帶頭人張滿倉、冶向陽老師的指導過程中,讓李文在精神上也得到了極大地支持與鼓勵。認真的人最美麗,通過“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認真的李文不再是一名單純的“教書匠”,更多的是專業知識的拓寬、理論知識的增強、授課能力的提升。

“這個項目淳化縣參與老師192名,省上名導師74名,通過‘結親式’的幫扶,讓整個縣的教師隊伍素質提高了。2022年在參加市級教學能手評比時,縣上選送了13名教師,其中11名參與評賽的老師都拿到了‘市級教學能手’稱號,這11名教師中有5名教師被推薦參加‘省級教學能手’評賽。這是我們縣參加教學能手評選以來,成績最好的一次。”淳化縣教研室主任王志愿自豪地說。

他進一步介紹,淳化縣2021年提出“十大興教工程”,其中就有“三名工程”(名師、名校長、名學校)建設,“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實際上就是“三名工程”的具體體現。這一年多來,對淳化的影響很大。

不僅在關中的淳化,在陜北的子洲縣,“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同樣也發揮出了巨大作用。

“以前我上體育課就是帶著學生在操場上跑跑步,做做游戲,讓孩子們在繁重的學習中鍛煉鍛煉身體。但自從跟崗學習后,我發現我們的體育課完全沒有達到新課改的要求,對學生的身體成長遠遠不夠。”

高強給學生們上體育課

高強是榆林市子洲一小的體育老師,從教10年有余。自從到西安小學和西安經開第一學校跟崗學習后,讓他受益很大。尤其是導師李翔的授課方式讓他記憶猶新。

在他眼里,導師“太優秀”了。在上體育課時,不僅節點把控的特別好,抓住了重難點突破,更重要的是帶動性很強,能讓學生很快進入到狀態,全身心地投入到課程中。

2022年陜西省“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名師引領行動”暨幫扶淳化縣教育項目啟動儀式

高強介紹,“城鄉教學共同體”組織導師先后兩次到他們學校進行幫扶,一年多來,學校已經形成了“善鉆研、共提高、講效率、比效果”的教學氛圍。他說,“現在學生更加喜歡體育課了,我在教學中也更注重備課了。體育課器材如何擺放、場地怎么規劃等都在一步步走向正規,學校還逐步開設了排球、籃球、田徑、腰鼓等十幾個體育社團。”

“課堂革命”在子洲一小得到了實實在在的體現。高強說,現在學校教師的學習主動性很強,2022年有3名老師入圍了省級教學能手比賽,7位老師獲得了市級獎勵,學校還參與了省上的規劃課題。

讓“科學地教”“快樂地學”“有效地練”成為教學主旋律,在“城鄉教師共同體”推進下,老師受益的同時,對深化教育改革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據子洲中學校長張春鋒介紹,“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實施以來,對子洲中學產生了很大影響。在教師方面,不僅為老師自身素質的提高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更讓他們在人生的發展中找到了前進的方向。在教學改革創新和教學研究方面,都有了明確的努力方向,教師的業務能力得以提升。此外,通過結對幫扶,學校老師感受到了名師風采,切身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與差距,激發了向優秀看齊、向前輩學習的動力。”

“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在子洲中學實現了全覆蓋,每個學科都有老師參與,共有15對師徒成功結對,并參與了由導師主持的省級課題項目。今年,這15名老師中,有2名榮獲了‘2022年榆林市教學能手’,并代表榆林市參加陜西省教學能手比賽。”張春鋒說,通過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不僅為學校培養了一批優秀青年教師,也提高了學校的知名度、認可度。學校形成了很好的教研氛圍,成長起來的教師也在幫助其他老師快速成長,推動了優質教育資源的城鄉均衡發展。

久旱逢甘雨。在淳化、子洲這兩個革命老區,老師們在“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的浸潤下,教學理念得以更新,研究水平得以提升,教學能力得以提高,并像種下的種子一樣,將這種新思維、新方法種在學生心里,讓縣鄉教育結出更多的夢想之果。

雙向驅動,推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

淳化、子洲兩縣僅僅是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的示范點。目前,該活動還在富平縣、靖邊縣、長安區、武功縣、周至縣等7個縣區開展,將來會逐步向全省展開,以此增強基礎教育,推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

“‘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是陜西首創的送教模式,旨在為名師培養與鄉村教師能力提升搭建起‘立交橋’,實現城鄉教師的‘雙向驅動’。”本項目負責人、陜西省教育科學院副院長吳積軍解釋,“如果教師不均衡,教育均衡就是一句空話。我們通過城鄉學習共同體,就是要實現這一目的。”

吳積軍形象地比喻道,“跟著蜜蜂找花朵,跟著蒼蠅找廁所。通過這一活動,我們就是要以‘結親戚’的方式,首先要改變的是鄉村教師的‘朋友圈’,再以省上名師的‘任務驅動’和鄉村教師的‘教育驅動’雙向考核中,共同促進教師發展,實現城鄉教師的能力均衡。”

吳積軍說,這個項目是一個創新型課題,目的是為城鄉教師打造一個平臺,創建一種機制,讓更多的鄉村教師有職業認同感,進而專業能力大大提升,帶動全省教育全面發展。

“教育現代化需要公平而有質量,需要統籌呈現一體化。教育高質量發展需要破解時代發展提出的教育問題,需要人的現代化,關鍵是教師隊伍的現代化。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在教師成長方面的探索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和現實意義。”王彬武認為,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目前還處在起步階段,推進形式也不局限于一種,根據不同的條件可以探索更可行更有效的方式。如果這一行動能夠在更廣泛的區域和更深度的實施方面得到積極實踐與探索,對加快實施教育現代化能起到極大的助推作用。

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是教育教學方式的變革,從教師之需、教學之需、教育之需中而來,是在推進城鄉教育均衡化中的探索,對當下的城鄉教育來說,無疑是一種好的方式。

“人,就像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更多像褚永芳、李文一樣的“種子教師”,如袁隆平教授所說的,是一粒有希望的種子,終將長成一棵參天大樹,奉獻大地,造福更多人。

來源:西部決策網

作者:張靜

責任編輯:胡晉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