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家訪的腳步被汗水浸潤、被疲憊糾纏時,我沒有一絲一毫嫌棄的感覺。一次次被觸動,一次次被信任,一次次被尊崇,陣陣心潮的涌動,都令我回味無窮……

場景記錄一

一棟老式的家屬樓,學生A的家在六樓。進去后,感覺家里很擁擠,小小的客廳里堆滿了雜七雜八的東西,我們小心翼翼地在茶幾旁轉身,于僅能容下兩人的沙發上就坐。這個學生有大他3歲的上大學的哥哥,有3歲的小弟弟,母親大專畢業,父親初中畢業,開了一個小飯館,還附帶開車出售面皮。小弟弟特別活潑調皮,我們的幾次談話都被他打斷,孩子的奶奶身體還算硬朗,幫著家里帶小孩兒。學生父親一邊夸著自己的兒子,一邊對學生母親贊不絕口。他說,兒子的學習不用他太操心,孩子母親在學生時代曾是學霸,有她精心指導,他對孩子是放心的。孩子母親先是把我們這些老師大加夸贊一番,然后交流了一下孩子的高考目標以及對之后的學習規劃,學生父母給我們的感覺如沐春風,滿屋子彌漫著的清爽氣息無形中沖淡了屋子里的些許壓抑和沉悶。

場景記錄二

學生B家在一棟新式的家屬樓,家里裝修中等偏上,其父母都是公務員,家庭經濟條件很好。該學生有一個姐姐已經上班,從學生父母口中得知,母親從來不讓孩子做家務,對孩子的一切大包大攬,孩子只要好好學習,她便沒有絲毫怨言。在初中時,由于孩子學習不認真,貪玩,夫妻倆都狠狠地教訓過他,以至于當時孩子上學時因脖子上有帶血樣的紅印,嚇得班主任給家長打電話詢問情況。不過,經過初三一年時間的努力,孩子考上了周至中學的次重點班,讀高中后,他們對孩子說:你長大了,相信你也懂事了,爸媽就不會再打你了。為了繼續盡可能地監管孩子,這對父母不顧工作的辛勞,每天風雨無阻地堅持接送孩子上下學。高一整整一年時間,孩子都靜不下心學習,平時好動,上課較愛睡覺,孩子已經養成被人逼著學的習慣,自己不會打理學習、生活,面對9門課的重壓,心里蒙了,無所適從,導致學習成績很不好,父母非常頭痛,問我們面對孩子如此境況下一步該怎么辦。

場景記錄三

學生C是一個帥氣陽光的男孩,怕我們找不到他家所在的家屬樓,便早早地在我們必經的十字路口等候,這個十字路口距離他家200多米。這是一個很溫馨的畫面。孩子的家收拾得非常干凈,一切都像是嶄新的,孩子年輕干練的80后母親接待了我們,甚至做了晚飯請我們吃。這個學生各方面都很優秀,按理說,母親應當非常開心和自豪才是。但當母親說起孩子的過去時,提到中考前孩子患的一場病,母親的眼眶濕潤了。當時帶孩子到西安一家大醫院去看,孩子痛得不行,母親辦完手續歸來,看到蹲在樓道里被病痛折磨得吐了點血的孤單的孩子,心都碎了……后來,孩子在特護病房呆了三天,那三天是孩子母親生命中最煎熬的三天。再后來,孩子被醫生告知今后不能參加太劇烈的運動。一個正值愛玩、愛運動的年齡,卻不能隨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她和孩子的痛苦可想而知。整個家訪過程中,孩子的眼淚就沒停過,我們真想上前擁抱一下孩子,給他溫暖和力量,最終還是忍住了,怕孩子不自然。第二天,孩子的母親打來電話,解釋了孩子哭不僅僅是因為那個病,還因為孩子上初一時候,他的父親因病離世,母親獨自一人含辛茹苦地帶著孩子,我聽后忍不住淚如雨下:可憐的孩子,竟接連遭受命運如此殘酷的折磨和打擊!

家訪感悟

在家訪中,我能真切地感受到孩子父母對孩子們的殷切期望和美好愿景。父母都希望孩子能聽他們的話,父母讓干什么就干什么,不頂撞、不對抗,父母可以掌控孩子的一切(在這里,筆者不禁為孩子捏一把汗,沒有人愿意像一個傀儡一樣被他人操縱)。

幾乎大多數家長對孩子在假期的表現都不滿意,站在自己的角度和認知基礎上對孩子進行評判,教育方式簡單粗暴。譬如,孩子玩游戲就是不務正業、搞歪門邪道。孩子不愛學習,他們不會探究更深層次的原因,而是一味地訓誡。家長往往并不明白作為孩子,內心是渴望被關注、被看到、被理解、被欣賞、被表揚、被鼓勵的。

在上述場景記錄一中,學生A因為切身體驗到了生活的艱辛和父母的不易,成長過程中,被父母需要,必須干這干那,沒有嬌生慣養的條件和資本,此種環境長大的孩子,很少有不良陋習,因為有責任和擔當,有目標和方向,更有感恩意識。這個孩子的學習自覺性、自律性和主動性較強,在家里和學校沒有什么不同。夢想報考軍校,一方面減輕家里經濟負擔,另一方面,圓自己的當兵夢,真是應了“寒門出孝子”的說法。

場景記錄二中,學生B家境優渥,身為公務員的父母有身份,有地位,文化層次高,視野更寬廣,無形之中,對孩子的要求更為嚴苛,希望孩子能超越自己。像這樣的家庭有這種想法比較普遍。平常生活中,父母在孩子面前很強勢,不會去在意孩子的喜怒哀樂,在和孩子交流的過程中,評價性、責備性、否定性語言太多,唯有學習是孩子必須認真完成的事。成年人長期做同一種工作,都可能出現職業倦怠期,更何況孩子?家長將孩子的一切安排得妥妥當當,大包大攬,孩子依賴成性,無責任和擔當,反映在學習上,總是手足無措,學習被動,意志薄弱,依賴性很強,怎么能將學習搞好?

場景記錄三中,學生C的母親面對厄運自強自立的精神足以成為孩子的榜樣,面對家庭重大變故和自身疾病,學生弱小的心靈經歷著常人難以想象的痛苦,世事無常,但這個孩子依然考上重點高中的重點班,且成績名列前茅,說明人生無法避免的苦痛有時也會成為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動力。此時,家長要做的就是給孩子樹立一個標桿:我自強大,孩子跟上!

學校的職能決定了它要最大限度追求學生學習的效率,即高成績,會有許多規章制度和要求讓學生去遵守和服從,而家庭不是這樣的,養育孩子的目的是要將孩子成功地推向社會。這就注定了家庭教育是帶著溫度的教育,是帶著濃濃親情灌溉的教育,是帶著很濃厚的安全感歸屬感的教育,是學校教育給不了的終生受益的教育!家庭教育給足孩子的應是成長過程中所需的充盈的心理滋養,以及成長過程中盡可能多的體驗。

20221206094655779-86-4fe5d.jpg

讓孩子懂得屋子的潔凈需要精心打理,懂得和人交流需要認真傾聽、溝通和反饋,懂得和生活相伴需要有感知幸福的能力(不只是學習,比如做好一頓飯、畫好一張畫、洗凈一大堆衣服、睡一個好覺、克服一次恐懼、做成一件事等),看見綠樹紅花,能心動不已;看見家人朋友,知道怎樣做才能溫暖相依;看見世間一草一木,心懷詩情畫意;遇到艱難和挫折,只看作是成功的階梯!

父母以愛的名義,“復制”老一輩管理孩子的經驗和作派,對孩子進行自以為是的“正確”教育。沒有更新與時俱進的教育理念,總認為學習事最大,學習成績上去了能“一好遮百丑”,其他的則不足掛齒。其實,孩子學得的知識未必不如家長,當家長不以孩子的需求為目標,不以孩子健康的人格塑造為基礎,不以孩子健康的“三觀”為己任,孩子的非智力因素膨脹,嚴重阻礙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影響到孩子在學習上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處于被管理、被操縱、被替代、被否定的境況,何談學習興趣?

綜上所述,為了孩子能健康快樂成長,活出屬于自己的精彩,不必模仿,不必跟風,不必承載太多的負累,也不必成為“媽寶男”“媽寶女”,盡情地享受生活原本賦予人們的喜怒哀樂,少年時代就順應成長規律,叛逆也罷,犯錯也罷,因為年輕,一切都可以重來。父母給孩子多一點體諒和包容,多一點耐心和鼓勵,多一點睿智的引導和支撐。我們從不質疑父母對孩子的愛,但是,“守舊”的愛絕不能成為孩子成長的“絆腳石”!父母對孩子的愛的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是需要與時俱進,在不斷的學習中提高的。學習成績不是孩子的終極目標,當孩子身體健康,人格健全,心理素質強大,那所有的一切都將水到渠成!

作者單位:陜西省西安市周至中學

責任編輯:張言